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西藏唐卡制作工艺

西藏唐卡制作工艺

来源:  浏览 4283

唐卡是藏传佛教专门用以绘制宗教图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用彩缎装饰后悬挂起来用于供奉的一种卷轴画。唐卡为藏语译音名称,青海地区又称为热贡艺术,唐卡无论在寺院还是民间,都是藏族人民生活中具有很高地位的艺术品,是藏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门类。
(1)唐卡的制作
  唐卡一般绘制在纯棉布上,也有部分唐卡绘制在丝绢上。绘制唐卡在画布的前期处理上有其较为特殊的方法,与传统国画用胶矾进行画布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其方法是:首先将纯棉画布绷紧在画框之上,并涂上一层牛骨胶(明胶)水,再涂一层白垩土或石膏粉,然后用石头在画布上反复进行碾压,使白垩土或石膏粉全部进入画布纤维的缝隙之中,从而使得画布表面平整而且光滑,为下一步作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处理过程很重要,关系到以后唐卡绘制的成败。尤其是胶水的浓度需要掌握好,不能浓也不能稀。胶水过浓容易造成底色的开裂或起翘,胶水过稀又会造成底色不牢固,时间长了有可能出现脱落现象。因此需要根据经验调整胶水的浓淡。据我们观察,他们处理画布时使用的胶水浓度大约在5%—7%之间。画布经过如此处理以后,表面洁白、光滑、细腻,非常适宜进行下一步的绘制。随后即可在处理好的画布上起稿勾描了。唐卡的绘制一般有着严格的规定,佛像的造型比例、姿势形态,背景的处理等都须按规定进行。勾描好画稿后,即可进行上色工序了。此后的唐卡绘制过程与传统国画的工笔重彩画法基本相同。绘制唐卡多使用矿物质颜料,植物性颜料使用较少。绘制唐卡着色多采用平涂技法,分染技法、晕染技法运用比较少,其他方面基本与传统国画技法相同,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基本来自藏区产的天然矿物颜料,也有少部分使用传统国画颜料。绘制唐卡的颜色可分为主色和副色两种。主色分为:白、黄、红、蓝、绿等色,一般都是矿物质颜色或是藏区特产的土质颜色。其中白颜色来自于后藏仁布地区的一种白色石头,将其磨成细粉即成为白颜色,称为“仁布白粉”。另有一种白颜色来自羊八井地区,它是一种白色土粒,研磨后即成为白色,称为“羊井白粉”。黄色主要是来自产于康巴地区的石黄和雄黄,它们也属于矿物颜色。还有一种产于印度的自然黄丹,称为“印度黄丹”。红色主要是朱砂,据说也有用珊瑚磨成粉用作红色颜料使用的。还有一种产于洛扎地区的大红色颜料,称为“免采”;产于后藏地区的色相较深的大红色颜料叫“藏采”。以上两种颜色也都是矿物颜色,其加工方法是先把矿石粉碎,然后在石臼中湿磨多日即可。石青石绿两种颜色属于同一种矿石,经过加工后分离而成。