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家指的是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
南宋四家马远
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大,独树一帜,与夏圭齐名,时称“马夏”,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画家。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杭州)。他的生卒和详细经历,很难查考。他为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约1190-1224年)的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却能独闢蹊径,自成一家,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閒雅之气。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他善作平视或仰视构图。
马远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一连五代都是画院画家。其曾祖马贲善画花禽、人物、佛像,形成“马家” 风格之后,为北宋徽宗朝宣和画院待诏。祖父马兴祖是高宗绍兴年间的画师,精于鉴别古代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叔父马公显与其父马世荣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绍兴年间任职待诏,并获“赐金带”。其兄马逵也长于山水、人物,尤工花鸟画,造诣颇深。其子马麟工人物画、山水、花卉,曾为画院祗侯。
马远出身于绘画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受艺术的薰陶,继承家学并吸收李唐画法,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马远艺术风格:
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作画特点是佈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著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 在构图上,马远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而是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 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讚誉他的独特画风。其风格特点表现在或峭蜂直上而 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使画面达到了强烈的空间感,突出近景的艺术效果,如现存的《寒江独钓图》,是马远构图技巧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一叶遍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除四周寥寥几笔微波外, 全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天空旷,寒意萧条的气象。 江、河、 湖、海真实生动地绘入纸上,实为世间之珍宝, 为历代书画鉴赏家所珍重。 马远的人物花鸟画,大多与山水紧密结合,加强了主题的生动性,尽可能地省略细微未节,专注刻 画人物及花的神态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如《观梅图》是马远人物花卉画中,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一幅心理描绘 的杰作,画幅不大,但内涵却极为丰富。
马远作品:
记载中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已屈指可数。 重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及《寒山子像》、《孔丘像》、《石壁看远图》、《高阁听秋图》等一些小幅真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华灯侍宴图》,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有《西远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收有三幅:《松下闲吟图》、《倚松图》和《雪屐观梅图》,还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国画作品流传
记载中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已屈指可数。重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幅作品《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及《寒山子像》、《孔丘像》、《石壁看远图》、《高阁听秋图》等一些小幅真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华灯侍宴图》,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收藏有《西远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收有三幅:《松下闲吟图》、《倚松图》和《雪屐观梅图》,还有少量作品散落在世界其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南宋四大家”之宋代杰出画家:夏圭
夏圭简介:
夏圭字禹玉,(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十二世纪下半叶至1230年前后),浙江钱塘人。略晚于马远,为南宋宁宗朝画院待诏,赐金带。工山水、人物。善用秃笔。笔意精密,奇怪突兀,气韵颇高。与马远齐名,史称“马夏”。《图绘宝鉴》评他:"院人中画山水,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宁宗赵扩朝(1194-1224)画院待诏,初学人物,后攻山水,师承范宽、李唐,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人称“拖泥带水皴”或“带水斧劈皴”,将水墨技法提高到“酝酿墨色,丽如傅染”,“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效果。树叶有夹笔,楼阁不用界尺,景中人物点簇而成,神态生动。斧劈皴比李唐更活。构图常取半边,焦点集中,空间旷大,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旷俏丽,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后人认为此系南宋偏安写照。
