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东北,首屈一指的自然是闻名遐迩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了。其实,东北又岂止有三宝?自古以来,东北就是块宝地,多次险遭列强掠夺,这块土地究竟宝在哪呢?朋友,当你站在这片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上,仰望生机蓬勃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遥望那金色无垠的稻田,你会瞬间明白,什么叫做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驰骋着多种珍稀的野生动物,食天然草饮天然水,带着一份浑然天成的野性与血性,虎、鹿、林蛙等都是最稀有的品种;更生长着各种名贵的人参,黑木耳和菌类。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人的健壮和长寿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姑娘,也属东北姑娘最火辣风情。这都源自东北四季分明的环境和这环境下所孕育的特殊食材。东北特产,是当之无愧的特产上品,宝贝中的宝贝。自古就有钦差大臣专门来东北为皇宫采购进补的宝贝,皇帝也曾用东北名贵的特产作为赏赐。
东北三宝,和中原地区,以及南方的一些地方,比如像景德镇瓷器、杭州刺绣、宣纸、端砚这些不同的地方是,它体现的是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主题,比如生存的主题,健康的主题,表现了一种生命的主题。因为吉林是长白山一脉,松花江畔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这三宝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人们当把这三种来自于自然的动植物作为宝贝,奉献给更广大社会的时候,自然人们希望把它生命本身所孕育的一种内涵传达给每一个人。”
东北三宝,有新旧两种: 新三宝是:“人参、貂皮与鹿茸”。 旧三宝是:“人参、貂皮与靰鞡草”。 具体地说,“人参、貂皮与鹿茸”是富人、官家的说法,“人参、貂皮与靰鞡草”是穷人的说法。
图片
第一宝:人参
三宝之首当属人参。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五加科人参属。
我国古代人参别名很多、据历代医书记载、有人衔、鬼盖、地精、天狗、神草、血参、土精、玉精、黄参、黄丝、白物、海艘雏石还丹、百尺杆、金井玉兰、孩儿参等。明清以来有人按产地赐名如:紫团参、辽参等。近代通称东北产的为吉林人参。 因为它的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而且要包芽孕育十个月才能破土萌生,又像人的十月怀胎,所以得名人参。
古人不能解释人参的神奇功效,便将它神化,产生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在这些故事里,被人格化了的人参精灵都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人们理想和智慧的体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参文化。在文学名著中,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更是不可枚举,如:《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红楼梦》中王夫人翻柜找人参等比比皆是。到了人参之乡东北,导游员口中的讲述,更是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图片
人参,作为东北三宝之一,为百草之王。"百草之王"是从满语中翻译过来的。满族人称人参为"奥而厚达","奥而厚"是草类总称,"达"为首领、头人之意,故将其译为"百草之王"。 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药典中,都对人参滋补强壮的神奇功效作过全面的描述。在我国最早的方书,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经》里,就有21个药方涉及到人参。人参通常主要以根入药。近些年,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它的茎、叶、种子也可入药,可以提炼人参皂甙。人参的主要功效:能有效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心脏的收缩能力和频率,刺激内分泌系统,降低血糖,增进性机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人体免疫力,抵抗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强化骨髓的造血机能。另外,人参外用还可促使伤口及溃疡迅速愈合。现代医学认为它还有舒筋活血、提神壮力、补脾健胃、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现在人们往往将它做成进补的药膳。
人参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它稀少的产量,过去人们要想得到它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在明代以前,人参盛产于太行山脉,由于大量的开采,到了明代,太行山的人参突然绝迹,从清朝开始,长白山地区的人参才开始被大量开采利用。在长白山地区,人们把有组织地上山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野生人参一般都生长在深山密林中,放山的过程艰苦而又危险重重,为了找到这些神奇的宝贝,长期以来在放山过程中形成了不少独特的风俗。
采访放山人于喜成:“放山有什么讲究?讲究很多的,一般由把头、边棍这一伙人上山,带着米,带着锅碗瓢盆,在那一住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上山不许说其它的瞎话,就只说些吉利话,发财了,顺利了,这样的话。见到蛇就叫钱串子,不准叫蛇,看到参之后叫棒槌,这个参有时候采一天到两天才能采出来,小参采得快,越大参越采得慢。”在中国传说中,人参是一种“土行孙”式可在地下行走的植物,挖掘之时 要小心翼翼的围捕,防止它跑掉。人参每次出土,相隔数十年。人参总在地下隐居百年以上,需要在林间、岩下、腐土、低温、背阴向阳、倚水又排水良好,每日阳光三至五小时等条件下,才有珍贵的结果。东北土话“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表示大的优质的人参来之不易。
采参可不是项简单的工作,需要足够的细致与耐心,每一要参须都很珍贵,一旦损坏,参的价值可就要大打折扣了。野山参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生长得非常缓慢,因而野山参资源十分有限,早在清朝时期,吉林地区就开始人工栽培园参,但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人参是“王气所钟”,人工栽培是“以伪乱真”而加以制止。在倡导保护生态资源的今天,人们所利用的大多是园参。园参虽然在药用价值上略逊于山参,但是由于它产量大,价格低,也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人工栽培的人参称园参,一般6年以上就可采收,药效不如野山参。2003年,吉林省园参产量达到2.5万吨。
春天,人参在深山背阴椴漆树下湿润处发芽,长成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四桠、五桠的上等人参则需上百年的时间,因此野生人参被人们奉为珍宝,视为神草。东北人参主要分布于长白山脉、小兴安岭东南部地区,其中,尤以小兴安岭南麓,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地区出产的人参品质更优。当年,轰动一时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里面的盲女就是被地主婆熬“山参”时烫的。所谓“山参”就是指野生的人参。野生山参多生长在气温低、光照长、土壤肥沃的山坡上。由于它生长极其缓慢,且多藏于深山老林之中,加之多年的采挖,现在的野生山参,已极其稀有,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所以非常珍贵。1981年,抚松县北岗乡农民挖到一棵160年生,重287.5克、长79.5厘米的大山参,被誉为山参之王,作为国宝存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
女真人早在进入东北之前就开始采挖人参,并同周边地区进行互市交易。据载,明朝曾一度中断与女真人的交易,女真人因怕人参腐烂,急着折价出售,从而遭受很大损失。努尔哈赤后来命令用煮晒法代替浸润法,即将参挖出后,当晚蒸熟,第二天清晨晒干后,分成大、小、红、白几个等级。蒸参用的水再以参梗、参叶同煎收膏,是参膏。这样人参便能够贮存得更久,也更加珍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帝东巡时曾赋诗赞叹人参:“奥壤灵区产神草,三桠五叶迈常伦。即今上党成凡品,自昔天公葆异珍。气补那分邪与正,口含可别伪与真。文殊曰能活能杀,冷笑迷而不悟人。”
白山市是吉林省人参的主产区,总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二,总面积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平均单产和质量占全省乃至全国之首位。抚松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生产加工的产品有4大系列 160 多个品种。 主要名牌产品有 “ 皇封参 ” 、 “ 长白山红参 ” 、 “ 康龙参 ” 、宝泉山牌 “ 精制长白人参 ” 、响宇牌 “ 长白西岗人参 ” 、 “ 无农残生晒参 ” 等。人参生产已经成为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图片
第二宝 貂皮
貂皮是鼬科动物紫貂的名贵皮毛,素为裘皮之冠,现在国家已将紫貂列为一级保护动物,严禁猎捕野生紫貂。貂皮属于细皮毛裘皮,皮板优良,轻柔结实,毛绒丰厚,色泽光润。用它制成的皮草服装,雍容华贵,是理想的裘皮制品。
貂皮又分为紫貂和水貂两种。其中以紫貂皮较为名贵,紫貂皮产量极少,价格昂贵,有“裘中之王”的美称,因此又成为了人们富贵的象征。在国外,被称为“软黄金”。貂皮具有“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湿”的三大特点。
貂,属于食肉目,鼬科。貂是一种极其凶猛的动物,形似家猫,体重约一公斤,体长约40厘米。貂又分为紫貂和水貂两种。紫貂又称黑貂、林貂、赤貂、青门貂等,体形很像黄鼬(黄鼠狼),但较大。老百姓叫它“大叶子”,因皮毛略呈粽褐色,所以得名。属于食肉目,鼬科,貂的生活习性较孤僻、昼伏夜出,除交配和繁殖期外,喜欢独居生活。以小型的哺乳动物、鸟类、鼠类为主要食物,也食松籽等浆果。在我国,紫貂主要生活在长白山的针阔叶混交林带中和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阿尔泰山余脉,数量极少,所以貂皮的价格昂贵。
水貂生活在林中溪水之间和大小河流中。吉林市从1965年开始人工饲养,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饲养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貂皮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现在江城市场出售的水貂皮制品,制作工艺精良,不仅有黑褐色的,还有白色、蓝宝石色、珍珠色、咖啡色等等。
紫貂现在仅见于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以及吉林长白山和辽宁桓仁县境内气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清朝光绪年间,长白山中曾有银貂、黑金貂等名贵品种,到民国初年,就已绝迹了。貂皮紫墨色,毛平而理密的为上品;紫黑色而理密的次之;紫黑而毛疏与毛平而黄者又次之。自古以来,貂皮就以它的名贵、珍稀而成为奢侈品,古时候只有王室和贵族才能穿用,“冬时供御用裘冠,王公大臣亦服之以昭章采”。貂皮经常被用来装饰帽子、束腰、披肩等。道光帝御用貂皮褂是清官服中的一种裘皮外褂,叫端罩,在冬季举行大典时,将端罩穿在龙袍、朝服、蟒袍外面以御寒冷。咸丰帝御用冬朝服披领及袖襟风沿为貂皮所制。在明清两代,貂皮与人参同为明清两朝禁品,明朝在山海关设经略使专门负责收取入关的人参、貂皮的课税。到清代则严格设定围场,宗室王公各按旗分地遣壮丁进行采捕,从亲王140丁至奉恩将军15丁不等。按定制分配给王公贵族享用,其他人不能染指。
图片
因为野生貂的生活习性较孤僻、昼伏夜出,除交配和繁殖期外,喜欢独居生活。所以人工养殖下的貂,每只貂单独一个笼子。笼子大约1.5米乘以1.5米。野生的貂以小型的哺乳动物、鸟类、鼠类为主要食物,也食松籽等浆果。所以,人工养殖的貂要有专门的饲料配方。常以玉米粉和小鱼小虾混合后,煮熟,成粥状。加以骨粉,多种维生素,每日喂三次。近年来在吉林人工繁殖紫貂的成功,才使这种珍贵的毛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平常人的生活中。
采访吉林市龙潭山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本良:“我戴的这个就是貂皮帽子,用貂皮做的,戴上它以后特别轻,另外还没有什么异味,不像狗皮羊皮有一股腥味,它落上雪之后自然而然就脱落了,也不是落雪以后,化了以后皮就湿了,所以被称为毛皮之首,这个东西也很珍贵的。”穿着貂皮时,要注意不能接触盐、碱、酸、油,特别是染发水、香水等。 收藏貂皮时,不能折、叠、压,不能经常与其他物体蹭磨,以防秃毛。收藏前应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然后选用宽松衣架与衣罩挂在衣柜中保存。