首先将矿石粉碎后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放进陶罐内加几滴植物油再加适量的水煎熬,浮在上面的即为石绿,沉在底部的是石青。再将石青石绿分别用石臼研磨多日,用水沉淀法又可分为三青(绿)、 二青(绿)、头青(绿)。花青色产于察隅地区,是一种叫“欧然”的草加工而成。胭脂色产于察隅地区的一种黄色树皮内,置于罐中加水煎熬而成。黑色一般使用碳粉加胶即可。以上这几种主色之间相配所产生的各种混合色称副色。一般常用的副色有32种,如:黄白、红白、淡黄、橘黄、橘红、粉红、深红、胭脂红、淡蓝、深青、松石绿、草绿、粉绿、深绿、肉色、茶色、灰色、紫色、灰黑色等混合色。将这些矿物颜色与明胶混合后即可作画。矿物色是靠胶定着在画面之上的,所以加胶的多少十分关键。胶量过少颜色颗粒之间结合得较松散,容易造成颜色的脱落。胶量过多时颜色表面会形成胶膜,不易使颜色颗粒很好地反射光线,从而不能显露出矿物色的真正魅力,且日后容易造成颜色的开裂或起翘。故宫现藏的一些唐卡中出现的颜色开裂或起翘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明胶年久失去胶性的原因,此外还可能与当初绘制时加胶过多有关。金属颜色(泥金)在唐卡的绘制中使用得较为广泛,其技法又可分为贴金和绘金两种。贴金是将金箔直接贴在画面上,一般多用于“立粉贴金”的绘画技法之中。首先在画面之上用白粉按照画面内容“立粉”,立粉干后,在需要贴金的地方刷好胶水,然后将金箔贴在上面即可。绘金是将金箔事先研成为“泥金”,绘制时在泥金中加胶后进行描绘。
(2)唐卡的修复
  我们这次携带了一幅唐卡到藏区进行唐卡修复方面的交流。这幅唐卡为红地勾描金线和金地勾描红线的万寿佛像。其主要问题是画面内容有部分缺失,且有严重的颜色脱落现象,甚至当初画布所填充的高岭土也有脱落,在画面上出现了较明显的网格状漏洞。同时有部分画面受到尘土和霉斑的污染。修复时首先在画面受污染的地方进行除尘清洗工作。在底色脱落严重之处用约5%左右的明胶液涂刷表面,然后将干的高岭土均匀地撒在脱落处的表面,再用坚硬且光滑的硬物(如瓷碗的缘口)反复在脱落处表面进行碾压,使得高岭土充分地浸润到画布的缝隙中,从而将画布脱落处填充起来。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直到将画布脱落之处彻底修复为止。在修复好的画布之上即可进行画面内容的修补接笔工作了。
  下面以金地勾红线部分为例记述修复过程:首先在已修复好底子的画布上平涂金色(金色须事先研好)。金色必须要涂均匀,可以分多次进行渲染,这样可以使金色渲染得非常均匀,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在金底之上用朱砂色勾描画面内容,勾好以后需要对所修复的画面进行做旧处理,这样可以很好地去除金色的光泽,使金色看上去不那么明亮,从而达到一种古旧的效果。红色部分在修复时首先将红颜色(朱砂色)用全颜色的方法在颜色脱落的地方补全,并随时进行做旧处理,使得所补全的颜色与原画的颜色尽量协调一致。之后用淡胶矾水对朱砂颜色进行固定,随后用金色勾描佛像图案。金线也要进行做旧处理,使得补全的金线与原画的金线新旧程度相仿。


