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历史悠久,一个很小的县城,但是因为青花瓷的出土,让人了解了高安,现在已经成立元青花博物馆,高安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保留,还有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江西省高安始设建成县,属豫章郡十八县之一,其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县的全境和今樟树市的部分地区。为江西汉初十八个古县之一。
东汉:建武元年(25)恢复建成名。
唐代:武德五年(622),安抚使李大亮宣慰江南,为避讳太子李建成名,奏改高安。不久,在高安置靖州,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高安五县。不久,州名又易,初改米州,后改筠州。武德八年(625),废筠州,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
南唐:保大十年(925),复置筠州,领州辖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为首县。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将筠州改为高安郡,十八年(1148),又复筠州。宝庆元年(1225)为避理宗皇帝赵昀的名讳,奏改州名,又适碧落山偶产瑞芝,故更州名为瑞州。
元代: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州为路,设达鲁花赤总管万户府,高安归瑞州路治。
明清:洪武二年(1369),改路为府,直至清末,高安属瑞州府。
高安历史称谓:
两汉称建成县;
王莽称多聚县;
唐代称高安县,短期属靖州、米州、筠州;
宋代称高安县,先后属筠州、高安郡、瑞州;
元代称高安县,属瑞州路;
明清称高安县,属瑞州府;
注:唐代高安县范围含今上高、宜丰、万载、高安地。宋代高安县境始与今不同,向为州、路、府治地。
瑞州:宋宝庆元年(1225),为避理宗皇帝赵昀名音之讳,又恰碧落堂后产瑞芝一木,以为祥兆。表奏于朝廷,诏改筠州为瑞州。
高安传统民俗文化
1.高安采茶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高安采茶戏像一株古老而娇艳的山茶花,盛开在这块底蕴丰厚的文化沃土上。
元代戏剧家、音韵学家周德清就诞生在这方土地,他的著作《中原音韵》在中国戏剧史和音韵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明清两代,地方戏曲交相兴起。这里有古典大戏、高腔戏、皮黄戏、瑞河戏、木偶戏;有民间小戏班、锣鼓班、采茶班、三角班、花鼓班。
据清康熙《高安县志》载:高安有寺庙、院、庵、观、宫共267座,其内多有戏台。此时官吏乡绅私蓄戏班,民间唱戏蔚然成风。清嘉庆年间《牧园诗抄》中有首《锦江新竹枝词》描写了高安锣鼓戏三角班的兴旺景象。
民国初期,高安灯彩艺人由围场玩灯发展至会堂演唱,进而模仿瑞河戏、锣鼓戏编演剧目登台表演,并请江县花鼓戏师傅柯万芝传授技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安采茶戏。
民国时期高安采茶戏剧目
根据民间仿本《今古奇观》《善恶箴鉴》和地方传说自编自演了一批整本大戏,如《眼前报》、《青锋剑》、《咬舌记》、《乌鸦报》、《鬼断家私》、《退妻得子》、《瞎子伸冤》、《巧探金钗》、《烈女救夫》等几十个独具特色的传统剧目,并从其他剧种移植改编目100余种。
饮誉中国戏坛
新中国成立后,高安采茶戏经过几代艺术家的整合和开拓创新,形成了“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相济,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享誉中华戏坛。
历年来高安采茶剧团有29个剧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1959年,高安采茶戏在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献演传统小戏《四九看妹》,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
1964年,现代采茶戏《小保管上任》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现代戏曲汇报演出引起轰动,先后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青年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次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舞台艺术片向全国播放。