这就是东北三宝的第二宝----貂皮,富人之宝。
图片
第三宝 靰鞡草
如果说,第一宝是治病的药材,无所谓穷富。那第二宝就绝对是富人之宝。这第三宝也就是名副其实的穷人之宝----靰鞡草。
要说靰鞡草,必先说靰鞡。什么是靰鞡呢?简单说就是一双鞋。一双绝对有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皮鞋。
靰鞡又写作“乌拉”,其名称来自满语对皮靴称谓的音译,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东北话往往把靰鞡的后一个字读成“噜”或“喽”的音。
制作靰鞡的原料多是用黄牛皮,也有用马皮或猪皮的,但那都属于低档货。一般选择以脊背部位的皮子为最好。其制法是把熟好的皮子用谷草烟熏成杏黄色,然后剪切下来一块,用鞋楦子做模具,再把边缘向内翻卷,由于一只鞋子是用一整块皮子做的,所以,鞋的头部要拿成八至十道“包子褶”才能形成鞋的前部的形状。然后,再用一块近似三角形的皮子做“鞋舌头”以固定住那拿好的“包子褶”。这“包子褶”就是这靰鞡“注册商标”。东北有句歇后语: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者(褶)”。是的,一定是先进褶。呵呵!由于这种鞋穿时里面要絮靰鞡草,所以,它与其他鞋相比就又长又宽,只分大、中、小三号,没有现在的鞋的具体尺码的“鞋号”。
买来的靰鞡还不能马上就穿,还需再进行加工一下才能穿。首先是装“皮耳子”,即穿带的皮环,用不到半寸宽的皮条做成,缝在鞋帮两侧,每只鞋缝三对或者四对;其次是配靰鞡带,一般用筷子头粗细的麻绳或皮绳,长三米左右。此外,还需准备两块正方形的包脚布和靰鞡靿。就是用双层家织布或“白花旗布”缝制的里面絮有棉花的一尺多长护腿。有的还在上面绣上花纹图案。有了这几种“配件”,再絮上靰鞡草就可以穿用了。
图片
再说靰鞡草。
《辞海》曰:乌拉草亦称“靰鞡草”,莎草科,多年生灰绿色草本,紧密丛生。产于我国东北,为“关东三宝” 之一。纤维坚韧耐久,为制造鞋、草褥、人造棉、纤维板等的良好材料。《长白汇征录》:乌拉草,蓬勃丛生,高二三尺 ,有筋无节,异常绵软,凡穿乌拉鞋等,将草锤熟垫藉其内,冬夏温凉得当……;
其实,靰鞡草并非单单是一种草,具体有塔头草、羊胡子草等几种,在沼泽地里长靰鞡草的多年的草根子叫塔头墩子。无论是哪种靰鞡草共同的特点都是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韧性强,主要是极其保暖。表面看,乌拉草样子很普通,茎叶细长,绿色,一簇簇丛生,花穗绿褐色。但是,数百年来,这种普通的小草,与长白山区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到秋季,人们便到山上去割乌拉草,晒干存放,冬天时絮到鞋里,避免脚生冻疮。
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旧时东北人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贫民心爱的“草履”。乌拉又写作“靰鞡”、“兀剌”,其名称来自满语对皮靴称谓的音译,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透气防潮,能御寒,昔称“关东三宝”之一。乌拉草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软以后不伤脚。 东北地区野生的草,形状类似乌拉草的很多,但惟有乌拉草的保暖性能最好。这种靰鞡鞋是满族男子穿的极有特色的一种鞋,多用动物皮革缝制而成,形状为前尖后圆,方口,前脸上纳褶,鞋帮贯以6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上衬布,鞋跟上端安有三寸长的细皮条,绳捆外面起固定作用。东北一大怪称:“百褶皮鞋脚上踹”即指这种靰鞡鞋。后来靰鞡鞋多为一些下层满族人穿用,今天更是难得一见了,已成为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学者如是说:
乌拉草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铁、钙、锌等无机元素,具有通经活络、养心安神的作用,是天然的绿色保健品,长期贴身使用能够促进人体微循环的改善,使人体经脉通畅、肌肤润养,起到健美肌肤的作用;
乌拉草气味芬芳,吸入后可以良性调整人的睡眠、消除人体疲劳、恢复元气;
乌拉草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闻名于世,在气温升高时,可分解人体汗液,在气温下降时可抑制热量的挥发,因此具有双向调节功能;
乌拉草是世界上植物界仅有的两种终生不形成菌根的天然植物之一,具有极强的抗真菌寄生功能;
乌拉草在医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百草之王,也是世界三大宝草(乌拉草、巴拿马草、台湾草)之首。以该草为主要原料的“宝草贴”等药品已经面市。不仅如此,各种以“乌拉草”冠名的商品、店铺、字号如雨后春笋,人们对乌拉草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其保暖的概念上,随着乌拉草功用的进一步被发掘和人们对绿色健康产品的向往,其价值越发得到重视,与此同时乌拉草文化大有形成之势。
图片
第三宝 鹿茸
鹿茸为“东北三宝”之一,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尚未骨化的幼角。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是一种贵重的中药,用作滋补强壮剂,对虚弱、神经衰弱等有疗效。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主肾阳虚衰;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虚劳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筋骨痿软。因其营养丰富,药效显著,历史上列为贡品。现在以鹿茸片为代表的各种鹿茸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2003年,吉林省鹿茸产量为183吨。近年来,以鹿和鹿茸为原料的制品发展较快。吉林省的鹿茸酒、参茸虎骨丸、鹿尾巴精、鹿胎膏等产品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鹿是人们熟知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远在汉代,即有“鹿身百宝”之说,民间用鹿产品向皇帝进贡,皇帝也用鹿产品作祭祀。据《本草纲目》记载,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血、鹿脑、鹿尾、鹿肾、鹿筋、鹿脂、鹿肉、鹿头肉、鹿骨、鹿齿、鹿髓等都可入药,但最有价值的还是鹿茸,鹿茸中含有激素类物质、蛋白质、雄茸胶酯等多种成分,具有生精补髓、强筋健骨的功效。一般雄鹿从出生第二年开始生茸,鹿茸生长得很快,锯掉之后,第二年又会长出新的,而锯完茸留下的鹿角盘,在钙化之后会自动脱落,也是一味很好的药材,可以消炎镇痛,鹿的神奇实在令人惊叹。
全世界的鹿约有4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19种。梅花鹿、马鹿是我国主要的茸用鹿。东北梅花鹿采收的叫"花鹿茸",质量最优。在七、八月份左右当年轻雄鹿长出幼角而且并没有角化时,用刀或者角锯把幼角割下,然后再进行除毛、除血、干燥等处理过程,就成了大家平时所看到的鹿茸了。
梅花鹿,是长白山的骄子,自然中的精灵,平常人们难得一见,而吉林人却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幸在城市中一睹它的芳容。清朝年间,吉林地方官为了祭祀满族祖先,在小白山下建了"白山鹿囿",成为吉林一景。而今天,在吉林市龙潭山下的龙潭山鹿场,除了长白山特有的梅花鹿之外,人们还可以观赏到其它种类的鹿。这种叫马鹿,别看它个头高大,性格却十分温顺。世界上有50多种不同的鹿,但为大家所公认药用价值最高的还是梅花鹿。
梅花鹿茸加圆柱状分枝,顶端钝圆而微弯,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密被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皮茸紧贴。锯口面白色,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二茬茸质重,锯口外围多骨化,无腹气。马鹿茸较粗大,分岔较多,外皮灰褐色或灰黑色,茸毛青灰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气腥臭,味咸。
正品鹿茸外皮平滑,呈红棕色或棕色,上部毛密柔顺,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茸毛,横切面黄白色,有蜂窝状,细孔明显,气微腥,味咸。劣品外皮稍皱缩,呈暗黄棕色,毛疏散呈间绿色,横切面为雪白色,细孔相对较小,不甚明显,无腥味,味淡。注意:炎夏季节忌食鹿茸。
鹿茸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鹿茸片、鹿茸粉、酒鹿茸,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鹿茸含有比人参更丰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性温而不燥,具有振奋和提高机体功能,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具有免疫促进剂的作用。它能增加机体对外界的防御能力,调节体内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发生和促进创伤愈合、病体康复,从而起到强壮身体、抵抗衰老的作用。
鹿茸适合人群:体质虚弱者、易疲劳者、腰脊冷痛者、性功能减退者。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未愈者,均应忌服。
鹿茸食疗作用:味甘、咸,性温。归肝、肾经。血肉有情,纯阳生发。壮肾阳,补精血,强筋骨,托疮毒。主治明阳虚衰,阳痿滑精,宫冷不孕,遗尿尿频;精血亏损,羸瘦乏力,神疲目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崩漏带下,阴疽难溃难敛。
鹿茸的功效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鹿茸可补益气血,温肾壮阳;可促使心脏血管和心肌功能恢复正常;可恢复及促进精力和性功能,主治肾阳不足;女子服用,专治子宫虚冷,崩漏,宫冷不孕;鹿茸具有生精补髓、益血助阳、强筋健骨、健脑安神、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人体衰老;强筋骨,筋骨萎软,小儿发育迟缓,骨软行迟。此外,鹿茸可用治阴疽疮肿,又有温补内托之药用功效。鹿茸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用鹿茸泡酒、做汤等。大家平时一般都是以鹿茸片来食用的。鹿茸片是把鹿茸切成片,是为了更好的销售和食用。其实鹿全身都是宝,可以提高男性性功能、治疗男子阳痿的鹿鞭;具有主治劳损续绝、风湿关节痛的鹿蹄筋;治疗心虚作痛、心脏病的鹿心血;补血调经、可治疗不孕症的鹿胎膏等系列鹿产品。
图片
今天,梅花鹿、紫貂和野山参都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从过去向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到现在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利用,人参、貂皮、鹿茸角魅力依旧,永远是吉林人引以为豪的宝贝。现在,也有人将黑宝熊胆、蜂胶、林蛙油称为新东北三宝。
一、东北菌类
元蘑、榛蘑、猴头蘑被人们称做东北“三大蘑菇”。东北野生蘑菇均在林区野生成长,为纯绿色食物。做为野生食用菌,野生蘑菇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蘑菇中具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蘑菇不仅具有补充营养、增强体制的功能外,对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癌症等都具有治疗作用。采用东北特产—野生蘑菇为原料做成的小鸡炖蘑菇更是东北特产菜肴的代表,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也非常丰富。
猴头
猴头,属菌类蔬菜,有“素中荤”、“植物肉”美称。猴头鲜时白色,干后淡褐色,大的比碗大,小的如拇指粗,多长在柞(蒙古栎)、核桃楸等阔叶树的腐木和立木上,也可以生长在活立木的受伤处。每年经过初秋的雨水后,猴头开始生长出来,往往于相邻处二二成对生长。秋季是它的盛产期。
猴头是山中珍品,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为山珍海味四大名菜。特点为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易烹调、便储存,既是著名的佳肴,又是珍贵的药材。猴头性平味甘,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可辅助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神经衰弱等疾病,且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恢复健康有相当好的作用。
东北元蘑
又叫:冻蘑、冬蘑,因为在采摘新鲜元蘑的时候你会发现元蘑好像被冻了一样。
元蘑实体丛生或叠生,菌盖宽5一21cm,扁半球形,后平展成扇形、肾形或半圆形,元蘑的形状像扇子,直径7~15厘米,它的颜色变化很大,幼时菌面深褐色,以后呈暗灰色或淡灰褐色,长成后变为黄褐色,菌肉肥厚、白色;菌柄极短而偏生,基部有白色茸毛,菌肉白色,味极鲜,晒干后,成黄颜色,温水泡便恢复鲜时形状。
