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内乡县衙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县衙,而河南内乡县衙对联匾额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是现代人了解古代对联匾额等民俗传统文化的文物见证。
河南内乡县,有座被称为“全国县衙惟一的历史标本”,又被称为“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内乡县衙”。它和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代官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县衙内张挂在各个建筑物上的对联匾额。
河南内乡县衙对联最著名的一副是悬挂在三堂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多么好的对联啊!上联讲为官之道,告诫地方官员要把自己的荣辱得失即官的升迁,看得淡一些,要为地方造福;下联说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这副对联最核心的是上联的“勿说一官无用”及下联的“莫道百姓可欺”,提醒当官的要为百姓谋利益,不要欺压百姓。
1995年6月8日,时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内乡县衙时,高度评价了这副对联中阐述的官与民的辩证关系。2002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河南南阳市视察得知这副对联时,也给予了极高评价,并指示中央办公厅负责查考此联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经考证,这是高以永撰写的对联。康熙十九年(1680年),高以永任内乡知县时,“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慈祥之声传闻遐迩”。《内乡通考》说,高以永善诗,曾写过许多体察民情的诗文。升迁离任后,百姓立“德政”“去思”二碑于仪门前。
内乡县衙中“爱民”的对联不少,在今天极有现实意义。这类对联有以下六副。
之一: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大门对联)
菊潭,郦,古指内乡;天、地、柱分指天子、百姓、地方官。上联是说,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托,下系百姓安乐,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擎天一样;下联是说,地方官要爱民如身,脚踏实地勤政为民。
之二: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大堂对联)
之三: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县丞衙大门对联)
之四: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主簿衙大门对联)
之五:法规有度天心顺;官吏无私民意安。(典吏衙大厅对联)
之六:报国当存清政志;为民可效廉明臣。(典吏衙正厅对联)
内乡县衙对联的另一内容是讲执政和执法之道,“爱民”是总的思想和基础,而执政和执法则是当官的主要职责。先看执政的一副对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1995年4月,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来内乡视察就摘录这联中的两句组成一联,即“为政不在言多,当官务持大体”。
执法的对联有以下四副:
之一: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刑房)
之二: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二堂)
之三:法规有度天心顺;官吏无私民意安。(典吏衙大门)
之四:报国当存清政志;为民可效廉明臣。(典吏衙正厅)
另外,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也各有体现以上思想的对联。
1984年10月18日,为卓有成效地保护、抢修内乡县衙,县文化局、博物馆就县衙建筑规制、布局,各主要建筑的功能及室内的复原陈展为题,特邀了县域内了解、掌握县衙情况的周照西、王有才等九位耄耋老人座谈会。会上,周照西老人回忆:他家在县城离县衙很近,故而童年的他经常混入县衙溜达、玩耍,对衙门内的设施比较清楚。他记得清代时县衙三省堂挂有一幅对联,因联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幼年的他就能把联文背诵如流。会上,周照西就此联全文给大家作了背诵:“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不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周照西此举引得与会老人们的一阵热议,议过后大家一致认同旧时县衙三省堂确有此联,周照西所诵联文准确无错。王有才老人还说,这副楹联到民国初就再没见到,很可能是被毁掉了。会后,我们把这次座谈会称为“九老会”,并把复原三省堂楹联列上县衙整体复原陈展方案。
在1991年4月9日-11日的内乡县衙学术研讨会上,我就三省堂楹联的有关事项请教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朱家溍先生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先生,二位老先生对此联称赞有加,连连感叹,此联为难得一见的衙署佳联。朱老说:此联定为一位有抱负、有作为的为政者之作;并要求内乡县衙一定要依照此联原状制作,尽早挂于三省堂,定有大获。缘于当时三省堂为险房,亟待修葺,所以没能依朱老所嘱及时挂起此联。直到1992年5月,县衙三省堂抢修后,我们终按照原状制作的楹联,挂于三省堂的当间之前的抱柱上。
此联挂起后,果如朱老先生所料,短时间内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广大游客交口赞誉。1993年5月,在内乡县衙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材料中,我们将三省堂楹联列为县衙实存遗物报送国家局。县衙“国保”被国务院公布后,申报材料存放在国家文物局。1993年12月17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古建三泰斗,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三老在考察内乡县衙时,对三省堂楹联给予了高度评价。单老称此联是他在国内见到的唯一一副名联。1994年12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同志考察内乡县衙时,欣然挥笔,书录三省堂楹联,现收藏于内乡县衙博物馆。1995年6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镕基同志在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的陪同下视察内乡县衙,在三省堂楹联前驻足伫立,凝视品味,良久思忖后,拍着李长春同志的肩膀说:“咱们都是百姓啊!”。此联给朱总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时隔数年后,南阳师院数十名师生游览黄山时与朱总理幸遇,总理亲切招呼大家坐下一起共叙。在这当中,朱总理说他数年前到过南阳的内乡县衙,县衙三省堂有副非常好的名联,说着说着他一字不少地吟诵了这副楹联,在场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此联当时已成内乡县衙的名联之一,很多领导在多种场合引用此联。我清楚的记得是1999年5月25日晚8点多,接到时任南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菊梅同志亲自打来的电话,她极为严肃地要求我以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真实无误的查清三省堂楹联源于何时、由何人所撰,两天内报告于她本人。当时虽不知详情,但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任务。当晚我即召集有关同志对此进行了商议讨论,决定要召开第二次座谈会,邀请曾对老县衙了解情况的县内乡老人参加。第二天上午8时,此会准时在县衙会议室举行,当年“九老人”周照西等三位已作古外,其余六老都按时到会,最为感人的是有一位老者是坐着轮椅参会的。至今忆到此处,从心底十分感戴诸老为考证三省堂楹联所提供的珍贵真凭实据。年过九十的马锡瑞老人讲,他幼年时代常跟着在县衙吏房作书吏的爷爷进出县衙。在仪门外的高知县“去思功德”碑前多次听爷爷讲高知县的功德、文才,其中马老记得很清楚的是他爷爷曾几次说过,高知县为县衙撰写了三堂那副脍炙人口的楹联。时已八十七岁高龄的王永昌老人回忆说,他印象当年的三省堂楹联上刻有“会魁高以永”五个字。依据二老所讲,我们认真详尽地查阅了有关史料和志书,据清代《内乡县志》记载:“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二年(1673)会魁,(礼部会试中单科夺元者)。康熙十九年(1680)知内乡县事。”“在事数年,温厚和平为治务”,修县署,建琴治堂,“崇德化,慈祥恺悌之声无间遐迩,迁直隶安州知州,士民立德政,去思二碑于仪门前,历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祀名宦”。根据马、王二老之回忆,依县志所载,经反复推敲、核查、论证,我们确认内乡三省堂楹联为康熙十二年夺得会魁,康熙十九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5月26日下午我将上叙论证的过程、依据、结论亲自在电话上向王菊梅同志作了汇报。王市长听后很满意,很高兴。夸奖我们的工作做得认真、扎实、可信、可靠,由此才清楚了查清三省堂楹联来源之根由。
此后,我们将内乡县衙三省堂楹联的有关详情通过各种媒体公布于众,告知于世。
2000年,在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志和先生书写此联时,照历史原状,加上了“康熙十九年知县高以永撰”的注解。
河南内乡县衙对联匾额
来源: 浏览 3779 次
上一篇:邓禹·邓禹墓及邓禹后裔的历史变迁
下一篇:“华夏一奇”“抬阁”民间艺术表演
更多关于 河南内乡县衙对联匾额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