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花灯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花灯

来源:  浏览 8875

仙居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仙居花灯美誉为“中华第一灯”,浙江仙居也成为花灯的故乡。
仙居花灯以全身没有骨架、全由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闻名,仙居县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故又名“唐灯”,也有人称之为“神灯”。
一、针刺无骨花灯的历史渊源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又称"唐灯"或"神灯"。传说唐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此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口,人见人爱、赞不绝口。"神灯"在秀才家落户后,仙女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妇,夜夜陪秀才诵读诗文。大考之年,秀才得中状元。后来人们就把这盏无骨花灯称作"状元灯"。随后,状元又把这种灯进献到宫里,从此皇宫就有了"无骨小宫灯"。状元夫人山姑逐渐把这种"神灯"的制作技术传授给皤滩村的村民,从此,这种神灯的制作工艺就长期流传在仙居民间。

    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家家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弟,预祝状元及第。现在皤滩古街的"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就雕有这种"无骨花灯"。

    清朝时期,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其中有一种叫"珠兰灯"的花灯,灯周围的花纹是由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刺成,是进献皇帝的贡品。在杭州展出,外宾赞不绝口,称之为"神奇的无骨花灯"。

    解放后,由于"大跃进"、"文革破四旧"等种种历史原因,仙居无骨花灯几乎失传。1984年春节,仙居皤滩古镇举办了首次花灯会,盛况空前。但有一位古稀老人暗示可惜没有无骨花灯,一句话点醒了文化站站长李相满。他预感到,这是一种艺术遗产,将要失传,自己作为一名文化干部,有责任挖掘当地璀璨的古典文化,非立即抢救不可。他于是立即进行挖掘,历经千辛万苦,于1985年终于整理出七个花灯品种。随着研究的深入,老李又对无骨花灯工艺进行了大胆修改设计和创新,先后整理出27个传统品种,52种分枝品种,使失传50多年的"仙居花灯"重放异彩。先后荣获县市花灯大展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优秀艺术作品展银奖"、"浙江省特色灯彩大展金奖"、"96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96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众多媒体对"仙居花灯"都作了详细报道。仙居花灯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啧啧赞叹,并被誉为"中华瑰宝"、"灯海明珠",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针刺无骨花灯的单灯种类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单灯主要有花兰灯、荔枝灯、龙凤八卦灯、绣球灯、宝石灯、珠兰灯等几大类。每个品种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制作和造型艺术都和古代的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一)花兰灯,又称"唐灯",它有15种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花兰式样。每盏灯根据花兰的大小制作,可用12-58片纸片粘贴而成。不同造型的花灯在唐朝也有不同的挂法和作用。以小花兰和大花兰两种为代表,如宫中小花兰,是专送给宫中贵妃床前挂的。花兰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兰口,边檐纸片有八角或六角组成,纸片上刺绣成各种花鸟图案,灯一亮,花香鸟语、活灵活现,使人感到春暖花香。中间是兰身,有的八角形,有的十二角形,有的扁圆形,每片纸片分别刺上"鸳鸯戏水"、"龙凤呈祥"、"双狮戏球",或是天缘配等人物图案。灯一亮,祥和温馨,惟妙惟肖。下面是兰座,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兰座下还悬挂着红丝线素头。整盏灯小巧玲珑,精妙绝伦。还有一种叫大花兰灯,也叫大富灯,它的结构更加复杂,上下有十个层次组成,顶层由直径40公分宽的龙凤跳角纸片成八角形,竖直而立,每角挂有亮珠素头。颈层由宽阔不一,直径从大到小不等的五塔纸片叠制而成,每塔纸片分别刺有各种花纹图案,叠成一个"口"形。中间是兰肚。兰肚分上下两层,上面是一个扁圆形大肚叠在一个"口"形六角下肚上,分别刺有"梅开五福"、"春燕衔泥"、"飞马迎春"或是《三国》、《红楼》等人物图案,花鸟、人物栩栩如生,针刺工艺精细绝妙,行行针脚排列有序,点点针眼均匀剔透。下层兰座加素头,流光溢彩。做这样一对大宫灯花工需50-100工。这种灯一般悬挂在宫庭门口,或大堂关檐,有华堂集庆、太平盛世之吉祥。