元蘑一般生常在,榆树、椴树、桦树等阔叶树木上,但是这些树都是死树,这些枯死的树会把树干里的最后营养都传输给元蘑,元蘑的营养价值可以跟猴头菇相比,也极其稀少。
东北榛蘑
真菌植物门真菌蜜环菌的子实体。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被人们所认知但仍然无法人工培育的野生菌类,堪称名副其实的“山珍”,被人们称为“东北第四宝”。
东北榛蘑滑嫩爽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一些发达国家列为一类食品。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老后棕褐色。榛蘑7~8月生长在针阔叶树的干基部、代根、倒木及埋在土中的枝条上。一般多生在浅山区的榛柴岗上,故而得名“榛蘑”。
东北有一道名菜就是小鸡炖榛蘑,这道菜可治疗:眼炎、夜盲、皮肤干燥、粘膜失去分泌能力、羊痫风、腰腿疼痛、佝倭病和某些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疗效,在食用上可荤素同用,炖鸡最为理想,在东北这鸡都是小笨鸡,南方话叫土鸡这个鸡没有添加剂,没有激素。
小鸡炖榛蘑的方法:先将榛蘑用水泡发,去杂洗净撕片。将鸡宰杀,去毛、内脏、洗净,放入沸水锅焯一下捞出,洗去血污。然后锅内放入鸡和适量水,用火把水烧沸,撇去浮沫,加入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姜,改为文火炖至鸡将熟,加入榛蘑炖至鸡肉熟烂,出锅即成,东北有句老话叫《姑爷领进门:小鸡吓掉魂》这道菜在东北称上等菜,只有远方的亲戚朋友来到东北做客,东北人才会用这道菜招待客人。
松茸
东北特产之一,学名松口蘑,别名大花菌、松茸、剥皮菌,松茸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维生素B1、B2、维生素PP等元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益肠胃、理气化痰、驱虫及对糖尿病有独特疗效等功能,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在欧洲、日本自古就枧松茸为山珍,日本在古代还把松茸作为百姓向贵族和皇亲国戚进献的贡品之一。
松茸生于松树林中地上,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群生、散生或单生。此菌风味好、有“素肉” 之称,因为它是生长在松树地下,很少有人发现长的特别隐蔽。松茸以东北野生松茸为佳,高品质松茸其颜色微白,质地硬实,香气更浓郁,口感好,营养成分高。
黑木耳
黑木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因生长于腐木之上,其形似人的耳朵,故名木耳。东北特产黑木耳营养价值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并且铁元素含量极高,是肉类的100倍,因此黑木耳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极佳食品。黑木耳的作用很多,不仅是烹调原料,而且还具有润肺和清涤肠胃等药用价值,是纺织工、矿工和理发师等的必备保健食品。黑木耳的做法很多,采用东北特产—黑木耳为原料做成的凉拌黑木耳、木耳炒肉更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最近流行的黑木耳粉减肥又是黑木耳功效新的开发。
榆黄蘑_林都特产(组图)_乐途旅游网
榆黄蘑
又叫金顶侧耳、金顶蘑、玉皇蘑,生物分类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榆黄蘑主要生长在榆树的树干上。
榆黄蘑菌盖草黄色至鲜黄色,光滑,漏斗状,直径3—10 厘米,菌肉白色,柄偏生,菌盖鲜黄、油亮,特别干净,榆黄蘑既具味道鲜美、香味浓郁、营养丰富的食用价值,又具有滋补强身的药用价值,不但在中国很畅销,而且在国际市场较为抢手,生产和经营效益均较一般农产品高得多。
榆黄蘑因营养成份很高,有”素肉”之称,是烹制菜肴中不可多得的美味,可炒、可爆、可烧、可扒、可炖汤,其味道鲜美,口感滑嫩。
口蘑
天然食用菌。分白蘑、香蘑、青腿蘑、鸡抓磨、黑蘑等品种。肉质细嫩醇厚,味道鲜美,有素中之荤的美称。自治区口蘑主要产区在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阿巴嘎旗及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等草原地区,正常年景全区年产量可达50万公斤左右,其中白蘑约5万公斤。
为什么吃坚果 - 往事如风 - 蓝天白云的blog
二、东北坚果
长白山是世界森林景观保存较好的原始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素有野生动植物立体资源宝库的美誉。它独特的地势、地貌、气候、土壤、植被,使其成为欧亚大陆北半部生物分布的缩影和世界著名的物种基因库。山核桃、松籽、榛子、橡子是这个物种基因库中野生坚果的代表。它们养育了山林里的野生动物,是松鼠、花鼠、野猪等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也是我们人类难得的天然食品。
松塔_林都特产(组图)_乐途旅游网
东北松子
又叫开口松子,也称东北红松子。红松子为松科植物红松的种子,又名海松子。 它长在松树结的塔里,松塔的油性很大,扒松籽会粘满一手的松油。松籽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东北松子为名贵树种红松的种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小兴安岭林区,属国家一级濒危物种,野生红松需生长50年后方开始结籽,成熟期约两年。成分:每百克松子仁中含蛋白质16.7克,碳水化合物9.8克,脂肪63.5克。松子的脂肪大部分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组成,还含有钙78毫克、磷236毫克、铁6.7毫克等成分。
东北松子的功效:松子性温味甘。具有养阴、熄风、润肺、滑肠等功效。治风痹、头眩、燥咳、吐血、便秘等病。《日华子本草》载“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玉楸药解》载“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可见常食松子能延年,美容养颜。凡脾虚便溏、肾亏遗精、湿痰甚者均不宜多食。,因此极为珍贵,红松果实的内仁,主产于东北的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山脉。
在人们心目中,松子被视为“长寿果”,又被称为“坚果中的鲜品”,为人们所喜爱,对老人最有益。常食松子,可以强身健体,特别对老年体弱、腰痛、便秘、眩晕、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均有补肾益气、养血润肠、滋补健身的作用。采用黑龙江特产—松子做成的松子玉米(也有称松仁玉米)具有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等特色。
东北毛榛子
在“世界四大坚果”(榛子、核桃、杏仁、腰果)中,榛子不仅被人们食用的历史最悠久,营养价值也最高,有着“坚果之王”的称号。榛子属于野生灌木。榛树的果实,分平榛、毛榛两种。平榛扁圆形,皮厚外表光滑,果仁香甜,毛榛为锥圆形,皮薄有细微茸毛,果仁甘醇而香。
榛子在80-90年代作为干果,炒熟后和瓜子、花生一起被用来招待宾朋,现在用榛仁做酱、罐头、糕点陷等食品,许多巧克力也含有榛仁.尤其俄罗斯的巧克力,咬上一口满嘴的榛子仁香味,很受大家喜欢。
东北小兴安岭盛产榛子,其产量却不多,因为是野生在深山老林中的采集难度大,另外和气候有关小兴安岭的倒春寒很严重,榛子树一开花,倒春寒来了,就把花冻了,就不能结果了,所以显得特别珍贵,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等国。所含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并富含磷、铁、钾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1、B2、烟酸,常食有明目健脑之功效,对于长时间坐在电脑旁的人们来说,很有帮助和益处。
东北山核桃
产自长白山和完达山山脉植被茂盛的自然环境中,属纯野生坚果类。又名胡桃、马核桃、核桃楸果,是乔木核桃楸的种子。山核桃营养丰富,价值很高,是一种优质木本高级油料作物。山核桃仁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核黄素,此外,还含锌、锰、铬等微量元素与尼克酸等。
山核桃形状呈椭圆形或圆锥形,果核顶部有尖,外壳质地细密坚硬。处于生长期的山核桃,坚硬的外壳外面还裹着一层青色的皮,这层外皮含有棕色汁液。成熟时,这层青色外皮的表面逐渐由青变黄,外皮内里也慢慢变成黑色,而且会把棕色木质的山核桃硬壳染黑。扒山核桃外皮时手不可避免地要染上核桃的汁液,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先掉。
可做食油原料,可食用,油脂绝大多数由亚油酸甘油脂组成,故其风味清香不腻。又是一种滋补药品,具有补气养血、止咳化痰、温肺润肠、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补肾固精、健身益寿之功能,有防治腰痛、胶软、阳痿、遗精、小便频密、石淋之功效。还可以榨取工业用油,用来制作肥皂和防锈剂。用它做糖果、糕点的高级辅料,做成的核桃仁罐头、糕点,香甜酥脆,深受人们欢迎。果壳可制作桌、凳装饰工艺品及做门、窗帘的上好原料 。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处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疼,心腹疝痛,血痢肠风”等功效。
用山核桃加工而成的高级食用植物油,油色清味香,品位高档,含有脂肪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8%~96%之间,高于油茶油,也高于食用橄榄油。常食山核桃仁和核桃油产品,具有健脾开胃、润沛强肾、滋补康复、预防冠心病、降低血脂的功效,是一种健康味美、营养丰富的天然绿色营养食品。
橡子
橡子
栎树的果实,形似蚕茧,故又称栗茧。橡子外表硬壳,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含量达百分之六十左右。既可食,又可作纺织工业浆纱用的原料。
形状和榛子相似,也包裹着坚硬的外壳,果实呈棕红色。野猪喜欢吃它。栎树林是野猪经常光顾的地方。野猪总会留下一些痕迹表示曾经到此一游,比如猪蹄印,猪嘴拱起来的腐殖土土堆等等。拾捡它也主要是背回家当猪饲料喂猪。其实,磨成面粉的橡子人也能食用,晋书挚虞传有"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的记载。《新唐书·杜甫传》:“客秦州,负蕲采橡栗以自给。”唐张籍有诗云:“岁暮锄犁倚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现今,正宗的朝鲜族冷面中必须掺有橡子粉,橡子粉能使冷面更加有弹性,口感更好。
三、东北山野菜
东北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具有浓郁特有鲜味,营养丰富。山野菜生长在山野林中,故没有化肥的污染,为纯绿色食品。因其是天然、无害、营养等特点深受各界人民的喜爱。在全国流行的东北山野菜主要有:刺老芽(刺嫩芽,刺龙芽),猴腿(猴腿菜),黄瓜香,蕨菜,婆婆丁(蒲公英)等。
刺嫩芽
别名龙年木、鹊不踏、刺老鸦,是一种落叶乔木。刺嫩芽含蛋白质、脂肪、还含糖、有机酸、多种维生素、人参素和无机盐,具有健体强身、调节神经、祛风除湿和延年益寿之功效,是黑龙江省特有的食、药兼用的山野菜,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猴腿菜
学名蹄盖蕨菜,俗名绿茎菜、紫菜、猴腿。猴腿菜含有各种营养素,比栽培蔬菜营养丰富,其味道鲜美而独特,药用价值与蕨菜相似,是著名的食、药用山野菜之一。一般生长在针阔混交林中或灌木丛中及沟边河岸草地,株高80—90cm,分绿、紫两个品种。长白山是中国主产区。
野菜图谱 - niudoulongquan@126 - 牛斗龙泉
蕨菜
蕨菜为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蕨的嫩叶,又名龙头菜、野鸡膀子等,春季生出嫩叶,卷曲如拳,有黄色羽状复叶。嫩叶及茎可供食用。有 " 山菜之王 " 美称。鲜嫩的蕨菜用沸水焯几分钟,换清水浸泡片刻,炒食或凉拌,也可制成干品。制作方法是用沸水烫后晒干即可,吃时用温水泡发。还能提炼淀粉 — 蕨粉,国人视为补品。还可栽植赏叶。
蕨菜性味甘寒,具有清热、滑肠、降气、驱风、化痰等功效。治食嗝、气嗝、肠风热毒等症。
hspace=0
薇菜
薇菜俗为蕨类植物紫萁的嫩叶柄,又名紫箕,俗称牛毛广、大巢菜、野鸡头、扫帚菜,属紫箕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采集雌株(呈扁圆形或耳形)去卷头、叶子和绒毛。可鲜食,或下沸水锅焯3~4分钟,经翻晒和搓揉而成干品,吃前用温水泡发。营养丰富,被视为“山珍”。
薇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 C 和多种矿物质,具有润肺理气, 补虚舒络,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治吐血、赤痢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遗精等症。 薇菜
山白菜
又叫驴夹板菜、小辫菜,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山脉的周边。喜欢生长在山地的向阳处,阔叶林下、林边、河岸上、草地上,现在山白菜可以人工种植,营养价值和野生几乎相等。具有镇咳、祛痰、抗菌等功效,能治哮喘、咳血、肺结核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吐血、肿胀等症,其根可入药。
