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壁画位于云南丽江城北约16公里的白沙古村落,白沙古村落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中心,丽江白沙壁画以宗教题材为主,丽江东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丽江白沙壁画是明代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它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明末清初,是丽江壁画繁荣鼎盛时期,距今已有五百年历史。
白沙壁画对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独树一帜。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明显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经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白沙镇是丽江壁画的主要聚集点,明洪武十五年,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率众归附明朝,得明太祖“ 钦赐姓木 ”。此时期,丽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之时,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显其富有,所有他大营宫室,建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并邀请汉、藏、纳西族画师在这些殿宇四壁作画,而大宝积宫和琉璃殿及大定阁是保存明代壁画较集中之处。白沙壁画创作于明代洪武至万历年间,总面积13922平方米,壁画共有55幅。白沙明代壁画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大宝积宫壁画,而最大的一幅壁高2.07米,宽4.48米,共画人物600尊,布局自然合理,人物栩栩如生,喜怒哀乐,千姿百态。从前门入院,过琉璃殿,便是大宝积宫,二重檐,气势宏敞。这里有壁画12幅,上面绘有167个形象,内容全是宗教题材,如来佛图,四大天王及四佛子图、喇嘛教三金刚图等,他们形态各异,绘制精细,色调柔和,表现了明代佛、道、喇嘛教在丽江的融合。内地的殿堂壁画,多为一种宗教的内容,而这里的壁画,在一个殿堂里,甚至在一幅壁画里,常有佛教、道教、喇嘛教三种神像并存的现象。这多种宗教揉合的壁画,与丽江所处的特殊地位分不开。这种融汉、藏、纳西文化为一体,众教合一,多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是白沙壁画的一个特点。
丽江壁画中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壁画中有当时民众的狩猎、捕鱼、打铁、砍柴、纺织等劳动场景,有跑动的骏马、盛开的荷花、还有山林、田舍、花草鸟虫等,即使是画中的宗教世界和宗教人物,也妩媚动人,富于人情味。广泛的题材,世俗化生活的反映,以及明显展示画家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情感,是白沙壁画的又一个特点。
壁画是从明代到清初三百多年间,先后由汉、藏、纳西等民族画师陆续完成的,画师们根据各自对佛陀世界的理解,在不同的时间,不断在壁画上表现,层层相继,它既有纳西族东巴教的粗扩,又有藏族喇嘛教的鲜艳,还有汉族佛教的庄严宝相。因此,大宝积宫的壁画是明代画家在数百年间的群体创作,是纳西、藏、白、汉等民族画风溶为一体的艺术结晶。各民族艺术交流与汇集是白沙壁画的第三个特点。
在壁画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大宝积宫内,绘于正面的一幅壁画为《如来会佛图》,右面的一幅壁画为《观音普门品图》,左面的一幅为《孔雀冥王法会图》,在《如来会佛图》后面墙上的一幅为《莲花生祖师图》。
《如来会佛图》有汉传佛教、道教和喇嘛教三教的各种神佛100多尊,据说是当年木氏为让统治下的各族首领在此聚集议事时,感到自已民族信奉的宗教都在这儿受到了应有的尊重特意让画匠如此画的。《观音普门品图》所画内容和生死轮回有关:正中画观音,执法器,坐莲座上;西侧画人,人遇水、火、盗、虎等场面。画中有三个旅行的人,各带包裹雨伞,一遇虎,另一遇盗;左侧画一犯人,赤膊带枷跪地,一差役揪住他的头发,另一差役举剑欲砍,旁有二吏,指点交谈,似主谋者;右侧画一人遇火。说是因那些人平时做善事多,连猛兽都会不伤害他们,虎盗不敢伤人,差人屠剑自断,火堆变成浅水荷塘。左侧面有一个跌入水潭中的人,不论他怎么在水中跪地求神都无神理睬,因他平时所做坏事太多。右侧下部有一班百姓,向着正中观音或跪或立,顶礼膜拜。观音莲座上有藏文题记。画虽是明显的宗教宣传,但从图中的官吏、差役、旅人和百姓身上,使人看到明代边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影。画的上部,有小观音八尊,亦各具神态,右上第三尊观音,倚手沉思,神态特妙。这些场面以山石云烟隔开,将它有机地组织在一个大画面里,布局匀称,错落有致。《孔雀冥王法会图》中主尊神是孔雀冥王,表示灭除一切毒害、怖畏、苦恼和灾厄而得安乐。《莲花生祖师图》正中画的是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祖师莲华生。在壁画中,他头戴七宝冠,合掌坐于莲座上,黑衣,头微倾。座下立二小天女,神态优美,四周画百工之神,或坐,或立,或舞,或骑马、春米、坐船、打猎、木作、纺织。捕鱼、打铁、砍柴等等,好一幅内容丰富的边疆社会生活画卷。
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