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管乐器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以选料考究、做工精良、造型美观、音色甜润、音高准确而著称。做生产的木制管乐器:如传统唢呐,管子及少数民族管乐器均采用进口上乘木材(紫檀、乌木、红木)中筛选处理后精制而成,生产的加键唢呐系列,加键笙系列等,经工艺处理后,其键型更加优美,使用更为灵巧。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2011年,“宏音斋” 被选定为国务院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收入“传统技艺”的名录中。“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吴景馨,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宏音斋”创办于清朝末期,创始人吴启瑞迫于生计开始从事乐器制作。是清朝宫廷乐器制作技艺的延续和发展。它创始于北京,发展于北京,兴盛于北京。世界各地成规模的中国民乐乐团,使用的大多都是‘宏音斋’制作的民族管乐器。‘宏音斋’以制作民族管乐器材为主,仿制和复制出了许多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

宏音斋传人吴景馨
宏音斋的第三代掌门人吴景馨女士自幼便随父学习管乐器的演奏和制作工艺,使她很早便谙熟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和制作精髓。近年来由她主持的“宏音斋”运用科学的管理及经销方法,使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遍及世界各地,并多次在国内外的乐器展览中博得了很高的赞誉,为众多博物馆所收藏。宏音斋现已成为中国乐器行业中的佼佼者,吴景馨女士也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产业中的领军人物。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与信赖。今年五十岁出头的吴景馨是“宏音斋”的第四代传人,当她介绍“宏音斋”的成就和发展时,无比自豪,但是当谈及她的传承之路时,却略显无奈——她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但“宏音斋”这份祖业却偏偏传给了家中唯一的女孩。对于父亲的成就,吴景馨非常引以为豪,也发自内心地崇敬。从小的耳濡目染,也使得她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与制作,“但是我从来没想过接手‘宏音斋’,甚至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也和乐器毫无关系。”
吴景馨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烟草公司,这份优越的工作令许多同龄人都羡慕不已。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掀起一阵出国热,我也憧憬着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吴景馨辞去了工作,办妥了去美国的一切手续,不想这时,父亲却一病不起。“那时,一个哥哥远在南京,回来不现实;另一个哥哥的工作是‘铁饭碗’,不能轻易丢弃了;弟弟年龄又太小,还在读书,所以只能让我顶着了。”当时,吴景馨只是打算暂时帮父亲打理“宏音斋”的工作,等父亲身体好了,再交还给父亲。谁知,这份家业接过手就再也交不出去了。1996年,吴仲孚去世,吴景馨正式成为了宏音斋的女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