山白菜凉拌不可食之过量,吃多会引起腹泻,脾胃虚寒便溏者慎食,大便秘结者常服有益,它的功效真是很强大,现在在东北有好多地方都种植山白菜,在市面上也可以买到,大家可以尝尝山白菜的味道。
姜不辣
也称螺丝菜,地环、阳姜、菊芋、鬼子姜,为唇形科草石蚕的块茎,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肉质脆嫩,可制蜜饯、酱渍、腌渍品,十分可口。食用时,以凉拌为主 ,还可加工成咸菜、罐头、甜果等,是驰名中外的“八宝菜”、“什锦菜”之一。
姜不辣可腌渍:菊芋50千克,洗净去杂,放入瓦缸内,放一层菊芋撒盐,用盐量为9千克,放好后倒入适量清水。一天后倒缸一次,以后两天倒缸一次,约15天后可食用。风味可口,可作佐餐小菜,对糖尿病有一定辅助疗效。
hspace=0
黄瓜香
别名又叫作广东菜、荚果蕨,属于球子蕨科,喜欢生长在针阔混交林下,灌木丛中及浅山河边湿地上。黄瓜香有着鲜黄瓜的清香味道,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是著名的山野菜,要用价值和蕨菜 相同,也是山野菜之王,在东北黄瓜香每年采收蕨菜时捎带着就把黄瓜香一起采摘回来了,但是其产量没有蕨菜多。
野菜图谱 - niudoulongquan@126 - 牛斗龙泉
桔梗
桔梗科桔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朝鲜族人用作野菜食用,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
桔梗喜温和凉爽气候,苗期怕强光直晒,须遮荫,成株喜阳光怕积水,抗干旱,耐严寒,怕风害,在东北朝鲜族人民因为特别喜爱芥梗,特此还为桔梗写过一首歌在东北家喻户晓这样可见桔梗对朝鲜族人的重要性。
山胡萝卜
学名沙参又名羊乳、山海螺、乳薯、奶参、俗称山地瓜等。山胡萝卜为桔梗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药用价植和食用价值。主要产于东北地区,以根、茎、叶食用为主,亦可入药,属药、食兼用型,富含皂甙,味甘辛,性阴。
山胡萝卜有消肿、排脓、祛痰、催乳、补女子经血之功能。用于肿痛、肠痛、乳少、白带多等症《本草纲目》中记栽,山胡萝卜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很高在东北山上产量很大,而且现在栽培的也非常多。
东北大叶芹
又名山芹菜、山芹、短果回芹,为伞形科大叶芹属植物。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山区针阔叶混交林、杂木林下均有生长。
大叶芹中含铁量较高(每百克约8.5毫克),所以亦是缺铁性贫血的佳蔬,旱芹菜叶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比茎多,因此吃时不要杷芹菜叶丢掉,其实在市场买普通芹菜也不要把芹菜叶丢掉,它的营养也比芹菜茎丰富。
肉炒猫爪菜
猫爪菜
又称作唐松草,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主要生长在山坡、林边、稀林下、灌丛下。它长的很像家里养的动物,猫的爪子。 猫爪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很受东北人喜爱因为它没有其它杂的味道,吃起来很鲜嫩。
猫爪子地上部分有清热解毒,健胃治酸的功能,有颇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是发展有望的药用植物。
野菜图谱 - niudoulongquan@126 - 牛斗龙泉
婆婆丁
学名: 蒲公英 别名黄花苗、黄花地丁、黄花郎、木山药、奶汁或苦蓿等。蒲公英在我国的分布广泛,华北、华中、华东、东北等区的许多地方,春、夏、秋三季,田野、路旁、山坡,以及房前屋后,均有蒲公英生长。根部以上蘸酱吃,根部留着熬水喝,治疗胆囊炎特别有效,婆婆丁真是又能吃又治病,而且多得很不难找,真是上天给的最好野菜。
柳蒿芽
别名柳蒿菜、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叶可食用。野外采集一般在5~6月份进行,采后用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即可炒食、蘸酱或做馅、做汤,味道极其鲜美。
四、东北野山果
在东北的密林深处,生长着丰富的野生浆果植物资源,其中的多数种类色泽艳丽、晶莹如珠,且味道鲜美、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不可多得的绿色保健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东北野生浆果植物约有40种,多属欧洲-西伯利亚及北极,北极-高山分布种类,如岩高兰、越桔、北悬钩子、兴安悬钩子、天山悬钩子、蓝靛果忍冬等。尽管与国内其他植物区相比,浆果种类较少,但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产量之高,却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山葡萄_林都特产(组图)_乐途旅游网
山葡萄
山葡萄又名野葡萄,是葡萄科落叶藤本。藤可长达 15 米以上,树皮暗褐色或红褐色,藤匍匐或援于其它树木上。卷须顶端与叶对生。单叶互生、深绿色、宽卵形,秋季叶常变红。圆锥花序与对生,花小而多、黄绿色。雌雄异株。果为圆球形浆果,黑紫色带兰白色果霜。花期 5-6 月,果期 8-9 月。山葡萄喜生于针阔混交林缘及杂木林缘,在长白山海拔 200-1300 米间经常可见,主要分布于安图、抚松、长白等长白山区各县。果熟季节,串串圆圆晶莹的紫葡萄掩映在红艳可爱的秋叶之中,甚为迷人。山葡萄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生食味酸甜可口,富含浆汁,是美味的山间野果。山葡萄是酿造葡萄酒的原料,所酿的葡萄酒酒色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是一种良好的饮料
软枣猕猴桃
软枣猕猴桃别名软枣子、猕猴梨,为猕猴桃科落叶藤本植物。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生动的描述过猕猴桃名称的由来 “ 其形如梨,其色如桃,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 软枣猕猴桃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是长白山区著名的经济野果之一。另外长白山区还有两种软枣猕猴桃的同属植物 ---- 狗枣猕猴桃和葛枣猕猴桃,与软枣猕猴桃相似,三种植物皆可做水果食用,唯葛枣猕猴桃相似,三种植物皆可做水果食用,唯葛枣猕猴桃生食稍有辛辣味,需经霜以后才会变甜。
山里红
山里红又名山楂,是长白山盛产的经济野果之一。它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树皮暗灰色,有浅黄色皮孔,,小枝紫褐色,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宽卵形,伞房花序,花白色,后期变粉红色,果实球形,熟后深红色,表面具淡色小斑点。花期 5-6 个月,果期 7-10 月。生于海拔 400-1000 米间的向阳山坡、杂木林缘、灌丛间、蔬林内,分布于长白山区各县。山里红果实酸甜可口,能生津止渴,亦可入药,入药归脾、胃、肝经,有消食化积、活血散瘀的功效。
大兴安岭野生果
高丽果
是在东北的山上生长的比市面卖的果实小但是非常甜,高丽果又叫草莓、红莓、洋莓、地莓等,是一种红色的水果。草莓是对蔷薇科草莓属植物的通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已知有50多种,原产欧洲。草莓的外观成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酸甜可口,且有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由于草莓色、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价值高,含丰富维生素C,有帮助消化的功效,所以被人们誉为“水果皇后”。 草莓不但汁水充足,味道鲜美,还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益处。草莓可以改善 肤色,减轻腹泻,缓解疾病。与此同时,草莓还可以巩固齿龈,清新口气,润泽喉部。
野山枣
主要产于我国东北地区,野山枣可以加工成饮料、酸枣汁、酸枣粉、酸枣酒等,东北人都非常喜欢野山枣制成的产品。
东北野山枣的营养成分,它不仅像其他水果一样,含有钾、钠、铁、锌、磷、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更重要的是,新鲜的酸枣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其含量是红枣的2—3倍、柑橘的20—30倍,在人体中的利用率可达到86.3%,是所有水果中的上等品深林里的野山枣也不是特别密集但是你只要记住这棵树在哪,你每年都可以去那里采摘,酸甜的枣子可以开胃,非常有营养。
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很早就有记载,野山枣可以“安五脏,轻身延年”。野山枣在医学界常用它来治疗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多梦、盗汗、易惊等病。同时,又能达到一定的滋补强壮效果。常见的中药“镇静安眠丸”,就是以酸枣仁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患有神经衰弱的人可以用酸枣仁3—6克,加白糖研和,每晚入睡前温开水调服,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大兴安岭野生果http://www.emenpiao.com/article/detail/117550.html
五、东北野生山药材
东北三省所产的野生中药材以“北药”著称。东北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野生药材的品种和蕴藏量,仅次于野生药材品种最多的四川。是我国野生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年产量约占我国药材总产量的20%左右。
由于东北地区地跨温带及寒温带,地带性植被与国内其它地区不同,多样性植物区系的特点是植物资源种类较少,但种群数量大,可采经济量非常丰富。在植物药材类中,有许多是东北地区的代表性道地药材,除有野山参、人参、刺五加、甘草、麻黄、香柴胡、平贝母、黄芩、桔梗、远志等著名药材之外,还有关防风、关龙胆、关苍术、关升麻、关黄柏、关木通、辽五味子、辽细辛、辽藁本等冠以东北地区著名的道地药材,历来为国内外市场所青睐,是畅销品种。在动物药材类中,梅花鹿茸、马鹿茸、虎骨、豹骨、麝香、熊胆、蛇胆、蛇蜕、林蛙、蟾酥等,在国内药材市场上久负盛名,热销不衰。
·不老草
学名草苁蓉。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花期为5至7月,果熟期为8月,是长白山的珍稀药用植物。它生长在海拔1300米至2000米的陡沟边或悬崖峭壁上,生境特殊,范围很窄,寄生在水冬瓜树上。不老草全草入药,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等功效,人们因此视为长生不老的神草,故名“不老草”。现已被列入吉林省一类保护植物、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五味子
五味子,因其果实有甘、酸、辛、苦、咸五种滋味而得名,有南北之分。李时珍谓 “ 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乃良。 ” 北五味子别名山花椒,为木兰科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性耐寒,喜凉爽阴湿、土壤为腐殖质的环境。长白山区年平均气温二至六摄氏度,年降水量 700-900 毫米,土壤湿润肥沃,排水良好,为北五味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北五味子是长白山区的著名特产。
贝母
·平贝母
平贝母( Fritillaria ussuriensis )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喜湿润肥沃的腐殖质土,在我国的长白山区生长于林下、灌丛及草甸中。由于它的鳞茎有止咳化痰、润肺、散结的功能,是很好的中药材,因此倍受人们的喜爱。而它的生长特性是非常有趣的。
在春季的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长白山的山区还有块块积雪未化,平贝母就冒寒出苗,逐渐长出地面。当气温 13-16 摄氏度时生长旺盛。至 5 月份就先后开花了。它那暗黑紫色、内面有近方形黄色斑点的钟形下垂花朵,古朴、清雅,别具一格。当气温至 28-30 摄氏度时,其生长受到抑制,到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地下鳞茎进入休眠状态。休眠至 8 月中、下旬又开始了一年中的第二次萌动,此时在鳞片上会长出后代子贝母。直到上冻结冰,又进入一年中的第二次休眠。这种生长方式的植物还是不多的。
由于平贝母有良好的药用价值,长期被人为采挖,现在野生种已不多见,亟须加以保护。此外,还应根据它的生长习性大力开展人工栽植,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物种的繁衍。
·穿龙骨
穿龙骨又称穿地龙,是我地区特有的野生中药材.近年来由于需求量加大,野生资源采集已不能满足医药需求。通化市园艺所经多年实验研究成功地采用玉米地与穿龙骨间作,大量栽培穿龙骨。方法是当年春耕前将穿龙骨栽入垄中,玉米与正常种法一样.秋季玉米收获,穿龙骨在垄中再长一年,第二年秋末收获,可收鲜穿龙骨 3000 市斤左右,通化市固艺所已成立穿龙骨加工厂,按每市斤鲜晶 0 , 50 元保底价收购,并随行就市,同时遁化园艺所按每宙 200 斤每斤 2 元提供高产穿龙骨种栽。该品种效益可观,第一年玉米收入与单纯种玉米一样,第二年收入: 1500 元,扣除投入 400 元,纯收入 l100 元.
