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烧制技艺因为唐三彩而闻名,唐三彩作为中国唐代的汉族传统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三彩烧制技艺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94,河南省洛阳市申报。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时期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因其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后人称之为唐三彩。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唐三彩烧制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此次受邀参展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系统展示了唐三彩的发展历程、工艺流程和特点,精湛技艺和精美的展品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欣赏。
唐三彩的作法是将做好的坯体,装在窑内烧至1100度左右,取出施彩,然后再放进烧窑内烧至900度左右即可。唐三彩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呈色剂是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
唐三彩采用二次烧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窑内经过1000℃-1100℃的素烧,经过冷却,再于胎上绘以各种釉料入窑进行釉烧。唐三彩是一种低温(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铜(釉为绿色)、铁(赭黄色)、锰(紫色)、钴(蓝色)、锑(浅黄)等作釉料着色剂,并加入铅、铝作助熔剂。其釉色互相渗化,加上年代久远,部分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新色,具有较高的装饰艺术水平。但由于实用性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即明器和俑。[3]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唐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种颜色,除白色(一般略带微黄色)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呈色剂是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如浅黄为铁或锑,赭黄为铁,绿为铜,蓝为铜或钴,紫为锰。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属器,品种分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人物有文臣、武将、贵妇、男僮、女仆、艺人、胡人等;动物有马、骆驼、牛、羊、狮、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和室内用具等。
唐三彩烧制技艺
来源: 浏览 2038 次
上一篇: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下一篇:微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更多关于 唐三彩烧制技艺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