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岩石窟始凿于唐贞观八年(634年),位于卧龙山山顶,这些石窟造像保存完好,雕刻精细,尤其是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龛彩绘雕塑是同类题材中年代最早的,十分珍贵。2006年6月,卧龙山千佛岩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岩石窟位于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公里卧龙山。山顶呈圈椅状,中有诸葛古庙,内一巨石上有摩崖造像。山顶圈椅状崖壁间现存3石窟、40余佛龛,大小佛像368躯。除1龛为明末凿刻外,其余均镌刻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因原有造像1189躯,故名千佛岩。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造像开凿在东西长5.5米,西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为1000单龛,总共1003龛,现存造像138尊。西龛是唐贞观八年开凿的“西方三圣”龛,内雕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东龛为弥勒佛龛,内雕一倚坐弥勒佛。北龛内雕一坐佛。东龛和北龛均有胁侍菩萨、弟子、供养人和力士像,群像身后浮雕天龙八部。清末依石龛修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式木构庙宇,很好地保护佛龛造像。千佛岩石窟保存完好,雕刻精细,充分反映了初唐时期造像艺术的高超水平。尤其是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龛是同类题材中年代最早的,十分珍贵。
西龛,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造,圆拱形,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称“西方三圣”龛。龛正中为阿弥陀佛,宝珠形头光,分四层次。头饰螺髻,头顶有高宽的肉髻,双耳穿环,身着通肩式袈裟,袈裟的右下摆从左肩搭在后肩上,形成披风,结跏趺座于两层仰莲瓣的莲台上;右手平举,以拇指和中指相捻,余三指平伸,施莲花印。左手举于胸前,施愿印。佛左右两边的菩萨呈站势,头顶挽螺髻、戴花,身着半式天衣,下身着羊肠大裙,腹部没有呈十字交叉的璎珞。帔帛从双小臂上下垂,在大腿处形成三道大园弧。以上三像近似圆雕。
在三像左右两边,分别刻有26个闻法菩萨,合为52数,均呈高浮雕。众菩萨的脸形半圆,眉眼平直,长发在头上挽成半高髻,身着半臂服饰,内着短襦;其姿态各异,或以双手抱膝而坐,或以只手托腮,或双手合什,或作思维状,等等;顶后均为圆形背光;台座为有茎的莲台。
该龛的龛门为莲瓣形,龛楣和龛额上刻卷草,龛额上还有浮雕的七佛。壁沿有后刻“大明崇祯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江西地仙汪囗阳号春囗囗”等字。龛门外右臂上有一则贞观八年的“造四面龛僧道密”造像碑记,碑首题:“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邓元觉书,作龛及镌字杨字尚”,碑文后半有“大隋开皇元年明囗法师”几字,碑末落款“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碑的下半部有52个出资施主。
北龛,圆拱形,龛高2米,宽1.9料,深0.9米,共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华严三圣”龛。佛高0.9米,结跏趺座于莲台上,佛头部为火焰形头光,高发髻,面部丰满,肃穆中微露笑意。身着僧衣,右手斜指天,左手放于膝,莲台下部为须弥座,上部为莲花瓣,须弥座正中刻一小佛。二菩萨头戴幔冠,火焰形头光,身着腰衣,胸饰璎珞,右手执如意,左手贴衣,赤脚站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帷须弥座,两旁各刻姿态雄健的狮、象各一尊。二弟子身着僧衣,左为阿叶,右手执佛珠,左手下垂;右为阿难,双手合什。二力士造形生动,裸上身而肌肉隆起,狮鼻大口似有“应变无方”之神力。龛顶刻天龙八部。龛外左侧上方有“中和四年造龛”题记。
千佛岩摩崖石刻充分反映了唐代初、中期石刻造像艺术水平,千百年来一直受到群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