月见草的花语:默默的爱、不羁的心
·月见草
月见草为柳叶菜科,月见草属,俗称山芝麻、夜来香、待宵草。月见草种子含油量 20 %左右,其油含 70 %左右的不饱合脂肪酸,不饱合脂肪酸中含 7 ─ 8 的 r----- 亚麻酸。能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预防血栓形成,抗心律不齐、减肥、延缓衰老,防治肥胖症等。
·龙 胆
龙胆又名龙胆草,粗糙龙胆,因其 “ 叶如龙葵,味苦如胆 ” 而得名。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较短,须根多数,簇生,细长,绳索状,金黄色或黄白色,茎粗壮,单一直立,单叶对生,无叶柄,花簇生于茎端或上部叶腋,花大,无梗,兰紫色,筒状钟形,蒴果长圆形,花期 8-9 月。龙胆潮湿凉爽环境,耐寒,以富有腐殖质的粘质土壤及砂质土壤为宜,生于长白山海拔 250-900 米的山坡草地,灌木丛中及林缘,遍布于长白山区抚松、安图、通化、长白各县。龙胆以根和根状茎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性寒,味苦,入肝,胆量,胃经,具有泻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的功效。
·天 麻
天麻又名定风草,在《神农本草经》中原名赤箭,为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全株不含叶绿素,地下专用茎肉质肥厚,长圆形或椭圆形,有环纹;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黄红色;叶为退化的膜质鳞片;花为穗状的总状花序,顶生,赤黄色微带绿色,花被片下部合生成歪壶状,花期 7 月。天麻是一种无根无绿色叶片的奇特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块茎常年潜居土中,由于本身没有直接吸收土壤营养和制造营养的器官,它主要依靠一种叫做 “ 蜜环菌 ” 的野生真菌供给营养,以蜜环菌的菌丝或菌丝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以繁衍后代。天麻喜凉爽湿润的气候,它的生境必须以有蜜环菌为前提;蜜环菌喜微酸性壤土,多生于针叶树和阔叶树的根部或干基部及枯立木,倒木伐桩以及埋伏的腐木枯枝和附近的地上,因此天麻多生于长白山海拔 600-1300 米之间的针阔混交林下,腐殖质肥厚的潮湿土壤中,主产于长白山区抚松、靖宇、长白等县。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早在 2000 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将其列为上品,用以平肝息风,镇惊止痛。天麻以其块茎入药,含天麻素、琥珀酸等多种化学成分,有明显的抗惊厥,镇痛作用,主治高血压、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
·高山红景天
高山红景天别名红景天,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很有前途的药用植物,为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有分枝,茎直立,绿白色,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伞房状花序顶生密集,花黄色或黄绿色,花期 6-7 月,果期 7-8 月,生于高山草地、岳桦林下及沟谷岩石附近。高山红景天是生长在海拔 1700-2500 米环境恶劣、气候多变的苔原带野生植物,生命力极强,大自然赋予了它其他植物所没有独特功能。清朝时期曾做为宫廷贡品,被康熙大帝钦封为 “ 仙赐草 ” 。高山红景天的干燥全草入药,近年来我国和前苏联的药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高山红景天具有类似人参 “ 扶正固本 ” 的 “ 适应原 ” 样作用,且在某些方面还优于人参,无人参兴奋作用过强的不足。高山红景天含对一干酪醇、红景天甙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心镇静、调节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向调节血糖、血压的作用,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老年性心肌能衰竭、糖尿病、低血压等症,亦用于病后体虚、年老体弱、神经乏力等。试验证明,红景天制剂亦能增强人体对不利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具有抗寒冷、抗疲劳、抗微波辐射等多种生理活性,对在特殊环境中的作业人员服用红景天制剂后,具有明显增强机体抗逆性和适应性作用。高山红景天的优良品质已引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以红景天为主剂的药品,保健品相继问世。
款冬花,中药材,款冬花的功效与作用
·野生款冬花
驶入长白山林区,仍有块块积雪没有融化,大多植物还在冬眠。笔者突然发现,在斜阳的照耀下,晶莹的积雪光点中有鲜黄的花朵。于是停车,随行的几位同志都被这早春罕见的鲜花所吸引,在沁人心扉的森林空气中,令每个人都非常兴奋。为了搞清真实的植物名称,首先我们查阅了不少资料,后来经延边大学金洙哲教授鉴定:此花为菊科的款冬花( Tussilago farfara L. )它性喜湿润、耐寒。先开花后长叶,早春先抽出花葶数条,高 5--10 厘米,具互生鳞片状叶 10 多片,头状花序顶生,直径 2.5--3 厘米 , 舌状花黄色 . 有很好的药用价值 , 能润肺止咳、祛痰定喘。以前,曾有人在长白山冻原带和南坡发现款冬,但在学术界未予承认是野生种。这次在长白山北坡首次发现,对长白山地区保护和开发利用款冬花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北 芪
北芪,即东北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呈棒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茎叶均有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对生,开淡黄色蝶形小花;荚果膜质,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凉爽干燥气候,以排水良、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为佳,多生于海拔 800-1300 米间的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北芪的根为补虚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其 “ 为补药之长 ” ,可见北芪做补益药历史悠久。
· 北 细 辛
北细辛别名烟袋锅花、细参,自古被列为吉林盛产的名品,产于我省长白山区海拔 400-1000 米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下,密集的灌木丛中及山沟阴湿外。安图、抚松、长白等地均有分布。北细辛喜欢在湿润阴凉的环境里生长,具有耐寒性,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活、含腐殖质较多的偏酸性土壤为佳。北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历代本草均载其因根细味极辛而得名。北细辛根茎上生多数细长的根,根茎顶部分歧,每分歧上生 2-3 鳞片及 1-2 枚有长柄的叶,叶片心形或肾状心形,基部凹陷成深心状耳形。花单生,由两叶间抽出,花紫褐色壶状杯形, 3 枚三角形裂片向外翻卷,似 “ 烟袋莴 ” ,花期为每年 5 月,果期 6-7 月,结半球形蒴果。北细辛全草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具发表散寒、开窍、止咳、祛风止痛之功效。
·杓 兰
杓兰 Cypripedium calceolus L,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长白山区现已发现野生种有四种:大花杓兰、白花杓兰、黄花杓兰、白花杓兰、斑花杓兰。株高在 20 - 40CM 左右。多生长在 400-1000 米海拔的阔针混交林下,土质较肥沃湿润处。一般为小群落生长,单株直立不分岔,叶互生,长椭园形,叶脉自基部多条明显至叶缘。卵状形花朵生于顶端呈勺状。有少数的单株开放 2 - 3 朵。花期 6 月。该花形状奇特。色泽艳丽,是很好的观赏品种。全草还可入药,有利尿消肿,活血祛淤,祛风镇痛之功能。
·长 松 萝
长松萝别名树挂、松上寄生。为松萝科地衣类植物,原植体线状,长达 20-100 厘米,基部着生于树皮上,下垂,密生细小而短的侧枝,侧枝长 1-2 厘米,全体灰绿色。走进长白山海拔 500-900 米的阴湿林间,常会看到这些灰绿色的丝状体披在针叶树上,犹如美丽的树挂,又如仙人远去后留在林中的披纱,构成了长白林区的特有景观。长松萝的全株晒干后可以做药材。另外长白山区还有一种松萝科地衣类植物叫破茎松萝,也生于海拔 500-900 米的潮湿森林中,寄生于老树或沟谷岩壁上。破茎桦萝又叫 “ 老群须 ” ,原植株丝状,柔软、淡黄绿色,长约 30-40 厘米,基部分枝少,先端分枝较密,远远望去,真如白发苍苍的老者的胡须。破茎松萝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均与长松萝相似。
·长白瑞香
长白瑞香是长白山区的特有植物,又名辣根草、祖师麻,为瑞香科落叶小灌木,有地下横走的根茎;树皮光滑,灰褐色或灰白色;枝条柔软,有皱褶;叶互生、倒卵状披针形;花两性,淡黄白色,果为浆果,幼时绿色,成熟时鲜红色或红色,花期 4-5 月,果期 6-9 月。长白瑞香生于海拔 600-1800 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针叶林的林下和林缘,吉林省长白山区的安图、抚松、长白、和龙等地均有分布。长白瑞香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新草药之一,全草及根茎均可入药。
·茯 苓
茯苓别名松苓、草药、茯菟,是一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效的药用菌类,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汉代大医家张仲景曾在 “ 五苓散 ” 方剂中用其作君药。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是一种完全由菌丝组成的菌核。
东北大江纵横,水系发达,湿地广布,水产极为丰富。历史上,世居东北的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都是渔猎民族。赫哲族人以鱼为食,以鱼皮为衣,更是彻底的食鱼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也是特例。清中期以后,汉人北渐,与世居少数民族混居。一方面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影响,另一方面有自然环境和物产一同构成的物质基础,使河鲜也成为定居于这片土地的北方汉族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东北人对炖菜情有独钟,鱼也拿来炖。鲶鱼炖土豆、鲤鱼炖白菜、鲫鱼炖豆腐、鳇鱼炖土豆,均为名菜。清蒸白鱼、煎焖马哈、浇汁重唇、红烧鲟鱼,更是珍品。在众多名鱼中,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兴凯湖白鱼、绥芬河的滩头鱼被誉为“边塞三珍”。老百姓则把爱吃的,常吃的,自己认为最珍贵也最美味的,编成“三花五罗十八子”,好懂易记。
边塞三珍之一——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亦作大麻哈,学名鲑鱼,简称秋鲑鱼。它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及历史上松花江的珍贵名优鱼种。