1979年,传统戏《孙成打酒》晋京演出,荣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1993年又获第八届全国戏曲电视剧“蓬勃杯”二等奖。
1994年再次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短篇戏曲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93年,中央电视台将高安采茶戏荣获稀有剧种“特别演出奖”的《断鸡》、《四九看妹》、《游湖》三个传统小戏和大型传统戏《南瓜记》拍成影视艺术片向全国播出。同时,中央电视台“戏曲欣赏”栏目对高安采茶戏及演出剧目作了专题介绍。
1994年,《断鸡》和《寒儒求监》荣获华东“田汉戏剧奖”。
1995年,现代戏《木乡长》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演单项“义华奖”,剧本获“曹偶戏剧文学奖”。
近年来,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现代剧目和古装剧目,并将系列剧目制成唱片、磁带或光盘,向全国公开发行。仅2003年至2006年就有36个剧目摄制成VCD光盘,影响颇大。
2.上湖灯彩——珍稀艺术之花
上湖灯彩是高安上湖乡一带民间自古流传下来的,以纸扎灯为道具而载歌载舞的一种传统表演,是扎根在民间土壤中的一朵珍稀的艺术之花。
悠久历史
高安自古歌舞昌盛,灯彩盛行。汉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建成侯刘拾于县城东侧建有“金沙台”一座,以作专供宴集歌舞之所。
据上湖老艺人杨炳辉讲述:民间初期,高安上湖、灰埠、独城等乡村出现了一批玩灯彩的佼佼者。当时演唱最好的有灰埠镇谌焕庭一班、上湖乡塘南村杨聚之一班、上湖乡彭村彭辉油一班。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高安组建采茶剧团和乡镇剧团,这些玩灯彩的高手多数成为剧团的演员,因此许多乡镇的灯彩逐渐停止以至消失,唯上湖灯彩艺人成为一支能够把灯彩艺术持之以恒地传承下来的主力军。
表演形式
《茶灯歌》
上湖灯彩主要集中在塘南村和丁家村一带。灯彩艺人每到一地,就持写有“闹花府”三字的彩扎牌楼摆作背景,两旁贴有一副对联:“银花火树笙歌夜,万紫千红富贵春”。演出前先由小生所扮的萝卜相公坐于牌楼之下,口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颂词作为开场白,首场演出一般是茶灯,由8个女孩手执茶灯边舞边唱;每唱完一段即摆出一个字,四段唱完就摆成“天下太平”四个字。
《蚌壳灯》
蚌壳灯是流传极广的一种,由两人共舞,蚌为女旦,翁为男丑,表演简单的情节:渔翁为取蚌珠,被蚌夹头、夹臂、挣扎扭摆,妙趣横生。蚌壳灯的伴奏曲牌《打蚌壳》旋律明快。
《板凳龙》
板凳龙表演时两个小旦在前,一个小丑在后,三人同时高举能上能下左右转动的板凳,身穿红衣红裤的萝卜相公则拿把扇子在前面左右跳跃,或前或后挑逗,或内外穿插。板凳龙伴奏曲牌《开茶园》和《十二月花》高亢而悠扬。
《龙灯》
龙灯表演阵容庞大,村里出龙之后,龙灯表演还要挨家进户、访问同族、受邀外演。
接着就是各种灯彩表演,鼓乐喧天,喝彩不断,把民间的热闹气氛推到了高潮。
3.土城斗牛
土城斗牛是高安祥符镇塔前土城村一带农民为了庆典当地“吃新节”而举行的斗牛比赛活动,属于民间娱乐性活动。所谓“吃新”就是当地农民以祭神拜祖的方式来品尝新鲜农作物,通过人神共享劳动果实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城斗牛体现出一种富有乡土特色的传统“草根”文化和节庆文化。
土城斗牛的起源,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讲的是清朝末年,本地一个有名望的财主,有一次到邻县的奉新做生意,因慕名去观赏一家力大无比的大黄牯而受到东家的奚落,为了挽回面子,回来花高价也买来一头黄牛,经过精心饲养和调教,决意在吃新节这天在万里庙前面与奉新黄牯一决高低。奉新人也不示弱,欣然 接帖应战,比赛那天,双方都邀请了许多人来助兴,比赛的场面相当热闹,结果是土城的财主的牛斗赢了,并从此形成了土城斗牛的传统司俗。
高安的传统民俗文化
来源: 浏览 8666 次
上一篇:入冬食补效果好的三款美食
更多关于 高安的传统民俗文化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