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石钟山石窟也叫剑川石窟或者石钟山石窟,剑川石钟山石窟雕塑开凿于南诏、大理时期。剑川石钟山石窟是云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石窟群。共有石钟寺区、狮子关区和沙登箐区三处,绵延三公里,计17窟,造像139躯,崖画1处,碑碣5通,造像题记4则,其他题记40则。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瑰宝。
剑川石钟山石窟位于剑川县城西南30公里石宝山南部文峰,因有一紫红丹岩(丹霞地貌)形状如倒扣石钟而得名。山中有建于元代的悬空宝相寺、建于明代的金顶寺和建于清代的海云居,历史悠久,各具特色。最负盛名的是山中的石窟群和摩崖造像。
石钟寺区有石窟8龛,第一、第二窟雕有南诏王造像,是研究南诏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全窟的重点;
石钟山第一号窟所记录的是南诏历史上最开明最有历史远见的君主异牟寻(公元779年—808年在位)召开议政会的政治场面。异牟寻继位以后,恢复了和唐朝断决40余年的友好关系,把内地先进的汉文化和生产技术引进西南地区,促进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异牟寻在位时已把南诏国治理成“人知礼乐,本唐风化”。该窟正中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头戴莲花金刚宝顶“头囊” 面目慈祥端庄、有谋略治国君主之相的就是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旧唐书•南传》称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善抚众。”窟门左右两侧对坐的是清平官郑回和杜光庭。
异牟寻在位的时候是南诏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归唐是我国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号石窟左外侧戴幞头高冠、袖手端坐、显得老沉而有谋略的就是异牟寻的老师、南诏清平官郑回。据《旧唐书南诏传》记载:“郑回本相州人,原为崔州西泸县令,后为南诏掳,久为蛮师。”郑回被南诏俘获以后,阁罗凤发现他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阁罗凤就把他任命为包括其子孙凤伽异、异牟寻、寻梦凑等在内的南诏王子孙们的导师。在南诏逐渐倾向唐朝过程中,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资治通鉴》232卷记载:“及至异牟寻为王,以回(郑回)为清平官。清平官者,蛮相也。异牟寻派遣长子寻阁劝和清平官尹辅酋等17人随袁滋入长安谢思。向唐德宗进贡了一大批贵重的贡品。伟大诗人白居易写了《蛮子朝》记录了这一盛况。其中写到“……蛮子导从者谁何?摩挲习俗双偎伽。清平官持赤藤,大将系金去嗟。异牟寻男寻阁劝,特敕召对延英殿……。”第一号石窟异牟寻左侧站立手持赤藤仗的那个人,应该就是陪寻阁劝一同去长安的南诏清平官尹辅酋。
石钟山二号石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雕刻,所表现的是南诏历史上最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公元748年——778年在位)在出巡途中进行“政教合一”议事的宏大政治场面。布局严谨,雕刻线条细腻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画面构图复杂多变,人物造型有主有从。王臣侍从前呼后拥;国王威严而至上;文官儒雅而有谋略;武士勇猛而刚毅;奉侍卑躬而忠顺。这是石钟山石窟刻画人物性格最为突出、历史文物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个石窟,是石钟山石窟的镇窟之宝。
南诏国的统一和建国、开疆拓土、建章立制等等都是在阁罗凤时期完成。石钟山第二号石窟给我们再现了南诏国建立初期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石窟正中雕刻的是把唐朝二十万军队埋藏于西洱河边和在太和城竖立《南诏德化碑》的雄才大略的南诏王阁罗凤,其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头戴一种特制的具有地方特色叫做“头囊”的王冠;窟门两侧对坐的是头戴锥形高冠的南诏“清平官”;国王前身着“波罗皮”(老虎皮)的是南诏“大军将”;二号石窟里在国王阁罗凤坐前左右站立手握佩剑的那两个人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南诏王贴身护卫的“羽仪长”;还有手持雉尾长柄扇的侍女和衣着鲜明的南诏“仪仗队”;南诏“头戴羽饰和头插牦牛尾”的罗苴子(武士)形象。
在第二号石窟中有一个让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那就是身着大领僧衣,手持佛珠,头上打有曲柄伞(扛伞)和阁罗凤并坐的那个僧人。从整个石窟的布局来看,其官位非常显赫,地位仅次于国王阁罗凤。这有力地证明了在阁罗凤时期佛教势力已相当强大,以至达到了参与国家大事的地步。可见这位僧人的地位高于清平官,是仅次于国王地位的国家第二把手,能与国王共商国家大事。石窟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南诏“政教合一”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实物历史资料,这是在所有记载南诏的文献资料中从未出现过的。石窟中这个地位显赫一时的“僧人”应该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阁罗凤那出家的弟弟阁陂和尚。
该石窟造像再现了南诏王者、清平官、羽仪长、仪仗队、侍从等的衣冠相貌、用具器物以及建筑和风俗。石窟的艺术形象和创作灵感来自南诏王宫当时的现实生活,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与民族个性。石窟犹如一面镜子,使我们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看到一千多年前南诏国宫廷政治生活与宗教活动等若干侧面。史籍所载南诏事迹简略,又多疏漏,成为今天了解和研究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典章制度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石钟山石窟一个窟就攮括了这么多的历史,不愧为真实写照南诏宫廷政治生活的艺术珍品。