相传某年白露唐王东征,被敌人围困在黑龙江边,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正当唐王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大臣奏道:何不奏请玉皇大帝,向东海龙王借鱼救饥,玉帝便令东海龙王派黑龙带领鲑鱼前来镇守黑龙江。人马得到鱼吃,力量倍增,大获全胜。马,原来是不吃鱼的,自向东海龙王借鱼给唐王,马便开始吃鱼了,但也只吃鲑鱼。所以便把鲑鱼叫做“大马鱼”。多年后,又是白露,一个叫什尔大如的部落首领所率人马被敌人追到乌苏里江边,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粮草又断,十分危机,一位谋士便向什尔大如献策言道:“何不仿照唐王东征时向东海龙王借鱼以解燃眉。”黑龙闻知,复率鲑鱼来到乌苏里江边,什尔大如得救,便率部在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后代,便是今天的赫哲人。所以每到白露前后,便有大批的鲑鱼来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赫哲人称“大马鱼”为“达乌依玛哈”,后经演变,就把鲑鱼叫做“大马哈鱼”。
大马哈腹部上都有紫红色的印痕,相传是在唐王东征时,蜂拥而来的大马哈鱼,跃到唐王的御舟上,唐王不悦,便令将士用棍棒将其驱之于黑水之中,所以至今大马哈鱼的腹部仍有紫红色的印迹。
大马哈鱼生于江,长于海,死于河。每当暮春时节,江河冰解,小鱼即乘流冰入海,得咸淡混合的水之后长得较快,待三至五年,体重4斤左右达到性成熟后,便 以出生河流而形成各自的群体成群结队地由日本海、鄂霍次克海,逆流进入黑龙江。一路乘风破浪,奋力拼搏,勇往直前,无一还者。
提起大马哈鱼,由海入江,十分有趣。逆流而行的大马哈,至霜降节时可逆游至呼玛尔河、汤旺河、木兰达河等地。在大马哈鱼逆流而上的过程中,它什么也不吃,完全依靠自身积累的丰富营养而搏击波浪。此时,母鱼追啮雄鱼之尾不放,俗称为“咬巡”,当雄鱼被雌鱼咬后,便有白沫下泄。雌鱼吸食之后受孕卵便开始孵散,但雌鱼仍昼夜追赶不舍,惟其到了江河滩石中便不再游去,由雌鱼以尾鳍拍扪石砾,借水流冲击形成卵穴,俗称这里为“巡场”。排卵受精后雌鱼复以尾鳍拍打石砾覆盖受精卵,雌雄鱼徘徊于产卵穴(巡场周围)等体力耗尽便身陷穴中自己死 去,短暂的—生便这样匆匆地过去了。受精卵在翌年冰雪融化时,胚体孵出,小鱼在“巡场”逗留一两个月,开始索食,不久随流归入大海。如此往复,年复一年。 “往来生死”,“大马哈鱼恋故乡,长在海里死回江”等谚语是对大马哈鱼特点、习性的最生动、最形象的描绘。
大马哈鱼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乌稽人取其为脯,宁古塔、黑龙江(瑷珲)等处“边地人取鱼炙干,积之为粮”。阿稽各喀剌走山的人,以及宁古塔地方的贫困者多服用之。大马哈鱼还可为鲊或咸菜。曝干加工为鲊,成为馈赠的礼物,烘熏成腊制食品以后,则成为沿江普通劳动者的咸菜。
大马哈鱼经济价值最高的还要数鱼子。对此,各种志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描绘。或云其大如玉蜀黍,或云其若梧桐,或云其腹多子大如黄豆,或云其像玛瑙一样鲜红、晶莹、透明,啖之,一股鲜水。同江有“大马哈鱼子——鲜红”的歇后语流传。大马哈鱼子营养成份极高,仅次于鲟鳇鱼子。加工后的鱼子加以香菜末、葱花等作料,同样是 少有的美味。加工的大马哈鱼子酱更是名贵佳肴,尤其是抚远产的大马哈鱼子,颗粒饱满,好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素有抚远“红珍珠”之 称。经过深加工的鲟鳇鱼子酱、大马哈鱼子酱,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市场,成为黑龙江省渔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大马哈鱼皮可制作衣袜鞋等。《柳边纪略》载,大马哈鱼其皮色淡黄,“若文锦,可为衣、为裳、为履、为袜、为线。”用大马哈鱼制成的衣服,四季均可穿用。又因其皮柔软,可以进行 色染。日光一照,色彩斑斓,如五色文锦。乌稽人穿着大马哈鱼皮制成的衣服及袜履登山,俗呼乌稽鞑子。赫哲人更因为与大马哈鱼有不解之缘,并以其为衣食的主要来源,所以又称其为鱼皮鞑子。
大马哈鱼又可以用来纪年观候。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及库页岛的赫哲人原来不纪年,根本不知道岁月的概念, 每见到大马哈鱼到来一次,便知又是一年,盖以来鱼一度为二岁。另外赫哲人及沿江渔民以前还以大马哈鱼来观察节候,如大马哈鱼入黑龙江的时间为七月十五至八月初一,而鱼蛾生长的时间为七月下旬,故谚曰:“大马哈鱼蛾,处暑生江河。”大马哈鱼大批来到抚远的时间为白露(八月初十左右),又有谚曰:“大马哈鱼穿 花棉袄,顶着白露准来到”;“大暑鲤子闹,白露大马哈。”大马哈鱼的行程为每昼夜30—50公里,所以到呼玛尔河和汤旺河的时间已是寒露(九月初十左右),大约走了一个半月,到巴彦的时间已是霜降(九月二十五左右)了。
图片
边塞三珍之二——大白鱼
兴凯湖大白鱼是兴凯湖的特产,也叫兴凯湖鲌,学名翘嘴鲌,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等,而在松花江沿岸的渔民则称之为“撅嘴岛子”。成年大白鱼多生活在流水及大面积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于跳跃,捕食小鱼,是一种性情凶猛的食肉性鱼类。
兴凯湖大白鱼与黄河鲤鱼、松花江鳌花鱼、松江鲈鱼列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而且还和黑龙江、乌苏里江出产的大马哈鱼及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为“边塞三珍”,亦是国宴上用来招待中外来宾的佳肴。
大白鱼不仅出产在北方水域,而且在中原及南方也有它们的身影出没。杜甫《峡隘》一诗中就提到:“闻说江陵府,云沙静眇然。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水有远湖树,人今何处船。青山各在眼,却望峡中天。”为什么只有兴凯湖的大白鱼被列为名贵鱼种呢?这和兴凯湖大白鱼的食物结构及它们生存的水质有着直接关系。
其一,兴凯湖大白鱼只吃湖内的出产的小鱼和一种白虾,不吃其它食物。其二,兴凯湖是中俄界湖,沿岸几乎没有工业,水质无污染。其三,兴凯湖一年之中封湖期长达半年之久,而这期间大白鱼一直处在半冬眠状态,不捕食任何事物,只靠消耗体内脂肪而越过漫长的冬季,体内的废物也排放的特别干净。其四,兴凯湖封湖时间长,鱼的生长速度慢,同样的大白鱼在兴凯湖中长到成鱼,要比在南方江河中延长一倍以上的时间。其实,大白鱼很早就有一定的名气了,在唐朝就以“湄沱之鲫”而名扬九州。
图片
兴凯湖大白鱼肉质洁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直是上等经济鱼。兴凯湖上的渔民有一种用湖水炖白鱼的吃法,其风味独特。这种做法十分简单,即把活鱼剖腹洗净,加上湖水清炖,佐以盐、胡椒粉、香菜末等。鱼炖熟后,汤白如乳,鱼肉特别鲜嫩,喝其汤,食其肉,其妙不可言矣!除了这种吃法外,还有一种据说是从清朝传承下来的传统吃法,就是把大白鱼清蒸后,去其骨刺后,在室外阴干,使鱼肉成丝状。准备食用时,再将干鱼丝上锅蒸10分钟左右,风味尤为特殊,名曰“赛蟹肉”。
据说,“赛蟹肉”的这种吃法,是清初宁古塔将军萨布素所独创的一道菜肴。一次,萨布素将军邀请江南才子吴兆骞到他家中做客。席间,萨布素指着一道菜说:“此菜乃素亲手所做,特请先生鉴赏。”吴兆骞品尝后,吧嗒吧嗒嘴,先说是松花蛇肉,品尝数口后又道是螃蟹肉。萨布素这才道一语道破天机说:“此乃兴凯之大白鱼也,我常食之,每觉其味与长白山松花蛇、辽西河蟹之风味相似,故以特技制之,果得其妙矣。”
图片
边塞三珍之三——滩头鱼
滩头鱼是中国绥芬河著名特产,学名亚细亚陆鱼,又名三块鱼,俗称金滩头、银滩头、黑滩头、大红线、小红线、三块鱼、高丽细鳞,亦为五罗之雅罗,隶属鲤形目、鲤科,冷温性江海洄游鱼类,是鲤科鱼类中惟一在淡水里出生、在咸水里成长的珍奇鱼种,因产于绥芬河又称绥芬河滩头鱼,在我国还只有东宁一县独产。主要分布于太平洋的亚洲沿岸,北自黑龙江河口, 南至日本的本洲富山县以北的沿海和河川。
滩头鱼主要生育期在大海中度过。滩头鱼生长习性有两个特点:一是生长期短,一年内就长成。因此鱼肉细嫩鲜美,如果用下水磨清洁河水煲汤清炖,原汁原味,鱼肉如玉,清汤赛乳。二是洄游季节固定,每年谷雨前后,桃花水一下来,滩头鱼准时洄游上来。每年分三批从日本海游入绥芬河繁衍后代;4月初游来第一批,鱼身两侧各有一条桔红色条纹,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称金滩头;5月第二批,体侧条纹为银白色,称银滩头;6月第三批,鱼身条纹浓黑,称黑滩头,数量比前两批多。
每年的4月间,长在海里的第一批滩头鱼便游出日本海溯河洄游,来到东宁县新立村前一处天然渔场——下水磨,并在河中产卵,繁衍后代。
前清关东诗人万登峄在《卖鱼歌》中就写道:“前年四月江冰坼,卖鱼车上飞残雪。去年江冰三月开,大车小车如云来。……”久而久之,绥芬河开江滩头鱼就有了名气,成为当地特有的名贵鱼种。每当此时,外地游人也风尘仆仆赶来,一边游山玩水,欣赏边境线绚丽的风光,一边聆听滩头鱼的悠远传说,品尝滩头鱼特有的风味,堪称“美味留余香,悠然而神往.”这是大自然送给人们的恩赐。
相传在很久以前,海参崴周边的大海就是龙王宫所在地。龙王有三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特别是三女儿聪慧美丽,很讨爹妈欢心。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出嫁了,爹妈一心想给三女儿找个门当户对、才貌双全的好女婿,可是挑来选去的一直没找着合适的。
在辽阔无际的海边住着相依为命靠打渔为生的娘俩,儿子名叫拴柱,长得高高大大、浓眉大眼,一表人才。拴柱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打渔,虽然辛苦,但每天都有收获,也可谓丰衣足食,日子过得很舒心。每到闲暇时间栓柱就坐在海边吹箫。海风吹过,他那悦耳动听的箫音传到了龙宫里,吸引了三公主。慢慢的每到夜深人静拴柱一个人坐在海边吹箫时,三公主就会走出海面,坐在一块岩石上,远远的听他吹箫。箫声如泣如诉,婉转悠扬,仿佛诉说着一个浪漫的爱情传说。悠扬的箫声,慢慢的把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每天两个年轻人都在海浪伴奏的箫声中幸福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可是,三公主是知道的,父王决不会让她嫁给一个打鱼后生的。两人偷着一合计,就带着老母亲逃到了大绥芬河边安了家。婚后两个人互敬互爱,勤勤恳恳,日子过得很美满。几年后他们有了三个女儿,个个长得象妈妈一样俊俏美丽,大闺女叫金嫚,二闺女叫银嫚,三女儿生来皮肤有点微黑就叫了黑嫚。三个女儿活泼可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睦幸福。
一天,龙王忽然想起了三女儿来,却发现女儿不见了,叫了三公主的丫鬟一问才知道,三公主已嫁到人间去了。龙王一听差点气昏了,吩咐虾兵蟹将到处寻找,结果在绥芬河畔找到了三公主,于是强行把她抓回龙宫。龙王将她怒骂一顿,说啥也要逼她改嫁。三公主不答应,便被龙王押在水牢里受苦。
妻子多日不回家了,拴柱领着三个女儿来到海边寻找。拴柱和三个女儿呼喊着,祈求龙王放过他的妻子,可是他们好话说尽,龙王就是不理睬。海深不见底,有什么办法呢!拴柱和三个女儿在海边哭了七天七夜,把海神娘娘哭软了心肠。她说:“我可以让你们夫妻见面,只是你们永远也回不到人间去了。”三个女儿为了救出妈妈甘愿变成鱼,永远住在海里。于是,海神娘娘拿出了三件衣裳让姐妹仨挑选,大嫚儿挑选件金红色的穿上,二嫚儿穿了件银白色的,三嫚儿穿了件黑色的。她们穿完后跳到水里就变成了金翅金鳞的三条可爱的鱼了。因为她们喜欢在海边的沙滩处顶着浪头游,人们就叫它滩头鱼了。她们游到了海底找到外公讲理,让龙王放回妈妈。可是,龙王很蛮横的说啥也不放三公主到人间来。这样可就苦了三个女儿,她们既想念受苦的妈妈,又挂念年老的奶奶和孤独的父亲,没办法只好两头跑着住了。她们河里生海里长,年长日久,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滩头鱼还是姊妹仨,年年春天都要回娘家来看望奶奶和爹爹的。