明代王履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尘之鄙格”。董其昌虽对“北宗”山水,颇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夏圭一类画法多少受有佛教禅宗影响:“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写雪景仍师法范宽。
夏圭流传作品:
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合李唐、刘松年称"南宋四家"。传世作品有《溪山清远图》卷、《西湖柳艇图》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遥岑烟霭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子森,字仲蔚,画得家传,具父规模。
“南宋四大家”之宋代杰出画家:刘松年
刘松年简介:
刘松年(生卒年未详),宋钱塘(今杭州)人。家居清波门,时人称刘清波。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入为御前画院学生。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为画院待诏,擅画人物、山水。师承张敦礼,而名声盖师,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宁宗时(1195—1224)因进《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典雅、清丽,题材多园林小景,人称“小景山水”。与李唐、马远、夏珪合称南宋四大山水画家。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不平的,如《风雪运粮图》;又有歌颂抗金将士的,如《中兴四将图》。传世作品有《四景山水图》、《西湖春晓图》、《便桥见虏图》、《醉僧图》等。
刘松年,南宋钱唐人,自孝宗朝进画院,历经画院学生,至宁宗时方才受赐金带(最高荣誉)。存世作品近九十幅,真伪参杂,大都以人物活动为主题。刘松年处于被喻为中国画家天堂的历史舞台上,凭其秉赋的绘画才能,及精湛的技巧,使作品充分体现了当代的动脉与心声。
刘松年生在一个罗汉信仰极度热衷的时代,他所建立起来的罗汉画风格正是南宋院画的典范,作为一个禅僧人物的罗汉,在中国广受欢迎,自然与罗汉本身性格的可塑性大有关系。刘松年的山水画则是从李唐派演变而来,如四景山水图、秋山行旅图,除此之外,刘松年也以一些文人雅兴之事为题,例如十八学士图、唐五学士图。
有关刘松年画作的品评,至明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明代画坛四大家之一的唐寅更具体的点出,刘松年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刘松年为南宋画院四大家之首清人的看法沿袭明代。事实上,我们与其说刘松年的画风对后世的画坛起过多大的影响,倒不如踏实地说,他的作品是南宋院画最完美的体现。
刘松年
“南宋四大家”之宋代杰出画家:李唐(约1050-1130)
李唐(约1050-1130)简介:
李唐,南宋,约1083 -1163。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城人。一作1070—1150,徽宗朝曾补入画院,建炎(1127-1130)间太尉邵渊荐之,授成忠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善画山水人物,笔意不凡。其山水初学李思训后加变化,愈觉清新。喜作长图大幢,石用大斧劈皴,水不用鱼鳞穀纹,有盘涡动盪之势。高宗尝题其长夏江寺卷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人物绝类李公麟。画牛亦得戴嵩遗法。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他亦善画人物,如《晋文公複国图》、《采薇图》等。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又喜作长图大章,危峰削壁,具千丈之势。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画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万壑松风图》说明:
这一幅画在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甲辰是宋宣和六年(西元 1124年),李唐已经步入高龄,儘管如此,画中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画上的主峰佈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冈峦、峭壁好像斧头刚刚凿过,对一片石质的山,表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
山腰处多多白云,好像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
山颠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啊!
李唐善山水、人物,兼工画牛,笔意不凡,是一跨南北宋之变局性关键人物。
李唐山水画风,除沿袭北宋范宽之娶浓墨重笔外,又远承唐李思训之青绿重彩技法,两相融揉,发展出以水墨为主青绿相辅的小青绿法,借复古以创新,师古又不泥古,此种综合性的风格,可谓“虽变于古,而不远于古,似去古详而不弱于繁。”使李唐俨然成为一代大师。
此图画法与《江山小景画卷》最为接近。但构图满实,有一种威压的力量欲突出画面,用浓墨重色画万松深壑,高岭飞泉,云雾峦章,山石作大斧劈皴,气势雄厚之极,墨色涩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灵气,山石虯劲丰实,笔意不凡,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远山空灵峻丽,似有升腾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别有一番雄奇秀丽之境界,气魄壮丽,云中山顶,四面峻厚。
