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灵泉寺摩崖塔林是中国最大的摩崖塔林,属于浮雕雕塑佛教艺术品。灵泉寺摩崖塔林位于安阳西25公里灵宝山南麓崖上。因山就势,每层塔龛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共有塔龛156座,其中40座有塔铭题记。塔龛名称有灰身塔、支提塔、像塔、灵塔、散身塔、碎身塔、影塔等。时代自隋至宋,称之“宝山塔林“。这是一处记念性名僧墓塔群,塔铭记载来自豫北一带的宝山寺、灵泉寺、慈润寺、光天寺、大云寺、圣道寺、妙福寺、报应寺、圆藏寺等著名寺院。已故僧人称号有:法师、论师、律师、禅师等,这处摩崖浮雕塔林,同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塔林南北呼应,各具特色。其规模之大,时代之早,当为全国之最。
河南古建所于1983~1984年做的调查,灵泉寺一带共有龛、窟共209个,其中西山(宝山)120个,东山(岚峰山及马鞍山)89个;当时在各单元旁边用红色油漆标注的号码,现在依然很清晰;后来又陆续有零散的发现,另据实地考察,应该还有未发现的单元。
众多龛、窟中,可分为塔形龛,屋形龛,拱形龛,碑形龛和石窟五种类型,其中有73个有明确的建造年代题记。
在156个塔形龛中,由于有纪年的此型摩崖石塔均集中于649-657年(唐贞观、永徽、显庆)这段时间,“道凭双塔”的题记却为河清二年(563年),而在“道凭”之后,“宝山72号”之前,即564-648年这近百年的时间内所建塔(如5座隋塔)的造型与其相距甚远。
灵泉寺摩崖塔林造型
灵泉寺摩崖塔林分为三个造型
A型:有8座。以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宝山72号塔为代表。特点为塔檐为正反涩叠3层,其上为山花蕉叶覆钵,中央置一宝珠。
B型:有约11座。以隋仁寿三年的慈明塔(宝山74)为代表。特点为塔檐为涩叠多层(一般为5层),其上承托大型受花覆钵。
C型:有约90座,另有多座近似此造型,可看作此类型的扩展。是灵泉寺摩崖塔林中最流行的式样,最早的是贞观六年(632年)的灵裕塔(宝山59号)。塔身正面辟拱券门,门内雕一坐像,门楣多为尖拱式。是重檐结构,其中第一层塔檐为涩叠式,其间装饰连珠形纹饰,有些下方雕出垂幔帐,檐下有托塔力士;其上仰莲承托第二层檐,宽度约为第一层的一半。
灵泉寺摩崖塔林时代特点
初唐摩崖塔林
灵泉寺摩崖塔林中,大部分雕凿于初唐。这一时期的作品造型丰富(A,B,C型均有,另有多种式样),形式多样,细节部分的描绘比较简洁。
宝山78号塔,檐部和刹座均为简单涩叠式,仅有象征性的山花蕉叶,简洁明快,落落大方。
岚峰山-47号塔,灵泉寺摩崖塔林中最高大者,基座下方有放置骨灰的洞,另外还有一些屋形龛,也都建于这一时期。造型基本相同,均为庑殿顶,两端置鸱吻,有些还有脊刹;仿木构件惟妙惟肖。。
盛唐时期的摩崖塔林
从武周后期开始,摩崖石塔的造型趋于稳定(即统一为C式),不再有整体的差异;但细节、装饰则更为华丽,且富于变化,多姿多彩,表现出从简洁到精美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摩崖石塔,主要集中在宝山的100-114号塔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