花灯


    (二)荔枝灯,它的形状象个大荔枝。由32片纸片粘贴拼凑而成,造型奇特,结构复杂。灯一亮,给人一种鲜美、甜蜜之感。据说唐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明皇派人不远千里向闽南运来荔枝。杨贵妃看到荔枝,笑眼常开。唐明皇就命宫女按照荔枝形状针刺出两盏荔枝灯挂在贵妃床前。安史之乱,杨贵妃处死,两名做过花灯杂活宫女逃到仙居皤滩卖荔枝灯度日。这种花灯就在仙居皤滩流传,人们称之为"唐灯"。2002年5月,西安市五位大学教授到皤滩来考察"唐灯"在仙居的渊源时,也作了肯定。现在看到这种灯,杨贵妃风风雨雨的历史故事犹历历在目。

    (三)龙凤八卦灯,它是一个多角圆形花灯,由22片纸片粘贴拼凑而成,造型象个八卦图,主图案绣有龙、凤和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图,造型奇特,研究历史价值较高。1999年北京大学一历史教授来皤滩考察发现了这盏"龙凤八卦灯"时说:"准确的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象只有在古老的书里才能找到,不料今天却在小小的仙居花灯里看到,真是难得,仙居花灯历史文化内涵确实丰富。"

    (四)绣球灯,它由30片纸片粘贴拼凑而成,直径25公分左右,灯面有凹有凸,活象个古代大绣球。抛绣球是古代官宦豪富人家挑女婿的一种风俗,叫"抛绣球选婿",他们相信姻缘由天配的哲理,当绣球抛到谁,谁就是天赐良缘东床女婿,贫富不能嫌弃。所以,民间把绣球灯当作彩头货。年青人都喜欢做一盏象绣球形状一样的灯,挂在自家门前,预祝天赐良缘。现在看到这种灯,似乎让人们又看到了古代民俗风情。

    (五)珠兰灯,又称"状元灯",由六十片纸片做成,周围的花纹是用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刺成,它的花纹针脚十分精细,灯一亮,整盏灯疑似细纱而织,粗看看不出针孔,简直是细纱布眼,花纹图案十分精妙,是花灯中的极品。2003年参加浙江省首届艺术作品展获银奖。

    三、针刺无骨花灯的组灯种类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除单灯被专家誉为"中华一绝"外,它的组灯更加富丽堂皇,奇妙绝伦。1998年元宵,皤滩乡文化站将失传五十多年的组合花灯进行了抢救展出,群众无不欢声喝采。它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长旗灯,分大长旗,小长旗两种。大长旗由70多盏无骨花灯组合结彩而成。中间竖一根9米长的大毛竹为旗杆,旗杆头顶竖一盏荷花灯,灯下用竹片做成一架弓形跳角,跳角是两条巨龙图样,龙嘴上悬空挂着两盏"无骨花灯",旗杆中间缀十一个八角形扁灯,高六十公分,厚20公分,灯纸片分别刺有花鸟、狮马等图案。扁灯中间穿一根横木,横木两端各有竹片跳角腾空而出,横木和跳角上分别挂有品种各异的无骨小花灯。灯一亮,五彩缤纷,游光溢彩。远看宛若繁星点缀于旗上,萤光闪烁。近观花鸟人物飘游于旗上,万花似锦。前面有四块旗牌,上面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表示太平盛世,国强民富之瑞兆。这种灯实可称仙居无骨花灯之集锦,参加台州市首届元宵灯会展被评为特别奖。但这种灯规模宏大,迎灯不便,它只能竖在一方,供人观赏。另一种小长旗灯小巧轻便,则是灯会游行队伍中的排头兵。前面旗牌开路,接着就是小长旗灯飘扬前进。它由一根长竹杆和数根横木组成,横木两端各挂着六、七盏无骨小花灯,竖着走,成串彩灯耀眼闪烁,果若成串熟透大葡萄,放倒横着走,彩灯横挂疑似金燕闹春,列队飞翔。