每年的三月三,金嫚儿回家过王母娘娘蟠桃会;四月十八银嫚儿回家赶庙会;五月初黑嫚儿回家过端午。
滩头鱼肉鲜味美,煎、炸。清炖、红烧或是做汤,可以说怎么吃都清香可口。在绥芬河一种别致的制法:先将鱼破腹去肠洗净后轻轻过一下油,使鱼色微黄,再以清水烹汤,待将鱼汤炖好后,再放上适量切成半寸长的鲜嫩韭菜。这种做法确实吃起来,不论是吃肉还是喝汤都是那么清香可口,回味无穷。
三花:鳌花、鳊花、鲫花。
鳌花,就是鳜鱼,也有写成桂鱼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唐代张志和有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千古流传。宋代杨万里的“金陵城中无纤鳞,一鱼往往重六钧”。也脍炙人口。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都盛产鳜鱼,镜泊湖鳌花尤其有名。三江水质清澈甘冽,水质冷凉,所以出产的鳜鱼肉质细白,格外鲜嫩。东北冬季漫长,鱼类生长缓慢,但鳌花大者可以长到十斤,在南方极少见到。鳜鱼,在南方多清蒸,取其鲜嫩,最有名的是苏帮菜的松鼠鳜鱼,是菜中极品。东北人把北方特产松子与鳜鱼结合,创出一味“松籽鳌花”,山珍加河鲜,很有特色。
鳊花,学名长春鳊。有点象武昌鱼。小者七、八两,大者一、二斤。莫看其小,鳊花最肥。吃起来又肥而不腻。因为鳊花虽然脂肪含量极其丰富,却又不是长满肥油,脂肪含在肌肉中。肌肉中脂肪含量高达百分之十三,因而肉嫩味鲜,煎炖皆宜。妇女生了孩子没有奶,没关系,买两条鳊花,炖汤,早上喝下去,中午奶就哗哗地流,能把孩子呛着。
鲫花,就是江鲫。一般鲫鱼是梭子形,鲫花却是椭圆形,体形肥大,煞是喜人。一般的鲫鱼,鳞色灰黑,鲫花却鳞色银白,美的耀眼。一般鲫鱼,半斤大的已经不错,再大就不好吃了。鲫花大的能长到五斤,越大越好吃。鲫花体大肉鲜,可清汤,可煨汤,可清炖,可清蒸,可煎焖,可红烧,怎么做怎么好吃。
“三花”之鳌花(鳜鱼)
“三花”之鳊花(长春鳊)
“三花”之鲫花(江鲫)
五罗:哲罗、法罗、雅罗、胡罗、铜罗。前两罗是大型鱼,后三罗是小型鱼。
在东北,说大型鱼,就真的大。比如鳇鱼,平常的,二、三百斤。最大的,一、两吨。大吧?一般。哲罗鲑,听说在新疆的玛纳斯湖,一条就有二、三十米长,一口能吞下一匹马。鳇鱼去了,也得被它吞了。小型鱼,别说了,一两半两,真的小,没啥说头。
哲罗,也叫哲罗鲑。是冷水鲑鱼中的大型肉食鱼,世界稀有冷水鱼种之一。黑龙江哲罗可没有新疆的大,大的也就体长一米多,五、六十斤重,长的圆滚滚的。看着可爱,却是水中霸王,对于小鱼来说,吃你没商量。哲罗和大马哈鱼都是鲑鱼,是亲戚。哲罗在冷水中生长,又以活物为食,因此肉质格外细腻,拿它做馅包饺子,极清鲜。用哲罗做烩鱼片、烧鱼块,汆丸子,也不错。
法罗,大名三角鲂,体形与鳊花挺像,但比鳊花宽。也算大型鱼。最大能长到十来斤。和鳊花一样,发罗的肉也富含脂肪,同样宜煎宜炖,用法罗吊汤,味美鲜香,如做成酸辣口,是醒酒的好东西。
剩下的三罗:雅罗、胡罗、铜罗,都是小不点。最大的雅罗,也不过一两斤重。小罗虽小,却是水中珍品,肉嫩刺酥,酱焖、香酥、炖汤均佳。这“三罗”因其小,极少内运。不到黑龙江、乌苏里江边,难得品到,正因此,格外珍贵。
“五罗”之哲罗(哲罗鲑)
“五罗”之法罗(三角鲂)
“五罗”之雅罗
“五罗”之胡罗
“五罗”之铜罗
十八子,就复杂了。大小都有,小的可以是寸把两寸长,半两三钱重的小不点,像船丁子、柳根子,没法煎焖炖汆,只能做裹面酥炸或做鱼酱。大的,连鳇鱼都在这“子”里。但“十八子”是个概数,只是形容其多而已。收集到的有:
岛子,又叫白鱼,学名翘嘴红鲌。在南方,太湖白鱼是华东淡水鱼中的佼佼者。黑龙江的白鱼以兴凯湖白鱼最为有名。清蒸白鱼,是黑龙江人接待客人的当家菜。
七里浮子,学名鲟鱼,是国宝级的珍品。鲟鱼肉质柔韧,最有特色的是七里浮子的骨刺都是脆骨,连鱼头都能全部嚼食。四川麻辣火锅传到黑龙江,黑龙江人就把七里浮子往锅里放,不是麻辣火锅了,成了麻辣鲜火锅,连四川人吃了都叫绝。
牛尾巴子,学名乌苏里鮠。外形象嘎牙子,但比嘎牙子大许多,用酱焖牛尾巴子下饭,美的很。
鲤拐子,就是鲤鱼。这是黑龙江人最常食的鱼,名堂也多。有一个品种叫三道鳞,我在别处没见过。鲤鱼能干炸,能红烧,能浇汁,能煎焖,能炖,能汆,能炒,能熘,深受家庭主妇的喜爱。
草根棒子,就是草鱼,学名鲩鱼。这东西在广东风光的很,但在黑龙江,人们不把它当个贵重玩意儿。排队,它得排到鲤拐子后面。
鲫瓜子,就是鲫鱼,南方人有把它叫鲫壳的。学名银鲫。在黑龙江人眼里,这鲫瓜子好。四两半斤,易于烹调。酥鲫鱼,红烧鲫鱼,干炸鲫鱼,都是下酒的好菜。鲫鱼炖豆腐,更是下饭的好菜。
鲢子,大名鲢鱼,学名白鲢。鲢子多刺,因而用来煨汤的多,有的人干脆只喝汤,不吃鱼,把汤炖的浓浓的,往里下豆腐,下白菜,反把鱼捞出来,扔了,有点忘恩负义的意思。
嘎牙子,学名黄鱼桑。在黑龙江,这嘎牙子可了不得,人人皆知,人人皆夸。黑龙江人,没有吃过嘎牙子的,说出来,让人笑掉大牙。嘎牙子好,可做法只有一种,酱焖。其它任何做法,都会破坏嘎牙子的形状,得到乱七八糟的结果。因为这嘎牙子的肉细嫩之极,即使酱焖,也得先将酱汤熬开,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收汤以后,也得小心翼翼地将鱼铲出。否则,就成了一锅鱼酱。在我吃过的所有的鱼中,嘎牙子是最嫩的一种。海鱼里有一种九兔,吃起来象豆腐,但那是软,不是嫩。与嘎牙子的鲜嫩比较起来,天壤之别。
鲇鱼球子,学名鲇鱼。是黑龙江的又一个知名品牌。知名知在一句俗语上: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被拿到中央电视台去宣传,搞的全国人民都知道。这鲶鱼,在黑龙江最普通的做法,就是炖茄子。特别是农村。热炕头上盘腿一坐,炕桌上一大盆鲶鱼炖茄子。小酒盅一端,吱溜一口酒,吧嗒一口鱼,美的,不是老爷子也成了老爷子,给个县长也不换。
柳根子,学名拉氏鳗。小不点,干炸、炖汤、酱焖都可以,最好做鱼酱,配小米水饭,一绝。
船丁子,学名蛇鮈。大小和模样和柳根子相像,吃法也相像。船丁子产量大。大江大河里有,小溪小沟里也有,捕捞容易。在农村,农民拿它做成鱼酱,在没肉的情形下,它是农民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斑鳟子,学名黑龙江鮰鱼。
青根棒子,就是青鱼。
黄姑子,学名银鲴。
红眼瞪子,学名赤眼鳟。
麦穗子,学名麦穗鱼。
山鲤子,学名东北鳈。
葫芦片子,学名黑龙江鳑鮍。
沙姑鲈子,学名葛氏鲈塘鳢。
红尾巴梢子,学名拟赤梢鱼。
还有白漂子、紫泥肚子、细鳞子、刁子,连学名都不知道,乌苏里江的鱼太多了。
岛子(又叫白鱼,学名翘嘴红鲌)
鲤拐子(鲤鱼)
鲫瓜子(鲫鱼)
鲢子(大名鲢鱼,学名白鲢)
嘎牙子(学名黄颡)
牛尾巴子(学名乌苏里鮠)
鲶鱼球子(学名鲶鱼)
柳根子(学名拉氏鳗)
船丁子(学名蛇鮈)
麦穗子(学名麦穗鱼)
沙姑鲈子(学名葛氏鲈塘鳢)
白漂子(白条)
狗鱼棒子(狗鱼)
细鳞子
泥了勾子(泥鳅)
扁担勾子
草鲤子
斑撑子(茴鱼)
沙丘子
七星子(七鳃鳗)
黑鱼棒子(黑鱼)
还有一些鱼,并不包含在“三花五罗十八子”里面,但也很有名气。鳇鱼和大麻哈鱼不用说了,是肉、籽兼食的鱼中珍品。重唇鱼,小名重重,一斤能卖到一百多元,可见其珍贵。怀头,是放大了的鲶鱼,一条小的,也有十多二十斤,炖土豆最好吃。这些鱼为什么没归进“子”里,不知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北地处北温带,近海年平均水温在1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毫米之间,海水含盐量为30‰左右。根据水产学家研究,含盐量24-35‰海域的海产品,营养最为丰富,味道最为鲜美。辽宁大连盛产鱼、虾、蟹、贝、藻,是全国重点水产基地之一。
大连海八珍
海参:名贵的海产品。尤以北方刺参品质最佳。大连市长海县产的“五行刺”被称为“参中之王”,营养价值极高,被列为“海八珍”之首。
鲍鱼:是一种腹足类软体海贝,鲍的足部肌肉发达,细嫩可口,营养丰富。鲍的壳大而坚厚,名石决明,可入药。鲍也是“海八珍”之一,素有海底软黄金之称。
扇贝:因它的外形象扇子,故得名。鲜扇贝煮熟后即可直接鲜食,又可蘸佐料而食。将扇贝丁取出晒干后,可制成著名的海珍品——干贝。
对虾:体态优美,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大连是我国对虾主要产地之一,春天的虾肉最肥。
蚬子:又称蛤,大连地区常见的有花蚬子、沙蚬子、文蛤、鸟蛤、青蛤等几十种,煮食、凉拌、爆炒、做馅,味道均佳。
海红:又称贻贝,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大连人喜食的重要海味。
蚶子:又称毛蚬子。主要生活于近海的松软泥中,肉质鲜嫩肥厚,味道极佳。
牡蛎:又称海蛎子,既可熟食,又可鲜食。把鲜海蛎子经油炸后,可烹饪成炸蛎黄。把海蛎子与酸菜放在一起炖,可做成海蛎子火锅。
旅顺赤贝
大连湾魁蚶
分布在我国北部沿海的魁蚶,是一种颇受人们欢迎的贝类海珍品。辽宁大连湾出产的魁蚶更以产量大、品质佳而享有盛誉。
魁蚶,也叫赤帐贝,属于瓣鳃纲、蚶科。它在我国沿海所产的50多个蚶品种中是肉质较好的一个。生有斜卵形贝壳的魁蚶个头颇大,其两片硬壳不完全对称。壳表面分布有约42条放射状肋,肋宽和平滑。同心的生长轮脉在腹缘呈现鳞片状。白色的壳面上被棕色带毛状物的表皮。肉体淡红而肥厚,生有宽大的肉足,成熟的魁蚶泌有足丝以附着海底。
大型蚶,壳高达 8厘米,长 9厘米,宽 8厘米。壳质坚实且厚,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近相等。背缘直,两侧呈钝角,前端及腹面边缘圆,后端延伸。壳面有放射肋42~48条,以43条者居多。放射肋较扁平,无明显结节或突起。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绒毛状壳皮,有的肋沟呈黑褐色。壳内面灰白色,其壳缘有毛、边缘具齿。铰合部直,铰合齿约70枚。
大连湾魁蚶目前主要依靠其自然繁殖。平时生活于低潮带以下至数十米深水下的细砂泥底。每年6—9月为其盛产期。
魁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价格适宜,烹调亦极方便。魁蚶的干制品即为蚶子干。食用时须先泡发。即将蚶子干置于调有少量烧碱的清水中浸泡6—8小时,使之回软后即可加工烹制。宜溜,宜沙,凉拌也可。辽宁人冬季素有吃酸菜的习惯。如配以蚶肉,则可使其食味更鲜。蚶壳可以入药。
大连海参
大连湾刺参
刺参,海参的一种。大连是中国刺参的主要产地。因其营养价值极高,是宴请中外贵宾的专用品。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区。刺参作为一种珍贵的海味被列为“八珍”之一。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辽东产之海参,体色黑褐,肉嫩多刺,称之辽参或海参,品质极佳,且药性甘温无毒,具有补肾阴,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因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大连人有个说法:一天一根参,赛过活神仙。
名气最盛的当属中国第一个海产品驰名商标的獐子岛海参。獐子岛的海参在北纬39度黄海深处的原生态海底生长3年以上,没有吃过任何人工饵料,身体极其强壮,皮厚肉鲜,安全营养,直供北京高档餐桌。獐子岛海参每年的产量定价,左右着整个大连乃至全国海参市场的高低起伏。
好水,才能养出好参。北纬39度是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海参产地,在这个纬度上,还有世界最好的葡萄酒产地和人参产地。
“海味之冠”--大连鲍鱼
大连是中国皱纹盘鲍的主产地。皱纹盘鲍俗称四孔鲍和鲍鱼。是鲍科中的优质品种,素称海味之冠。在古代,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贡品。在当代,它是国宴不可少的珍品。
大连鲍鱼资源量占中国70%以上。皱纹盘鲍属底栖性动物,喜欢生活在水质透明度较高,底层营养丰富的岩礁带,具有昼伏夜出的特点,主食褐藻类和绿藻类。其营养价值很高,肉为著名的珍味佳肴,壳称石决明,入中药可清热明目。大连是中国开展人工鲍鱼养殖生产最早的地区。
