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石石刻雕塑艺术起源于西藏,指的是雕刻有玛尼字样或神佛形象的石块。玛尼石与玛尼堆密切相关,玛尼堆又是源于本教的灵石崇拜,最初称“门扎”意为曼陀罗,是由不同大小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塔形石堆。后来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人们把自己希冀祈祷和追求美与善的心愿雕塑铭刻在石头上,有佛尊,有动物保护神,有永远念不完佛教经咒“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佛教文化的兴盛,使得人们对神佛的热衷崇拜,岩壁已不能满足宏扬教意和偶像崇拜的需求,从而随处可拣的石头便成了石刻艺人们创作的天地。玛尼石便由此而生。
玛尼石是广泛流传在西藏民间一种祭祀神佛的圣物,集宗教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是自然崇拜的延伸,是巨石文化的再创造,是本教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原始本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世界是由各种不同的灵魂所组成,包括山、石、河、湖、土地、树木,甚至每一块小石头都具有灵性。凡是有灵性的物体必然有神佛的灵气或者被鬼魂所占据。所以从很早时期藏民族就盛行不同规模和范围的赶鬼驱邪活动。早期岩画中的图腾符号,民宅门旁的压邪画符,房门上及屋顶放置牛羊头角和在墙壁上、岩石上浇灌白色或者红,黑颜色等习俗,即形成一种装饰,又实属驱邪降魔活动流传民间,后来发展为在村镇旁,山石上修筑庙宇,神殿或佛塔,其用意都近相似。随着佛教文化在西藏的兴起,信仰与崇拜神佛形象的具象化,原始自然的意念崇拜逐渐转化为佛教经咒与各种佛陀神抵偶像崇拜。这样大大丰富了自然崇拜与祭祀的表现内容。山崖上雕刻真言咒语和神佛形象,使其更具有山神的灵气。位于拉萨布达拉宫西南,药王山西侧的巴热如布摩崖石刻,造像生动,气势壮观。在约400平方米的岩面上布满数以千计的佛、菩萨和玛尼经咒等。画面中心以释迩牟尼突出,观音菩萨分布四周,再大小神佛相互交织排列,画面布局大而不散,多而不繁。佛、神、又见音、密咒,相互呼应,构成一个神佛的世界。来拉萨朝圣的人们必定来岩前转经膜拜,久而久之这里成了民间活动的宗教胜地。
玛尼石雕塑工艺题材
在西藏玛尼石刻中,最为常见的是造形多变,内容丰富的平板石刻。这种石刻多属浅浮雕,或线刻与浅浮雕的综合技法。西藏玛尼石刻逐渐形成其内容多样,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艺术石刻门类。以佛、菩萨、护法神抵、供养、高僧、悔罪与祈祷、经咒与苦句等,这些充满宗教意义的形象、符号,作为玛尼石的表现内容随处可见。西藏玛尼石刻的制作风洛也以康、藏、卫不同区域日趋形成。基本分为线刻、减底阳刻、浅浮雕、浮雕以及综合技法运用等不同种类。线刻、减底阳刻,多发现于昌都、阿里等地。线刻,即为线描阳刻,减底阳刻,是在线刻神佛形象周围稍凹面减底,使造像凸出,强调层次与空间感,突出主体形象。这类石刻大多采用石质坚硬的河卵石。昌都石刻多以鸟、兽首人身,护法神抵等形象为主,历史较为悠久,规模浩大,工艺精深,画面布局严谨,构图变化因石而定,多出自专家之手。以察雅县为例,象小山一样的河卵石刻到处可遇,称得上西藏玛尼石刻的自然宝库。
刻玛尼石虽是一种信仰与崇拜的目的,同样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玛尼石雕塑中的装饰性,趣味性,神的人性化等,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生了一种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