    (二)鼓亭灯,整盏大灯就是二塔玉亭,亭顶"荷花怒放",亭四角悬空挑角,各挂无骨彩灯。四人抬亭,花灯抖动,灯中飞马奔腾,花鸟和鸣,真是灯彩辉煌。

    (三)牌坊灯,整个灯架象个古牌坊,牌坊每片石刻都是针刺花灯,中间和两边各有三块横扁,书有"烟霞云祥"或"状元及第"等字样,牌坊各个跳角都分别悬挂着各种无骨小花灯。

    (四)宝塔灯,整座灯架象个大宝塔,一般有五--六塔组成,塔身是六角或八角形,塔上有灯,塔角挂灯,塔身是灯,塔塔见灯,灯中飞马走影,大灯小灯计有40多盏,真是灯的海洋。

    (五)财神灯,也叫花轿灯,轿顶是灯,轿角挂灯,轿前悬灯,轿里坐着一个财神爷,手捧元宝,笑口常开,灯到财来,祝福人人发财,家家发财。

    (六)大花兰灯,整盏灯象一只大花兰,花兰骨架由116根条木拼凑而成,最长一条45公分,最短的6公分,四周贴着粘纸,刺上花鸟人物,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花兰外面六角挂灯,花兰里面走马灯,真是灯外有灯,灯内藏灯,灯灯相映,金壁生辉,走马观花,趣味盎然。

    (七)桥里狮子灯,就是花桥灯藏有2-4只棉布丝绸做成的舞动狮子。有时双狮戏球,有时狮跳龙门,有时两只小狮在桥窗口东张西望,窜进窜出,活灵活现,趣味横生。

    四、针刺无骨花灯的工艺流程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经过绘图,粘贴,熨纸、剪订、凿花、拷贝、刺绣、竖灯、装饰等十多道主要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专门技术人员操作。现在皤滩花灯协会年青姑娘金巧燕、刘红娟、王娟嫦等已基本掌握了花灯制作的各道工序。一盏花灯制作工时少到三五工,多则上百工。仙居无骨花灯从挖掘、研制到目前为止已进入第四代产品,还有许多传统品种还需进一步研究开发。为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为人类带来无穷的美感乐趣,仙居文化人正在寻找规模制作的方法,让花灯商品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仙居花灯这一"中华瑰宝"将会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
仙居花灯分类
单灯
奎头灯     奎头花篮灯     球形花篮灯
花篮灯     小宫灯     绣球灯
花瓶灯     球形灯     琉球灯
菊花灯     宝石灯     荔枝灯
组灯
财神灯     牌坊灯(鲤     鼓亭灯
宝塔灯     长旗灯
仙居花灯
花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花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湘满
李湘满,62岁,历任皤滩乡文化站站长、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理事。李湘满出生在皤滩古街一中医世家。他从小热爱画画,在上学阶段就表现出绘画的天赋。自1983年开始,致力于已失传50多年的“唐灯”——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挖掘、抢救工作,使之重放光彩,2004年荣获首届“中国十佳艺人”称号,2006年获评台州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名列首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则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6年入选“中国民间灯彩”特种邮票。

  为了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能重放异彩,李湘满倾注了自己20余年的心血,从年富力强到鬓发染霜,走过一路风尘,笑对无尽艰辛,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不能让祖宗留下来的艺术流失在咱们这一代”这个朴素的心愿。

  “灯会热闹,可惜缺了唐灯”

  1983的元宵节,仙居县皤滩乡组织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元宵灯会。千年古镇汇聚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热闹异常。然而,热闹的灯会上没有“唐灯”!“唐灯”不用铁丝、竹篾作骨架,只用纸粘贴而成,各种图案全部用绣花针刺就,可谓精美绝伦。

  “家乡居然还有这样的民间艺术瑰宝!”惊叹之余的李湘满觉得作为一个文化干部,自己应该也有责任挖掘、抢救失传多年的“唐灯”。

  为“灯”消得人憔悴,执着于斯终不悔

  没有经费,李湘满自己掏钱购置了制灯材料和各种工具。1984年,失传了半个多世纪的第一盏“唐灯”终于重现于世。他的爱人说,老李对“唐灯”研究痴迷到了可以不吃饭的地步。他不吸烟、不喝酒、不玩牌,生活俭朴,把自己的工资和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了“唐灯”研究中。