西藏唐卡制作工艺
唐卡是藏传佛教专门用以绘制宗教图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用彩缎装饰后悬挂起来用于供奉的一种卷轴画。唐卡为藏语译音名称,青海地区又称为热贡艺术,唐卡无论在寺院还是民间,都是藏族人民生活中具有很高地位的艺术品,是藏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门类。
(1)唐卡的制作
  唐卡一般绘制在纯棉布上,也有部分唐卡绘制在丝绢上。绘制唐卡在画布的前期处理上有其较为特殊的方法,与传统国画用胶矾进行画布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其方法是:首先将纯棉画布绷紧在画框之上,并涂上一层牛骨胶(明胶)水,再涂一层白垩土或石膏粉,然后用石头在画布上反复进行碾压,使白垩土或石膏粉全部进入画布纤维的缝隙之中,从而使得画布表面平整而且光滑,为下一步作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处理过程很重要,关系到以后唐卡绘制的成败。尤其是胶水的浓度需要掌握好,不能浓也不能稀。胶水过浓容易造成底色的开裂或起翘,胶水过稀又会造成底色不牢固,时间长了有可能出现脱落现象。因此需要根据经验调整胶水的浓淡。据我们观察,他们处理画布时使用的胶水浓度大约在5%—7%之间。画布经过如此处理以后,表面洁白、光滑、细腻,非常适宜进行下一步的绘制。随后即可在处理好的画布上起稿勾描了。唐卡的绘制一般有着严格的规定,佛像的造型比例、姿势形态,背景的处理等都须按规定进行。勾描好画稿后,即可进行上色工序了。此后的唐卡绘制过程与传统国画的工笔重彩画法基本相同。绘制唐卡多使用矿物质颜料,植物性颜料使用较少。绘制唐卡着色多采用平涂技法,分染技法、晕染技法运用比较少,其他方面基本与传统国画技法相同,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基本来自藏区产的天然矿物颜料,也有少部分使用传统国画颜料。绘制唐卡的颜色可分为主色和副色两种。主色分为:白、黄、红、蓝、绿等色,一般都是矿物质颜色或是藏区特产的土质颜色。其中白颜色来自于后藏仁布地区的一种白色石头,将其磨成细粉即成为白颜色,称为“仁布白粉”。另有一种白颜色来自羊八井地区,它是一种白色土粒,研磨后即成为白色,称为“羊井白粉”。黄色主要是来自产于康巴地区的石黄和雄黄,它们也属于矿物颜色。还有一种产于印度的自然黄丹,称为“印度黄丹”。红色主要是朱砂,据说也有用珊瑚磨成粉用作红色颜料使用的。还有一种产于洛扎地区的大红色颜料,称为“免采”;产于后藏地区的色相较深的大红色颜料叫“藏采”。以上两种颜色也都是矿物颜色,其加工方法是先把矿石粉碎,然后在石臼中湿磨多日即可。石青石绿两种颜色属于同一种矿石,经过加工后分离而成。首先将矿石粉碎后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放进陶罐内加几滴植物油再加适量的水煎熬,浮在上面的即为石绿,沉在底部的是石青。再将石青石绿分别用石臼研磨多日,用水沉淀法又可分为三青(绿)、 二青(绿)、头青(绿)。花青色产于察隅地区,是一种叫“欧然”的草加工而成。胭脂色产于察隅地区的一种黄色树皮内,置于罐中加水煎熬而成。黑色一般使用碳粉加胶即可。以上这几种主色之间相配所产生的各种混合色称副色。一般常用的副色有32种,如:黄白、红白、淡黄、橘黄、橘红、粉红、深红、胭脂红、淡蓝、深青、松石绿、草绿、粉绿、深绿、肉色、茶色、灰色、紫色、灰黑色等混合色。将这些矿物颜色与明胶混合后即可作画。矿物色是靠胶定着在画面之上的,所以加胶的多少十分关键。胶量过少颜色颗粒之间结合得较松散,容易造成颜色的脱落。胶量过多时颜色表面会形成胶膜,不易使颜色颗粒很好地反射光线,从而不能显露出矿物色的真正魅力,且日后容易造成颜色的开裂或起翘。故宫现藏的一些唐卡中出现的颜色开裂或起翘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明胶年久失去胶性的原因,此外还可能与当初绘制时加胶过多有关。金属颜色(泥金)在唐卡的绘制中使用得较为广泛,其技法又可分为贴金和绘金两种。贴金是将金箔直接贴在画面上,一般多用于“立粉贴金”的绘画技法之中。首先在画面之上用白粉按照画面内容“立粉”,立粉干后,在需要贴金的地方刷好胶水,然后将金箔贴在上面即可。绘金是将金箔事先研成为“泥金”,绘制时在泥金中加胶后进行描绘。
  (2)唐卡的修复
  我们这次携带了一幅唐卡到藏区进行唐卡修复方面的交流。这幅唐卡为红地勾描金线和金地勾描红线的万寿佛像。其主要问题是画面内容有部分缺失,且有严重的颜色脱落现象,甚至当初画布所填充的高岭土也有脱落,在画面上出现了较明显的网格状漏洞。同时有部分画面受到尘土和霉斑的污染。修复时首先在画面受污染的地方进行除尘清洗工作。在底色脱落严重之处用约5%左右的明胶液涂刷表面,然后将干的高岭土均匀地撒在脱落处的表面,再用坚硬且光滑的硬物(如瓷碗的缘口)反复在脱落处表面进行碾压,使得高岭土充分地浸润到画布的缝隙中,从而将画布脱落处填充起来。这一过程可以反复进行,直到将画布脱落之处彻底修复为止。在修复好的画布之上即可进行画面内容的修补接笔工作了。
  下面以金地勾红线部分为例记述修复过程:首先在已修复好底子的画布上平涂金色(金色须事先研好)。金色必须要涂均匀,可以分多次进行渲染,这样可以使金色渲染得非常均匀,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在金底之上用朱砂色勾描画面内容,勾好以后需要对所修复的画面进行做旧处理,这样可以很好地去除金色的光泽,使金色看上去不那么明亮,从而达到一种古旧的效果。红色部分在修复时首先将红颜色(朱砂色)用全颜色的方法在颜色脱落的地方补全,并随时进行做旧处理,使得所补全的颜色与原画的颜色尽量协调一致。之后用淡胶矾水对朱砂颜色进行固定,随后用金色勾描佛像图案。金线也要进行做旧处理,使得补全的金线与原画的金线新旧程度相仿。

