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河南安阳过年之前有个传统民俗文化叫赶幢儿,不是安阳人肯定不知道赶幢儿是什么意思,在安阳吧过年女人搭伙蒸年馍叫“赶幢儿”。
在安阳过年之前家家户户妇女都要蒸馒头、粘豆包等,“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谁靠在前边,就能选离年不早也不迟的日子,谁靠在后边,或太早或太晚,有时日子靠满了,就得两家凑在一天蒸,或者晚上蒸。蒸时用的大铁笼三圈四篦,只有过年或谁家办红白喜事时才用大铁笼。笼大,一笼蒸十几斤,一家至少要蒸三四笼。忙不过来,女人们就搭伙赶幢儿。
赶幢儿是赶年的重头戏,先蒸啥后蒸啥有不成文的规矩。
第一锅冷锅冷灶,先蒸皮薄、省火的菜包和豆包。
菜包子出锅后,主人也不怕烫手,哈着热气从笼扇上揭到小簸箕里,端给正在赶幢儿的女人,她们一边吃一边赶下一幢。
如果有人进来,主人就拿出热包子给来人,那股热情劲儿,你想不吃都不行。
炉灶里火炭多了,火苗顺着锅邦往上窜,热锅热灶,就蒸初一十五上供的年糕、鱼、刺猬,枣馍。串亲戚的枣花、黄蒸和红薯面窝窝头都最后蒸。
从一大早开始,一直蒸到傍黑儿,簸箩簸箕里堆得冒了尖儿,年糕(年年高),鱼驼莲(连年有余),刺猬驮元宝(财源滚滚来),每一样吉祥面食,都寄托着故乡人对幸福生活的希冀。
赶幢儿神神秘秘,不准说“完了”、“没了”、“坏了”等不吉利的话。女人屋子里赶幢儿,男人院子里烧火,点火前要放一把火鞭,崩崩霉气。
上了幢男人合笼盖时喊:“齐了没有?”女人在屋里应道:“齐了!”
没有时的年代,蒸馍约摸时间靠燃香,上幢后大上气时点燃一炷香,香燃完,馍就熟了。
如果哪幢里有死面的,那叫鬼捏青,说是家里办大事儿,家鬼牵挂,来穿忙了。
每每此时,女主人上三炷香,烧些纸钱,嘴里嘟囔些什么,门前泼一碗水,意思就是把家鬼送走了。这就是古老安阳最朴素的传统生活和民俗文化
河南安阳过年传统民俗赶幢儿
来源: 浏览 3046 次
上一篇: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冷宫在哪里
下一篇:西藏喇嘛文化彩沙坛城
更多关于 河南安阳过年传统民俗赶幢儿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