八大明王造像,在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中体量最大窟,编号为6号,称为明王堂。窟长11米,高3米,龛式呈八字形,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以佛为中心安排,正中为如来佛,头为螺发高肉髻,着法衣,右手臂及胸袒露,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手结印,跏趺座,顶光与身光组成莲花式背屏。阿难、迦叶两弟子合掌立于左右,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两人均有圆形头光,身着内交领衣,外披袈裟,跣足,踏于莲台上。佛及两弟子左、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右各列4尊明王,这是云南石窟群中最有代表性的造像。明王称教全轮身,为佛和菩萨的化身,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受大日觉王教令,现忿怒身降伏诸恶魔之诸尊,称为“明王”。明王均为三头六臂,剑川石钟山石窟开慧眼,作忿怒状,上身裸露,缠天衣,手结降魔印或执剑、杵、法枪、弓、箭等法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八尊明王的上方均有题记,分别左方为“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笑明王”、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大圣北方步掷明王”、“大圣东北方不动尊明王”;右方为“大圣西南方大轮明王”、“大圣南方无能胜明王”、“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东方六足明王”。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左边明王像外有北方多闻天王站像,右边明王像外有大黑天神站像。这些造像阴森恐怖,具有佛教密宗的神秘感,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使人望而生畏,具有汉藏文化艺术风格。在四川凉山博什瓦黑石刻画像已有四尊明王的造像,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均三面六臂,每面三眼,呈愤怒状,其造形与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明王造像相同。
观音造像,最早到云南传播佛教观音称为梵僧,现为男像。在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狮子关石崖上的第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10号窟雕刻一梵僧像,窟高1.8米,上宽1.1米,下宽1.8米。龛内造像为梵僧像,剑川石钟山石窟高1.7米,头戴莲花冠,深目高鼻,头现宝光,右手结怖魔印,左手握净瓶,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脚穿靴。左下方有一犬,高0.71米,长0.6米,弓身回首,项系铃。梵僧像左肩右臂上有一块高0.4米,剑川石钟山石窟宽0.2米的榜题直书大字:“紫石云中(1行)信境兰若(2行)”,剑川石钟山石窟下有小字“盛德4年(1行)6月1日造像(2行)施主工匠金榜(3行)杨天秀创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4行)”。在《大理国梵像卷》中称为“建国梵僧观世音菩萨”,在《南诏图传》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中称“阿嵯耶观音”。观音这一形象在云南石窟寺艺术中造像最多,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称谓各异。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第5号窟《维摩诘经-问疾品》龛的左右2小龛均有阿嵯耶观音及甘露观音像。观音造像最精彩的为第7号窟的甘露观音造像,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龛长11米,宽2.7米,龛前造像3躯,中为甘露观音,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头戴化佛冠,两侧垂带,面作女像,身披帛,袒胸,系璎珞,胸上有一方洞,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右手执杨柳枝,手指及柳枝已残;一手托钵,膝系璎珞跣足,坐于莲座上,像后有头光及身光组成的背屏,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边饰火焰纹。菩萨像左、右有两躯供养人立像,左像头作双角髻,戴耳环,穿通肩宽袖衣,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脚穿大头鞋,双手捧瓶;右像头挽髻,穿通肩宽袖衣,双手捧经合。甘露观音像比例准确秀丽端庄,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面部庄严秀美,加之她挥动杨柳枝欲把甘露洒向人间,增加了动感,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左、右两洪养人的造像丰满,凝重虔诚,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对观音起到烘托怍用。阿嵯耶观音造像在石钟寺区第5、8剑川石钟山石窟号窟中均多次出现,为佛教造像中最为普遍的造像,这也说明大理白族十分崇拜观音,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有的还在姓名中夹有观音佛号,称为“张观音得”、“李观音保”等,观音是佛教中的“大红人”。
大理剑川县石钟山第8号窟称为“阿盎白”,剑川石钟山石窟这是一组龛与摩岩组合的造像,中为拱形龛。正面须弥座上雕一女阴,两旁有墨书: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右为“广集生化路”;左为“大开方便门”。龛左、右壁均雕线刻佛像,左为多宝佛,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右为阿闪佛。阿盎白其工艺相当粗糙,而两旁的佛像则非常精致,就其工艺而论,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绝对不可能为同时期的产物。其下残存一莲花座,可推断原为一佛像,毁后人们才雕刻“女阴”,云南省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大理白族妇女一直把它视为送子观音一样地顶礼膜拜,是女性崇拜留传至今的遗迹。外国人造像,大理旅游景点剑川石钟山石窟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石钟山石窟中还有波斯国人及西域僧人的造像。波斯国人造像在狮子关区的山涧中,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编号为第11号窟,为一拱形浅龛,一卷发人造像。可惜面部已残,上身披毡,腰系裙,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双手交叉提一袋状物,足穿毡靴,成“八”字形站立,在像右侧的龛壁上刻有“波斯国人”4个大字,拟为“波斯仙”。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西域僧人像,在石钟寺第1号窟龛外右侧的石壁上,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为阴线刻,身背行囊,足履芒鞋,像仅高0.3米。这些造像反映了唐宋时期,云南旅游景点大理州剑川石钟山石窟云南与南亚诸国及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3-7窟是佛像,雕刻细腻,造型优美,是石窟群中艺术性较高的几处。
沙登箐区有石窟6处,多为浮雕雕塑,从造像雕塑的题记和风格看,应是南诏及大理国早期作品。多弥勒与阿弥陀佛的组合造像题材,受汉地佛教造像影响,与隋末唐初四川和陕西地区造像特点相似。
狮子关区有石窟3处,其一为南诏王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另一为俗称"酒醉鬼"的雕像;第三处在巨石之上刻一位深目高鼻的人,旁镌"波斯国人"四字,实为天竺(今印度)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