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动态 > 古代女子使用什么化妆品化妆

古代女子使用什么化妆品化妆

来源:  浏览 223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子虽在闺房中,虽然古代女子没有今天女子幸福有那么多的化妆品,但是也喜欢化妆。但是那么古代女子都使用什么化妆品化妆呢?通过考古发现出土的古代女子的化妆品文物带我们穿越过去了解历史上女子如何化妆的。
考古发现最早的化妆用具有“便携式”梳妆盒,盒内分置着铜镜、木梳、刮刀、脂粉盒和小木梳等。
第一步:洗面

在上妆之前,先要把脸洗干净。《礼记》中记载,古人会用淘米水洗面,利用其中的碱性成分去除污垢,洗完之后要“施以膏泽”,滋润面部,作用类似今天的水乳。小编以前也尝试过淘米水,但总感觉洗不干净。不过比起洗面乳、洗面皂、洁面慕斯这些“化学品”,淘米水比较天然无刺激的。

明定陵出土香皂盒

第二步:妆粉

接下来就要正式开始化妆啦!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好粉底。《说文解字》对粉的解释是:“粉,敷面者也。”俗话说“一白遮百丑”,粉的作用正是为了遮住脸上的一些小瑕疵,使皮肤看起来白嫩白嫩的。以肌肤白皙为美女的标志,这种审美观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并延续到今天。

古代的妆粉主要分为植物类的米粉和金属类的铅粉两种。天然成分的米粉在美肤的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附着力不如铅粉强,需要经常补妆,而且增白功效与光泽度也不如铅粉明显。而铅粉相对效果更好,制作铅粉需要用汞、白矾、食盐和在一起研磨,直到不见汞粒,然后将混合物倒进铁器中,用小盆覆盖,再用筛子筛灶灰,同盐水搅和成泥,密封住盆口,最后用炭火烧烤,经过两炷香的时间,揭开盆子,附着在盆子上的汞就会变成轻盈雪白的粉末。

 

南宋黄升墓出土的粉饼
 
从现代医学来看,铅粉中的汞是有害物质,对身体损伤很大。不知古人对此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过就算知道汞对身体不好,爱美的女子大概也会继续使用。就像今天的化妆品,大家都知道里面有很多化学物质,虽不能说都是有害的,但长期使用对皮肤多少会有点影响。可是这也不能阻挡妹纸们爱美的心呐。
 
第三步:胭脂

“红颜知己”中的“红颜”就是指施了胭脂的容颜。关于胭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相传商纣时期,燕地的妇女即采红蓝花,取花汁凝结为脂用于妆饰容貌,称为“燕支”。五代时后唐的学者马缟在其《中华古今注》里说,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支”。如果马缟的说法属实,那么胭脂至少已经存在了三千年;而另一种说法,据说胭脂原产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焉支山,《五代诗话》记载:“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据说北方游牧民将红花绞成汁,然后干燥为红粉,混以羊等动物油脂做成胭脂,涂于妇人面部。后来,匈奴因汉武帝的征讨而被迫向西迁徙,还曾哀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再后来,张骞通西域,又将胭脂带入中原,受到了汉家女子的极度喜爱。
胭脂一般是小范围地涂抹在两颊,以提升气色。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桃花妆”,先以白粉敷面,再将胭脂匀于面颊及眼周围,边际晕淡。其特点是突出面颊的红,映衬前额、鼻翼及颈部的白,鲜艳无比,压倒桃花,为当时女子所爱。新疆吐鲁番曾出土一幅《弈棋仕女图》,墓主是武则天时期安西都护府的官员,图画描摹的是贵族妇女家庭生活的场面。因吐鲁番干旱少雨,所以画作出土时仍色彩鲜艳。可见,“桃花妆”使用的胭脂量较大,几乎把两边脸全部涂红。这种妆容放到今天来看是比较浮夸的,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流行。
第四步:画眉

中国古代女子化妆不画眼妆,但极重视眉妆。画眉最早使用的化妆品是黛石。黛石本是一种青黑色的石料,《说文解字》对“黛”的解释就是“画眉也”。女子们使用黛石画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因为《楚辞》里就有“粉白黛黑”的说法。在画眉之前,还要用镊子拔去部分眉毛,类似我们今天的修眉。大部分人的眉毛旁边都会长出杂毛,所以眉形直接关系到画出来的眉毛好不好看。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也用蓝草提取的汁液制成粉,供女子画眉之用。后来,随着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波斯产的一种青黑色海螺传入中原。贵族女子们发现,用这种螺壳磨制的粉做成眉笔后,比黛石或蓝草更好用,并称之为螺黛。到了南北朝时期,女子们已经广泛地使用它来画眉。

