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艺术新闻 > 龙门石窟佛像雕塑中北魏和唐代服饰特点

龙门石窟佛像雕塑中北魏和唐代服饰特点

来源:  浏览 5230

龙门石窟佛像雕塑全山造像11万余尊,唐代造像占龙门石窟造像的60%,北魏造像占30%,其它朝代仅占10%。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50多年,因为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室意志和行为的体现,是当时的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龙门石窟把历史定格在崖壁上,使后人有幸亲眼目睹祖先们绚丽多彩的服装,洞察祖先们的服饰风格,了解祖先们服饰的内涵,从龙门石窟雕塑了解北魏和唐代造像的服饰特点。
唐代服饰在龙门石窟雕塑佛像上的表现形式

  唐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繁盛的朝代,疆域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断;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方和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人民充满着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使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是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缘由。

  唐代女性服饰由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裙,裙子束在胸上,这种服饰既能展示人体的曲线美,又能展现富贵潇洒的优美风度。

  莲花洞外739龛有两尊唐代供养人佛造像雕塑,凿于公元646年,“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由唐代女供养人联想到过去朝鲜女性的高腰长裙,就是借鉴唐朝妇女服饰,因为唐朝和朝鲜交往甚密,龙门石窟就有朝鲜僧人在唐代雕刻的洞窟—新罗像龛。
北魏服饰在龙门石窟佛像雕塑的表现形式

  通过北魏造像雕塑我们知道当时女性服饰追求飘逸、洒脱的个性与北魏人们以瘦为美的审美时尚息息相关,这种服饰恰恰迎合当时的审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胡、汉杂居,促进了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将中国服饰文化带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在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鉴于他们的本族服装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惯着的华贵服饰。尤其是帝王百官,更醉心于高冠博带式的汉族章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公元494年,他改革鲜卑族夹领小袖紧身服饰为汉人宽袍大袖服装,衣服衫领敞开,袒露胸怀,这是北魏文人雅士的典型服饰。但是,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皇室贵族,他们服饰的共同特点为:袍状的衣服宽松肥大,袖子宽阔、肥长,使人显得飘逸、洒脱。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像释迦牟尼的服饰就是北魏服饰的生动再现。宾阳中洞开凿于公元500-523年,是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而建的功德窟。其主尊袈裟敞开衣领,衣服折皱宽大密集,袖子宽松肥大,显得安详、静穆。

  龙门石窟莲花洞南壁龛内的佛传故事——王位相让,悉达多菩提树下的圆台上,左手指自己鼻子,面前跪者一位头戴冕旒官的国王,他身后有四位手持兵杖、旌旗、羽葆的士兵,这位国王想把自己的王位让给悉达多,可是他坚决不接受。浮雕中的国王和士兵都着交领式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袖宽几乎垂于地面,有一种飘若仙人的神圣感,这种北魏的服饰把帝王风流倜傥的个性衬托得入木三分。

  北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上身穿衫、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大多是上衣简单,下身繁琐,腰身部分紧身合体,而袖筒特别肥大。裙多折,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美学效果。北魏女子一般把长发高高盘起,梳双丫髻,更显瘦削、飘逸。

  龙门石窟石窟寺“皇后礼佛图中”的女性服饰,就是北魏女性服装的真实写照。V字形交领长裙,腰间束带,衣服上身合体,衬托腰身,下身长裙拖地,裙子下摆褶皱密集,袖筒宽松肥大,更显女性柔美、高挑、清瘦。

  古阳洞中还有一幅礼佛图,前面有一位尼姑带路,后面跟了一群贵妇和侍女,他们也穿交领长裙,领口稍小,只是双肩更下斜、瘦削,衣纹更细小、稠密,越发使人物显得清瘦。

上一篇:“首届国际城市雕塑作品展朝圣敦煌”征稿

下一篇:湖南会馆的砖雕雕塑艺术

更多关于 龙门石窟佛像雕塑中北魏和唐代服饰特点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