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璋正名应该叫耒耜,牙璋为刀形端刃器,体形狭长,柄部方形,刃部一般宽于柄部,有齿牙,或有栏,一般有穿孔,刃部变化较多,有直刃、斜刃、歧刃,刃口有平口和内凹口之分,所以现在仍然叫牙璋。
牙璋的作用
牙璋在最初的早期遗址发现的时候不知道它的作用,以为是兵符,后来经过多发的考古发现,其实牙璋的真实作用是原始社会祭祀的礼器,是以其特殊功能作用于礼制王权性质的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
历代出土的牙璋文物
牙璋文物出土集中在中国夏朝中晚期和商代,牙璋应为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用于祭祀农耕的礼器。
在中国史前玉器以及夏商玉器中,牙璋是一种关键而又神奇的物证。此物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山东半岛东部地区,随后又出现于陕北河套地区的神木石峁龙山时代晚期和夏代早期遗址,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遗址中,牙璋又成为一种典型的夏代玉器。奇怪的是,在保存最为完整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了各类玉器755件,而唯独未出土牙璋。不仅如此,在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晚期墓葬、安阳殷墟花园庄商代晚期墓葬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中,均未发现的牙璋出土。然而在中国的大西南,属于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又都发现了大量的牙璋。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最少在商代晚期,牙璋在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和一些同姓封国中已经废弃不用了,但是在商的一些异姓封国,或者是从夏代未期转而投向商的一些偏远的方国中,牙璋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这包括远离商王朝统治中心的古蜀国。除了最早出现在山东半岛的龙山牙璋,在黄河流域,出土牙璋的夏、商和周代的遗址还有:陕北榆林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侯马盟誓坑、陕西扶风上康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河南许昌大路陈村遗址、陕西商州东龙山遗址、河南新郑望京楼新村、河南南阳望城岗遗址、河南郑州杨庄遗址、河南桐柏县月河遗址等。在长江流域,出土牙璋的遗址有:湖北荆州汪家屋场石家河文化遗址、四川广汉高骈遗址、四川广汉中兴乡、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湖北黄陂钟分卫湾等。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出土牙璋的遗址有:广东增城红花林遗址、香港大屿山东湾、香港南丫岛大湾、广东东莞村头遗址、广东揭阳、福建漳浦虎林山遗址等。而在贯穿中、越两国的红河流域,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越南任村遗址、越南冯原遗址等也都出现了牙璋的身影。
图①山东省海阳市司马台遗址出土,墨绿玉,长27.5㎝,刃宽7.2㎝,厚0.5㎝。图②山东省五莲县石场乡上万家沟村遗址出土,石灰岩质,长33.5㎝,宽4.5㎝,厚0.6㎝。图③山东省临沂市大范庄相公街道出土,长32.5㎝,宽7.6㎝。图④美国哈佛大学藏品。图⑤⑥⑦这三件,均为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藏品,尺寸不详。
牙璋的器形的演变⑴柄。牙璋的柄变化较少。山东龙山文化(大范庄、司马台、上万家沟村)出土牙璋的柄部基本上是长方形,但柄的端部与两侧形成的角度不是直角,柄的端部是斜的,与两侧形成的角度大约为80°和100°,而且这两个角的顶点打磨成小的弧形。陕西神木石峁牙璋柄的形制与山东龙山文化同。偃师二里头文化牙璋的柄变化较多,柄的端线与两侧形成的角度不尽相同,其中杨庄村出土的一件牙璋的柄部的端线与两侧成45°斜角,颇似刃。四川广汉三星堆牙璋的柄部端线与两侧的角度又回归为以直角为主。
