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艺术品中比如瓷器上、古建筑木雕上都会出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的寓意是什么呢?连中三元跟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系,连中三元的寓意就是科举考试高中,连中三元指的是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好寓意的向往。
明清时期国家的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北京、南京、及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举办一次,称之为“乡闱”。考期往往安排在秋季八月份,故又称作“秋闱”。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当年就是乡试第一,故人称“唐解元”。每次乡试放榜之时,恰好正值桂花飘香,所以也被称之为“桂榜”。
放榜后照例会由巡抚主持鹿鸣宴,来宴请新科举子。席间除了唱《鹿鸣》诗,还会跳魁星舞。“魁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星宿名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仙。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科举高中也被称之为“夺魁”。因为“魁”字左边是个“鬼”字。所以艺术品当中表现魁星时身边往往都有个小鬼在身边。
乡试再往上是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考完后紧接着就会举行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时间最初是定在农历的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则改为三月十五日。参加殿试的贡士们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由于把录取等级称之为几甲几甲,所以做梦都渴望中甲的人们,就联想到了生活当中带甲壳的螃蟹。把螃蟹视为吉祥之物,能给考生们带来好运。瓷器里两只螃蟹互相抢夺一支芦苇就变成了“科举中甲,二甲传胪”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