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张”是起源于天津的民间艺术,不过传承到第三代张景祜时发生了一个变化。1950年,已经59岁的张景祜受周恩来总理之邀从天津调入北京,先后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泥人张艺术研究室”,65年前从街头走进高校正式从街头走入高校,“泥人张”的北京分支也由此而起。
数一数脉络图上的人名可以发现,张景祜自1950年来到北京后,一共带过23个学生。就在开幕当天,其中一些学生也来到了展览现场。
满头银发的73岁老人李邦秀在儿子的陪伴下来看展览。和她一同看展的还有86岁高龄的孔露白老人,她们在技艺传承脉络图上都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两位老人分别在1958年和1965年跟着张景祜学习泥塑艺术。“我当时在北京彩塑厂工作,总是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向张老师请教。”孔露白说,那时候的学生都已参加工作,是已入行的人,老师教给大家的,自然也都是工作中直接能用到的,偏重于技术技巧。“比如,这堂课教泥人的头怎么捏,下堂课教手怎么弄,每一堂课讲的内容非常明确和集中。”
那时候,“泥人张”面向社会育人的事情,甚至引来郭沫若赋诗一首:“用泥造人首女娲,明山泥人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一个班只有两个人出师
不过,像老姐俩这样的学习状态,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了极大改观。
199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装饰雕塑专业的李先飞,前天也来到了展览现场。在传承脉络图上,她的名字出现在张景祜的儿子、“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的学生名单里。张锠是中央工艺美院彩塑专业老师。
“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和美院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学习素描、色彩、设计理论这些基础,到了大三、大四,才会明确专业方向。”李先飞说,虽然张锠老师教的彩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主课,但学院教育让大家的艺术视野大大拓宽,学生们可以有很多种专业选择和追求。就像李先飞所在的班级,全班13名学生中只有俩人被张锠认定传承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算是真正出师了。其他人,有的偏重艺术设计,有的偏重木雕和锻铜,各有所好。
传承脉络图显示,从1980年至今,能登上张锠学生名单的一共也只有20人。
创新与文化传承并重
学生们学了西洋素描、色彩,又要传承民间艺术,很多人并不看好,可张锠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一套办法。
李先飞至今都记得,在一次创作新疆题材的泥人时,她在书上找到一种很漂亮的纹样,提笔画在了泥人的裙裾上,当场就被张锠老师制止。“因为我找到的图样是汉代的,这种纹样盛行的时候并未传到新疆。”李先飞说,老师对待文化传承的严谨态度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而张锠并非一味要求学生们遵循传统,他更在意“泥人张”彩塑艺术的活态传承,“‘泥人张’的传统制作技艺如拍、削、压、滚是不会变的,但时代变了,人的审美在变,现在的彩塑艺术就得强调装饰性。”
张锠特地将传统“泥人张”作品和自己近年来的作品做了对比。
传统泥人非常写实,人物衣服的花纹和质感都要表现出来,色彩也非常繁复。可如今的泥人形象经过了高度提炼,构图上强调形式感,或方、或弧、或三角;每个作品的色彩也统一在一个主色调之下,看起来更简洁清爽。
甚至,彩塑所用的材料也早就超出泥巴,发展为玻璃钢、铜、陶瓷等新材料。张锠还主张,“泥人张”艺术要实现“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的追求,因此他创作了不少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而不是仅仅创作一些摆在床头桌案的小摆件。
泥人张雕塑传承在高校
来源: 浏览 2206 次
更多关于 泥人张雕塑传承在高校 的信息
- 世界微刻大师贾宗..
- 微雕技艺是雕塑的一种,贾宗赤的微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详细...]
- 雕塑家王中谈城市..
- 王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