《西京杂记》中说:“司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除了远山眉之外,汉代要属长眉最为流行,它是在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特点是纤巧细长。唐玄宗不仅欣赏女子画眉,还命宫廷画工画了一幅《十眉图》,把漂亮的眉形都标示出来,供大家参考。这十种形制,一曰鸳鸯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十曰倒晕眉。

唐代妇女画眉样式

第五歩:黄妆

额黄妆和黄粉妆统称黄妆,指妇女在额发际或面部涂黄色粉或以黄粉在眉心作圆形、月形而得名。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第一个兴盛期。此时,爱美的女子们从贴金箔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在化妆时将额头饰成黄色,并逐渐形成一种风尚。具体做法是采集花朵的黄色花粉做成颜料,再用其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蜓翅膀等物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然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鬓边等处。这些用黄色花粉染制而成的饰物被人们成为“花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很接近于唐代花钿的形制。

《木兰诗》里叙述木兰恢复女儿身份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额黄妆。除了贴花黄,也有女子直接把额头涂成黄色。南北朝时的画家杨子华作《北齐校书图》,画北齐后宫的女官校对图书,就把这些女子的额头画成黄色。
《北齐校书图》局部,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宋人的摹本,而且年代久远,只能看到一些高光的效果

有学者提出,额黄妆早在汉朝的宫廷里就有了,著名的美女赵飞燕就曾画过。但这种妆扮在南北朝时才真正成为风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在当时,额黄妆似乎是未出阁的少女常用的装束,所以在民间,“黄花闺女”成了少女的代称,而且流传至今。

唐宋时期,额黄妆仍然受到女子们的喜爱,甚至还传到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北宋文学家张舜民曾奉命出使辽国,在他的《使辽录》里说契丹妇女的习俗,“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宋人赵珙在记载蒙古族习俗的《蒙鞑备录》里也写到,蒙古族先民“妇女往往以黄粉涂额......至今不改也”。
第六歩:花钿

唐代最为流行,与“贴花黄”类似,是用金、银、铂、珠、翠,经过加工剪刻制成薄片的饰物,刻成花、鸟、扇、蝶形等形状的纹饰,妆饰时将它贴在额头、眉心或鬓边,脸部的两侧。粘花的材料主要用呵胶或鱼鳔胶。女子用它粘贴花钿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粘贴。花钿颜色有多种,其中红、黄、绿为多,一般由其本身的材料所决定,也有根据图案内容染上的各种颜色。

 

唐代花钿式样

据说花钿妆来源于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某天公主躺在梅树下歇息,风吹梅花,正好花瓣落在公主额上,三天之后才被清洗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觉得梅花印很好看,于是开始仿效,剪梅花贴于额头。“梅花妆”由此诞生。

第七歩:面靥

这种化妆法在唐代很流行。又称“笑靥”、“妆靥”、“花靥”,靥指的就是酒窝。面靥妆是用各种颜料在两颊酒窝处点搽一定形状或花纹的面饰,还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的。它的形状,除了花纹,还有圆形、鸟形、十二生肖等多种。关于面靥妆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个宫中女子来“大姨妈”,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难于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第八歩:饰唇

古代女子饰唇的习俗流传已久。所谓饰唇,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崇尚女子嘴唇美的现象。战国宋玉的《神女赋》就有描述记载。汉代女子饰唇材料的主要成分是丹,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但朱砂本身不具有黏性,如果用它敷在嘴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融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面,又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已出土的汉代壁画人物、陶俑,很多人物形象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墨眉朱唇的形象。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唇脂,该墓出土的男女俑皆朱绘两唇。江苏徐州博物馆馆藏的西汉彩绘骑马俑同样以朱绘唇部。

制作唇脂一般以动物油脂、矿物油脂、矿物蜡和各种香料制成,涂在唇上以防开裂,如需颜色,则以朱砂、紫草、黄蜡或其它色素入油调和。据说唐玄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专门辟了一个花园来种植各种制作化妆品的植物,其中光用来做口脂的花草就有二十余种。民间女子所用的口脂是涂在纸片上的,用的时候半含于口,以唇相抵。这种纸上的口脂到民国时仍在使用。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唇小的女子,所以才会有“樱桃小嘴”。饰唇前要把唇部也涂上妆粉,以掩盖原来的唇色,再用唇脂画出唇形。

 

上一篇:浙江小吃清明粿

下一篇:哈尔滨红肠的做法

更多关于 古代女子使用什么化妆品化妆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