吉林乌拉满族鹰猎的习俗是游猎民族古老的习俗,吉林乌拉满族鹰猎的习俗最重要的是训练猎鹰,而熬鹰是最关键的一步。吉林乌拉满族鹰猎的习俗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市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的打渔楼村又称为鹰屯,猎鹰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满族世代相传的萨满祭礼,又强化并传承着满族的崇鹰习俗。
鹰猎对于游牧民族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汉民族,放鹰除了作为狩猎的收益,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清代更是有人以此为职业。吉林省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对于鹰猎文化习俗有着较好的保留与传承,洞悉吉林省鹰猎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是对东北地方历史民俗的一种深度探索。
驯鹰的头一个过程是“开称”,也就是给小鹰称份量。养鹰人需要经常称一称鹰的份量,知道自己的驯鹰工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熬鹰就是几天几夜不让鹰睡觉,不能给鹰喂食,磨掉它的野性。但熬鹰的鹰把式同样会倍受煎熬。这样要连续熬五六天,直到最后困倦的猎鹰能够在人面前合眼睡觉,这一关才能过。
熬鹰成功后,鹰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鹰把式就要给鹰喂食牛肉、老鼠、鸽子肉等。每次喂鹰,鹰把式喊“这”的口令,目的是为了给鹰建立条件反射。
“跑绳”是训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鹰把式将一块鲜肉放在手臂上,在猎鹰10米以外的地方呼唤猎鹰,猎鹰听到鹰把式的指令,就会沿着连接鹰爪的长绳,飞来啄食。熟悉跑绳训练的鹰,基本就可以学会听从鹰把式的召唤。到了野外,即使追逐猎物飞到远处,鹰也能在听到召唤后飞回主人身边。
捕猎,鹰屯人称“放鹰”,一人架鹰一人拿长棍轰野鸡。野鸡受惊从草丛里飞起时,架鹰人瞬间把鹰撒出。鹰在空中以极快的速度在空中就把野鸡猎杀。
鹰是中国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满族等狩猎民族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
被誉为中国"鹰屯"的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打渔楼村,位于东北中部的长白山下、松花江边。1658年,清廷在吉林松花江边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作为皇室贡品基地,这里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自此,为清廷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打渔楼村满族男子光耀门楣的使命,村民们也将清代的渔猎习俗延续至今,其中捕鹰、驯鹰、放鹰习俗最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