《万壑松风图》款识题于远峰上一行:“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可知作于一一二四年,其时李唐约七十岁左右,是南渡前的作品。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鬱鬱葱葱。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李唐佈局中取近景,突出主峰和崖岸,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山石皴法,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上端用长钉皴刮铁皴,中部偶尔参以解索皴;在山腰以下使用独创的马牙皴。此外还可以看出其后来创造出小斧劈、大斧劈的雏型。对皴法的运用是李唐在此图中的最大特点,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到现代还在为人们所学习探讨。
李唐
李唐是宋朝一个有名的画家,开创了南宋一派的画风,而且他也是一个有著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画家。
他具体出生在哪一年,我们也不是太清楚了,大约在1066年。他从小便饱读诗书,酷爱画画,37岁的时候就是个有名的画家了,曾经有一位毕文简公得到过一幅唐朝的名画《邢和璞司房次律图》,崇宁二年(1103年),毕文简公的后人要把此图複製为别本以藏,就去请当时年仅37岁左右的李唐临摹,李唐完成了这一难度较大的工作。
宋徽宗政和年(1111年—1118年)中,李唐48岁左右,赴开封参加当时皇家举办的图画院考试,那一次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在酒家上著工夫,惟李唐画桥头竹外挂一酒帘,深得“锁”意。宋徽宗亲自审阅试卷。从此,李唐就在皇家的画院中学习和创作,成为一名专业画家。李唐在画院期间,曾经到过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那里去过,赵构后来当了皇帝,当时居住在康邸。赵构爱画,尤爱书法,李唐在康邸大约为赵构画过画,指点过书法。[艺术中国网 http://www.artcn.cn/]
正当李唐在艺术道路上蓬勃发展的时候,北宋王朝遭到了灭顶之灾。西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攻陷了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同时掳走了所有的宫廷画家及其他技艺百工,连早已散落在民间的一些艺人也被千方百计地追回,然后押往北国。李唐当时正在画院,他和成千上万的宋朝诸色人物一起被押往北国。
(1127年),惟一没被掳走的徽宗第九子康五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登上皇帝位,是为宋高宗。于是金军立即把攻击的方向指向赵构,赵构开始了几年逃难生活。已灭亡了的赵家王朝又继续下来了。这时,很多人闻说赵构南渡事,纷纷从金营中逃回,李唐也冒死从北国逃出,长途跋涉,南渡寻投宋高宗。
李唐南渡,经过了太行山,这里是梁兴等人率领自发组织的抗金部队的根据地。李唐在这里遭到了抗金部队的盘查,其中有一位从建康(今南京)赶来参加抗金队伍的英雄,名叫萧照,也颇知书,又善画,他发现李唐所背的行囊中,尽是些“粉奁画笔”之类的东西,于是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画家李唐。于是,萧照便辞别了抗金队伍跟随李唐南渡,也随李唐学习绘画。
大约是绍兴初年(12世纪30年代初),李唐和萧照赶到了临安。此时赵构亦刚刚到临安,才稳定下来,朝廷心于军事,财政又特别紧张,一时无法恢复画院。李唐只好在街头卖画为生。当时,李唐的画销路不好,因而他的生活日加贫困。绍兴十六年之后(1146年),南宋朝廷开始富裕起来,于是恢复了书画院,开始招募画家。于是李唐複入画院,为画院待诏。这时李已经是八十岁左右的老画家了。
《采薇图》就是李唐所画的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作品。
《采薇图》画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在商朝末期,有个小诸侯国叫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伯夷,小儿子叫叔齐。老国王想把王位传给叔齐。但当老国王死了之后,叔齐把王位让给了老大伯夷。伯夷说:“父亲让你继承王位,而不是我。”于是伯夷就悄悄地离开了。叔齐不肯继承王位,也走了。后来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了,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两人听说了以后却耻于向周称臣,并出于义愤而不食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採集野菜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
图中正面坐著的当是伯夷,侧面倾身而坐的当是叔齐。伯夷双手抱膝,头微侧,正在静听叔齐的议论,他忧愤的面容略带沉思。叔齐右手撑地以一只手支持斜倾的身体,左手扬起,伸出二指,似乎在与他的兄长谈说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人物的关系、姿势,都达到了传神的效果。[艺术中国网 http://www.artcn.cn/]
李唐画这幅画的是有他的目的的。时值国难当头,他希望人们看到这幅后,以此为鉴,做一个有骨气的宋朝人,打败金人,恢复宋朝江山。
除此以外,李唐还画了一幅有名的人物画,叫《晋文公複国图》反映了同样的思想感情。
春秋时代晋国遇到了大难,公子重耳逃跑在外国,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回到国内,当上了君主,即晋文公。他是一位贤明之君,领导晋国走向强盛,当时各国都推举晋国为盟主,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上面我们讲到的,宋高宗赵构因金人的入侵而逃亡在外,颇类重耳出逃。李唐画这幅希望赵构能够成为晋文公这样的人物,领导宋朝走向强盛,打败金人,恢复失去的故土。上面这幅画只是局部,全画共六段,此为第一段,讲晋文公逃跑到当时的宋国受到宋国国君的欢迎,屋中左边一个人应当是重耳,右边一个人当是宋襄公。他们在商讨“赠之以马二十乘的事宜”。
南宋四大家代表国画作品
马远《雪滩双鹭图》
《踏歌图》
《梅石溪凫图》
《雪屐观梅图》
《万壑松风图》
《补纳图》
《水图》
《梅石溪凫图》
《寒山子像》
《孔丘像》
《石壁看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