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石刻乐队是迄今所见唐五代音乐舞蹈资料中最全面系统和最直观真实的一种。永陵棺床南、东、西三面刻有一组完整的宫廷乐队。其中舞伎雕塑2人,乐伎22 人,演奏的乐器有20种23件,融合了胡乐(主要是龟兹乐)和清乐(汉族传统音乐)两大系统。在我国同类文物中,乐舞场面最大,乐器种类最多,气势最为恢弘,表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队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
击鸡娄鼓摇鞉牢乐伎雕塑
击鸡娄鼓摇鞉牢乐伎——鞉牢鸡娄融胡汉:该乐伎左手执鞉牢鼓举于头部左侧摇播,右手持杖击打挟于左腋下的鸡娄鼓。鞉牢又称鼗鼓,为我国传统乐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其形状有若现代的“货郎鼓”、“拨浪鼓”,演奏者持柄左右摆动时,小珠随之摆动打击鼓面发声。鸡娄鼓由西域传入中原,形体近于球形,演奏时鼓夹左腋下,右手执杖击打发声。此种乐器后来传入日本保存至今。唐代乐队演奏时,通常由一人同时演奏这两种乐器。
击正鼓乐伎 ─ 鼓声擂响大唐音
击正鼓乐伎——鼓声擂响大唐音:该乐伎右手持杖已击至鼓面,左手翻腕曲指,置于鼓腰,正待击下。正鼓为一种细腰鼓,一端较大,另一端略小,两面鼓膜以绳拉紧。两端鼓面皆可发声,演奏时一手持杖击打,一手用掌击,左右两端配合击打。此种鼓于唐代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
击铜钹乐伎 ─ 铜钹拍拍合复离
击铜钹乐伎雕塑——铜钹拍拍合复离:铜钹源出西亚,最早在埃及、叙利亚,以后在波斯、古罗马都有流传。在东方最早见于古代印度,随佛教经由中亚传入中国,时代大概是在公元4世纪左右。唐代演奏各种风格的乐曲时都使用它。铜钹的形状像两只铜盘,中间有半圆形凸起,顶上有孔,穿以皮条,两手各持一面相互碰击。这种乐器大者直径逾尺,小者仅数寸。
击拍板乐伎(东) ─ 长阔如手厚寸余
击拍板乐伎(东)——长阔如手厚寸余:击拍板乐伎共二位,该乐伎位于东面,为乐队辅助拍板。拍板按片数分9片和6片二种,称大拍板、小拍板。拍板于魏晋时期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在唐代音乐舞蹈中地位颇高,起控制节拍的重要作用。
击齐鼓乐伎——一闻齐鼓意气生
击齐鼓乐伎——一闻齐鼓意气生:该乐伎左手扶鼓腰置于盘曲的左腿上,右手执杖击打鼓面。齐鼓形状头端大尾端小,因鼓面凸若肚脐,故称齐鼓,为以单手敲打的杖鼓,故又称单杖鼓。演奏时,演奏者以左手扶鼓腰、右手执杖击打。此种鼓于汉魏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在隋唐时期多用于燕乐中,后来传入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