⑵齿牙和栏。从只有一对类似齿的齿突到一排齿,牙璋的齿牙变化极丰富。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牙璋齿部较简单,如大范庄出土牙璋只有几对不甚明显的齿突,而上万家沟村和司马台出土的牙璋都是有一对明显的齿牙;神木石峁出土牙璋的齿牙部分较简单,个别有无齿牙(或齿突)者,其他大多为一对简单的齿牙,个别的牙璋有2到3对齿牙,同时在齿牙的上部和下部有对称的栏;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牙璋大多有若干对齿牙,同时齿牙的上下侧有两对栏,有些栏做成兽头形;广汉三星堆出土牙璋的齿牙和栏变化非常大(可能因为1号坑年代较早,2号坑年代较晚,相隔数百年),有些无齿和栏,有些有若干对齿突,也有一些有若干对齿牙和上下栏,下栏也往往做成兽头形,但兽头比较写意,不如二里头牙璋的兽头精美。
⑶刃。牙璋的刃部变化最多。山东龙山文化的牙璋刃部基本相同,为内凹月牙形;神木石峁出土的牙璋除有些刃部与山东龙山文化牙璋的刃部相似以外,出现了平头刃、斜刃两种形式,其中有2件的刃部为“丫”形刃,较为特殊;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牙璋刃部变化较少,为月牙形内凹刃和斜刃;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牙璋刃部丰富多彩,有月牙形内凹刃、斜刃、“丫”形刃,更奇者有两件牙璋的刃部镂空雕一鸟形,前所未见。
2.牙璋的装饰方法
⑴孔。大多数牙璋都在璋身和柄部相接处有一圆孔,年代和出土地点不同,孔的打法也不尽相同。有两面打孔者,有从单面打孔者,也有从两面打孔后再对孔壁进行修整者。有个别牙璋无孔,如湖南石门桅冈出土的两件牙璋以及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两件牙璋均无孔;也有的牙璋有多孔,如神木石峁出土牙璋有一件除璋身和柄部相接处有一孔外,在璋身的一侧另有三孔,共有四孔。从已有资料分析,牙璋上的孔均存在不甚圆和不规整的情况。
⑵阴线。从现有资料看,山东龙山文化的4件牙璋均光素无纹,神木石峁出土的牙璋也大多光素无纹,似乎从偃师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牙璋开始,才比较普遍地有阴线饰纹。阴线纹多集中在两栏之间的璋面上,有平行的弦纹,也有交叉的阴线纹。有专家认为交叉阴线是作为农具的耒耜上的绑扎绳的遗迹,此种解释容易和牙璋用以祭祀山川大地、祈福丰收相联系。最奇特的阴线饰纹出现在广汉三星堆的两件牙璋上。其一,有一牙璋的璋身上,用阴线刻出一牙璋的模样为饰;其二,一件被称为“边璋”的大型牙璋,两面饰纹相同,皆用阴线纹刻出山川、河流,两面分别还刻有排列整齐的11个女性人物,为牙璋装饰中绝无仅有者。笔者推断此“边璋”可能是当时贵族的陈设物,而非单纯的礼器。
⑶镂空雕。镂空雕在牙璋的装饰上比较少见,只在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牙璋中发现2件,皆在刃部以镂空雕的手法饰一鸟形,一件的鸟形完整生动,另一件的鸟形不甚完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牟永抗先生指出:“此器外形似戈,但在凹弧刃沿之上镂刻一只侧视的小鸟,并在璋身两面各刻着一帧‘牙璋’的图像。这是一件能够说明‘牙璋’功能的难得标本,小鸟位于凹刃及歧尖之上,它是‘牙璋’在祭祀或其他礼仪场合中供奉的牺牲或灵物。‘牙璋’的歧尖或凹刃的功能,仅是为了顶托奉物。正因为加琢小鸟后器形似戈,故在其身两面加刻‘牙璋’图形,如现代写文章所加之注脚,用以点明此器之原形。”
⑷镶绿松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长寿先生报道,1980年在一座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两件刀形端刃器,其中的一件镶有绿松石片;在传世品中,有一件偃师二里头牙璋,两面装饰相同,皆在下栏的两兽头上和孔的两侧镶有4片绿松石,两面共8片,专家解释绿松石的产地时指出,该绿松石可能产于湖北的西北部,与偃师二里头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