大轮手持金刚菩萨唐卡 
大轮手持金刚菩萨唐卡,18世纪,西藏,布本,设色,通高127cm,宽76cm,画心纵66cm,横44cm。清宫旧藏。
此为手持金刚菩萨唐卡组合之一。手持金刚菩萨亦名金刚手,据称乃释迦佛陀之秘密化身,有九种变身,是其宣说密法时所现之尊形,故也称秘密主。总体来说,手持金刚菩萨有寂静相与忿怒相两种,作为象征降伏意义的主尊,后期形象多以忿怒相为常见。手持金刚因教典传承互异而显相众多,此幅唐卡所绘主尊为大轮金刚手,是手持金刚菩萨最重要的显相之一。蓝色身,三面六臂,口中衔蛇,拥抱明妃左展立于莲台上,后倚火焰身光,倍显威猛。画幅左上方绘雍顿上师,右上为不动佛,下方中间绘护法神吉祥天女及嘎巴拉碗法器。
唐卡背面有白绫签,其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其中汉文为:“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七日,班禅额尔德尼进丹书克供奉利益画像手持金刚菩萨……中”。


阿氐多等四尊者唐卡,18世纪,西藏,布本,设色,通高130cm,宽78cm,画心纵70cm,横47.5cm。清宫旧藏。
  西藏唐卡中常见四尊者绘于一幅的形式,即有四尊者分护一方佛法,四方共十六位之说。此幅唐卡中四尊者皆身着华丽的汉僧装束,坐踞胡椅或金刚垫中,身旁有一侍者或弟子相伴。左上双手结禅定印者为阿氐多尊者,右上双手持金耳环者为迦里迦尊者,身后侍者手中所持羽扇中描绘了众神聚会的场面,在方寸之地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这种精美绝伦“画中画”的手法,显示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左下右手作说法印、左手施禅定印者为跋陀罗尊者;右下双手结禅定印者为迦诺迦拔黎堕阇尊者。画中写实性的人物形象描绘得极为生动,背景的内容亦非常丰富,草木茂盛,鲜花吐艳,各种祥瑞动物息憩其间,带有浓郁的西藏唐卡风格特征。
  唐卡背后有白绫签,其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其中汉文为:“乾隆四十七年十月二十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画像阿氐多尊者、迦里迦尊者、跋陀罗尊者、迦诺迦跋黎堕阇尊者……”。

 

 


 

上一篇:錾花工艺

下一篇:什么是乌金纸

更多关于 西藏唐卡制作工艺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