素称“海味之冠”的鲍鱼,自古以来就是海产“八珍”之一。辽宁大连沿海岛屿众多,礁石林立,气候温和,饵料丰富,很适合鲍鱼栖息和繁衍。这里所产的鲍鱼占全国产量的70%。
鲍鱼是名贵的海珍品之一,肉质细嫩,鲜而不腻;营养丰富,清而味浓,烧菜、调汤,妙味无穷。北京北海仿膳饭庄的名菜“蛤膜鲍鱼”是誉满中外的佳肴。鲍鱼肉中含有鲜灵素I和鲍灵素Ⅱ,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鲍鱼补而不燥,养肝明目。欧洲人早在年前,已把鲍鱼当作一种活鲜食用,誉作“餐桌上的软黄金”;中国在清朝时期,宫廷中就有所谓“全鲍宴”。据资料介绍,当时沿海各地大官朝圣时,大都进贡干鲍鱼为礼物,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以此类推,鲍鱼与官吏品位的高低挂钩,可见其这味享有“海味之冠”的价值。
中医称鲍鱼功效可平肝潜阳,解热明目,止渴通淋;主治肝热上逆,头晕目眩,骨蒸劳热,青肓内障,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症。
鲍鱼的品种较多,全世界约有多品种,又称 “大鲍”“九孔螺”,古时叫“鳆”或“鳆鱼”等,其拉丁文名可译为“海耳”,英文名可译为“耳贝”。产地大多集中在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朝鲜、南非、新西兰、韩国和中国的大连、台湾、福建、汕尾、湛江等国家和地区的附近海域;更有“土生鲍”和“养殖鲍”之分。当然“土生鲍”的肉质和味道都较 “养殖鲍”鲜美得多。
鲍鱼在鲜活时,外表有一层黝黑的胶质,用手抚摸十分柔软。原来,鲍鱼在水中爬行时,状近滑行,其实它是利用触角与腹部的收缩而产生推力,外表的胶质是减少摩擦以便顺利滑行,所以,假如鲍鱼死后,黝黑色的胶质就会褪去,肉质便会慢慢显得雪白,行内称之为“白板鲍鱼”。如此鲍鱼,肉质趋硬,体质组织起了变化,本身浓郁的香味便会消失,吃起来也就淡而味了。有书记载鲍鱼死后的味道,亦相信是最早关于鲍鱼的记载,它就是二千多年前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书道:“会暑,上辊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就是以鲍鱼掩盖秦始皇尸臭的典故。
海鲜之文蛤
“天下第一鲜”--文蛤
文蛤,科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俗称“花蛤”,贝类中的珍品,因贝壳表面光滑并布有美丽的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俗名: 车螺,花蛤,黄蛤,海蛤,贵妃 蚌,在台湾俗称蚶仔,粉蛲等。文蛤因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素有"天下第一鲜"之称。是我国滩涂传统养殖的主要贝类之一,具有面广量大,食物链短,养殖成本低,投资见效快等优点。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
文蛤地理分布较广,是中国,朝鲜,日本常见的经济贝类。我国沿海自南至北都有文蛤的足迹,其中辽宁省的蛤蜊岗和江苏省如东县沿海资源尤为丰富。有些海区形成最优势的种群,资源量很大。
文蛤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说,它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等病。近代研究又表明:文蛤有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的功效,对肝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哮喘、慢性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等病也有明显疗效。食用文蛤,有润五脏、止消渴,健脾胃,治赤目,增乳液的功能,深受国内外食客欢迎。
相传两三千年前,人们就开始取食文蛤。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苏州吃到文蛤,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从此,这个雅号就一直流传至今,闻名于世。
文蛤的外壳呈扇状,上有如釉涂就的五彩花纹,肉质白嫩,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以及维生素等成份。其味鲜而不腻,百食不厌。
“海生鸡蛋”--贻贝
贻贝也叫青口,干制品则被称作淡菜,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
辽宁大连沿海的贻贝产量居全国之首,其品质亦佳。有人把它与海带、裙带菜及海胆合称为“大连四海鲜”。贻贝也称海红,属瓣鳃纲,贻贝科的海生贝类,其品种较多,大连产的贻贝多属紫贻贝。贻贝肉嫩味鲜,营养丰富,每100克海红干中所含的蛋白质高达70%,人们称之为“海生鸡蛋”贻贝还可入药,贝壳则可作贝雕工艺品的好材料。
鲜活贻贝是大众化的海鲜品。可以蒸、煮食之,也可剥壳后和其他青菜混炒,味均鲜美。由于贻贝产量大,收获后不易保存,历来多煮熟后加工成干品——淡菜。淡菜营养价值很高,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据分析,每百克鲜贝肉含蛋白质10.8克,糖2.4克,灰分2.4克,脂肪1.4克,干制贻贝肉蛋白质含量高达59.3%。贻贝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锰、锌、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贻贝的营养价值高还由于它所含的蛋白质有人体需要的缬氨酸、亮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大大高于鸡蛋以及鸡、鸭、鱼、虾和肉类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
另据研究,贻贝脂肪中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脂肪酸,其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猪、牛、羊肉和牛奶等食品为低,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对较高。
东港大黄蚬
东港大黄蚬
丹东特色水产品大黄蚬子学名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处,外壳呈黄色,其肉也呈黄色,斧型的贝壳,暗黄色的斑纹。蚬肉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含有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能有较好效果,营养价值颇高.由于丹东东港附近的海域养分充足,因此这里盛产的黄蚬子比其它地方的个头更大肉更肥,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
黄蚬子在烹饪中适宜于炝拌,白煮,清炒等多种方法.最好的吃法还是炭火烧烤为妙。将加工好的无沙黄蚬放于炭火之上。红彤彤的炭火,黄灿灿的蚬壳,热腾腾的水汽,让人垂涎欲滴,片刻,当黄蚬子被烤张了壳就要从炭火上小心地取出,用筷子搛起热乎乎的蚬肉往嘴里一放,饱满的肉汁鲜得过瘾,比吃了燕窝鱼翅还满足。黄蚬子最鲜美的并非是肉,而是体内的汁水,古人认为这才是食之0。令人回味无穷,真是人间的美食。尤其是好友聚会,三五知己,品尝美酒,谈天说地,不能少得的世间美食。丹东东港一些人甚至干脆将活生生的黄蚬子掰开,将肥厚的肉身不由分说地放进嘴里。丹东大黄蚬子是烧烤中的首先美食,目前,在全国都有经营黄蚬子的烧烤店。
清代郭麟曾在《桂枝香·黄蚬》中以“俊味江乡堪数”来称道它的美味。东港人对黄蚬子的喜爱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
家中食用黄蚬子的时候,最好提前一天将其泡在清水之中,可借助黄蚬子的自洁而吐出体内的泥沙等,避免食用时“牙碜”。
东港杂色蛤
东港杂色蛤
杂色蛤,是贝壳类海产品,隶属帘蛤科,学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南方俗称花蛤(huage),辽宁称蚬子(xianzi),山东称蛤蜊(gala)。
杂色蛤是丹东特色水产品,丹东大鹿岛生产杂色蛤历史悠久,滩质好,无污染,产品远销国内外。在产地食用杂色蛤可一饱口福。岛上冷冻加工的冻蛤、制作的罐头亦可在岛上买到,带回家乡馈赠亲友。在日本等地区,丹东产的杂色蛤是同种贝类中价格最高的。
贝壳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双闭壳肌。套线湾三角形或圆形或缺乏。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蛤蜊岛沙蚬
蛤蜊岛沙蚬
沙蚬又名蛤蜊,属瓣思纲举目张的海水蚬,因其主要生活在浅海沙滩中而命名沙蚬。辽宁沿海均有生产,而以庄河县蛤蜊岛所产沙蚬最为有名。蛤蜊岛位于黄海北部,沙蚬体壳薄,略带三角形。个大、味鲜、肉嫩、复含蛋白质,其肉可加工成蚬子干,为人们喜食的贝类海味食品之一。
东港梭子蟹
东港梭子蟹
辽宁东港海域的梭子蟹为三疣梭子蟹,俗称梭子蟹、白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其适应盐度为16‰~35‰,pH值在7~9之间,最适盐度为26‰-32‰之间,最适温度在22℃~28℃。水质要求清新、高溶氧,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
三疣梭子蟹的渔汛一年有春秋两次,产量高,体大肉多,营养丰富,尤其是卵巢和肝脏。卵巢可供作上等调味品。肉除鲜食外,还可制作罐头,畅销国内外。壳可作药材用,又可提取甲壳质,广泛用于多种工业。
梭子蟹在冬季洄游季节个体最为健壮,一般重250克左右,最大可达500多克。雌蟹红膏满盖,口味极佳。梭子蟹可鲜食,或蒸、或煎、或炒,或一切两半炖豆瓣酱,或用蟹炒年糕、炒咸菜、煮豆腐,是沿海一带居民餐桌上的常菜。亦可腌食,就是将新鲜梭子蟹投入盐卤中浸泡,数日后即可食用,俗称“新风呛蟹”。过去,渔民因梭子蟹产量高,常挑选膏满活蟹,将黄剔入碗中,风吹日晒令其凝固,即成“蟹黄饼”,风味特佳。
东港黄海海域生长的梭子蟹由于生长环境水温较低,故周期较长,比其他海域及养殖的梭子蟹肉质更加鲜美,盛名享誉国内外,长期远销日韩等国。2009年以来东港地区出口梭子蟹2500多吨,货值2076万美元。
兴城梭子蟹
此蟹肉色洁白,肉质细嫩,膏似凝脂,味道鲜美,为海蟹之上品。
梭子蟹是市场上最常见的海蟹。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节胶动物门甲壳纲。其头胸甲前缘左右两侧备有 9枚锯齿,最后1 齿最为长大,横向侧方突出,使头胸甲中部宽大,两侧尖细,形似织布用的梭子,故而得名。
梭子蟹生长在近岸浅海,栖息水深10—50米的海区,以10—30米泥沙底质的海区群体最密集。梭子蟹畏强光,白天多潜伏在海底,夜间则游到水层觅食,最喜食动物尸体,一条死鱼或死虾,常会招来蟹群争食。人们利用其特性,多在夜间把事先放上鱼片、鸡肉等饵料的流刺网撤在海中,捕捉引来的蟹群。也可用拖网和诱饵钓,事者可以捉到个体较大的活蟹。
梭子蟹肉肥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食,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因此,梭子蟹一向被我国视为重要的水产资源。
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梭子蟹在冬季徊游季节个体最为健壮,一般重250克左右,最大可达500克。雌蟹红膏满盖,口味极佳。梭子蟹可鲜食,或蒸、或煎、或炒,或一切两半炖豆板酱,或用蟹炒年糕、炒咸菜、煮豆腐,是沿海一带居民餐桌上的常菜。亦可腌食,就是将新鲜梭子蟹投入盐卤中浸泡,数日后即可食用,俗称“新风抢蟹’。过去,渔民因梭子蟹产量高,常挑选膏满活蟹,将黄剔入碗中,风吹日晒令其凝固,即成“蟹黄饼”,风味特佳,但产量少,一般人难尝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