  专注与执着,换来了“唐灯”制作工艺的日臻完善。至1995年,李湘满共挖掘、开发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10大类27个品种,每个品种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在古技的基础上,他大胆地进行修改,探索更高层次工艺制作。2001年春节,他制作了一种叫“珠蓝灯”的品种,灯周围的花纹图案是用仅一厘米长,比头发丝稍粗点的绣花针刺成。这种针放在水里能漂浮在水面上,号称“水上浮”,制成的“唐灯”,成了花灯中的极品。

  在这20多年里,李湘满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唐灯”,自己投入了10多万元个人资金,经他挖掘抢救整理出“唐灯”有27个品种,52个分支品种。他终于一步步地揭开了一盏盏“唐灯”的神秘面纱。明珠已再放异彩,研究却永不停步

  重放异彩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成了中国民间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获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东方神灯”、“中华第一灯”、“华夏一绝”等美誉纷至沓来。2000年,仙居因针刺无骨花灯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9年1月,针刺无骨花灯首次亮相香港,轰动了整个香港,香港各大媒体如香港文汇报、大众报、经济报、香港宽频、香港电视台、亚洲电视台都对灯展进行了报道,行驶在城市各角落的公交车上印上了广告,地铁贴出了大幅海报,每天赶来观灯的市民络绎不绝;2010年1月,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展出,2010年6月18-22日上海世博会浙江活动周,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内,展出了仙居40盏无骨花灯,备受游客关注,来自法国的一名游客望着流光溢彩的花灯,流连忘返。尽管他不会说中文,但不时举起大拇指。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声名远播,使李湘满获得了“全国先进文化站长”、“中国十佳艺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各种荣誉。他说,艺术无止境,“唐灯”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内涵仍需进一步挖掘。他成立了研究所,一方面进一步抢救针刺无骨花灯制作技术,另一方面着力培养更多的针刺无骨花灯传人。

陈朝华:
  陈朝华:花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浙江省仙居县福应街道月塘村人,汉族,出生于1963年,学历大专,现为仙居神仙居仙居花灯厂厂长。
自1995年以来,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针刺无骨花灯中,学艺、普查、编书……倾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1999年——2002年,陈朝华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全县花灯普查,自驾一辆雅马哈摩托车,一人上山下乡,足迹踏遍仙居全县700多个行政村,将民间老宅中的木雕、石雕花灯一一拍摄下来,将一些老人珍藏的古花灯买回家,并将它们整理归类。同时,陈朝华始终想着如何将这一民间艺术普及,使之大众化,他选择了编教材。先后编写了《手工针刺无骨花灯——立体构成艺术与制作》、《手工针刺无骨花灯——中小学手工课程教材》,在《手工针刺无骨花灯——立体构成艺术与制作》的基础上,编写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仙居花灯》。《手工针刺无骨花灯——中小学手工课程教材》一书已成为仙居县职业技术学校仙居花灯教学的手工课本。
        经过十多年的钻研,陈朝华的花灯制作水平已相当娴熟,2007年9月,他参加中国•镇江长三角地区民间艺术“手上功夫”邀请赛荣获绝技奖;2009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迎世博”扎灯大赛中,陈朝华和制作的“仙居针刺花灯迎世博”荣获银奖;2009年9月,在杭州参加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铜奖和“我最喜爱的非遗”项目奖。

浙江仙居花灯省级传承人:王汝兰
王汝兰 女,生于1937年8月。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仙居花灯浙江省代表性传承人。
        王汝兰自幼爱好手工制作,后对仙居花灯产生浓厚兴趣。初期制作的花灯式样比较简单,多用于赠送亲朋好友。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专研花灯的灯面图案和式样,至目前为止,能完整制作二十多个单灯品种。
        单灯主要代表作品有:荔枝灯、菊花灯、圆球灯、小宫灯、宝石灯、花瓶灯、珠兰灯、花篮灯、喜字灯灯。组灯主要代表作品有:长旗灯、古亭灯、牌坊灯、宝塔灯、轿里狮子灯、走马灯、细乐亭灯灯。
        2004年获得杭州宋城首届民间绝艺大赛金奖,2005年获得第五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奖,2006年获得第六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金奖。

上一篇:庆阳香包绣制技艺

下一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壶制作技艺

更多关于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花灯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