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动态 > 天兴居炒肝

天兴居炒肝

来源:  浏览 1514

天兴居是老北京小吃炒肝做的最好的几家老字号之一,天兴居炒肝店,原名“会仙居”,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在前门外鲜鱼口开业,创始人刘永奎。最初,会仙居是个小酒馆,经营黄酒和花生米、松花蛋、咸鸭蛋等小菜。
会仙居创业于1862年(清朝同治元年)。天兴居创业于1933年(民国22年)。1956年公私合营合并,用“天兴居”字号。会仙居是“北京炒肝”的创始者。
在清朝同治元年,蓠门外鲜鱼口中间路南的“大顺记”鞋铺,因经营亏损,将一间门面的铺面房租给刘永奎(北京人)。刘和其妻在此开了酒馆,卖黄酒、小菜。如:花生米、松花蛋、咸鸭蛋等.无店名。后因店主通过收购附近酒楼、饭庄的剩饭菜,经加工后再卖,便被一些穷人称为“喜欢吃得‘折萝’或‘荤腥’”并传说一位老人来店,要了两碗‘折萝’,可钱不够,店主宽容地说:“您这么大岁数,就是白吃也没关系。”老人吃后人不见了,但这一天,锅里的‘折萝’越来越多,收入大增。店主便认为,此老人是神仙,于是把小店定名“会仙居”。
刘永奎后因吸大烟,无心做生意,又无子女.便请妻弟刘喜贵帮忙照顾生意,到同治来年,刘家夫妻相继逝世,会仙居由刘喜贵经营。农民刘喜贵既无手艺,又不会做生意,便将其子刘宝忠、刘宝奎送到饭馆学徒。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哥俩期满出师,三子也已成人。哥仨先后在会仙居帮父作生意.并增加了白酒和自制的酱肉及火烧。伙计从1人增到4人,但生意平常。
1900,刘喜贵逝世。会仙居由他的三个儿子经营。哥仨既齐心,又肯动脑筋,他们先是模仿附近一家生意很好的“广来永”白水汤羊肉铺的做法,买来猪肠、猪肝、猪心、猪肺等,洗净后,分别切成段、丁、条、片,再放上花椒、大料、盐,用白小汤煮,起名“白小杂碎”。又将大火烧改,为“叉子火烧”。做法是:用盐水合面,做成小火烧,先用饼铛烙一会儿,再用叉子托住,放在炉内.温火烘烤。出炉后外焦里嫩,咸淡可口。但白水杂碎,因佐料不全,制作工艺简单,不太受顾客欢迎。
当时《北京晨报》的主持人杨曼青对北京的风土很感兴趣.经常光顾此店。一次在聊天中得知哥仨的心思,便建议将“白水杂碎”中的心、肺去掉,加上酱色和勾芡,改名叫“炒肝”。哥仨听后,连声说好。并特别定制了一种口大底尖的喇叭形小碗,这种直径只有二寸多的碗,看着大,实际盛不了多少。盛入炒肝后,如宝盏含晶,稀稠适度,色泽喜人,香味扑鼻,吃时不用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着喝,真是别有风味。每碗卖两个铜子,每天从早到晚一直供应,很受顾客欢迎。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首竹枝词,生动地道出了北京人对炒肝的赞美。 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 词后并注目“炒肝以猪之小肠切成段,用粉汁烩之……,名为炒肝,实则烩猪肠耳,既无肝,更无用炒也(间有肝块.亦非炒过也)。京谚语有“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请中‘炒肝香’,则卖者吆喝声也。”后来,杨曼膏又在《群众报》上介绍了会仙居炒肝的营养价值,更使会仙居的生意出现了空前的兴旺。   在民国初年,会仙居大兴土木,从一间平房发展到两层楼房,门前挂上了金字店匾,二楼还增添了馄饨。此时,杨曼青又写书宣传了会仙居,使其闻名名于京。后来,为了招徕顾客,又在门外架起了炒肝锅,过往行人只要停留观望,小徒弟就马上端一碗炒肝送到你面前,价格便宜,盛情难却,只好喝上一碗。对老主顾更加照顾,附近华乐戏院(现大众剧场)、广和戏院的梨园界人士,基本都是会仙居的常客。他们只要打声招呼,刘宝忠便亲自到后台,把炒肝一碗碗送到面前。在这个时期,会仙居平均每天要加工近百斤猪肠,几十斤猪肝,但无论多忙,都确保炒肝质量。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会仙居斜对面新开了一家专营炒肝的“天兴居”(掌柜是洪福、沙玉福),使会仙居面临着生意上的挑战。但因会仙居字号老,质量好,仍顾客盈门。
刘家哥仨相继逝世后,会仙居由刘家第三代的兄弟5人经营。由于他们互不信任,接月轮流掌柜和生意经验差,使会仙居原材料不足,质量下降,经营滑坡,直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与此同时,天兴居却倍加精心制作炒肝,以质量吸引了很多会仙居的主顾,销售量很快超过了会仙居。北京解放后,会仙居以出租的形式于1952年让给康克文等人经营,使其重整旗鼓,提高了炒肝质量,改善了服务态度,生意逐渐好转。直到公私合营前,这两家炒肝店仍互相争雄。
1956年,会仙居与天兴居合并,用天兴居的房,挂“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饭馆”的牌匾。由原天兴居经理的后代沙德亮任经理,由会仙居做炒肝技术最好的师傅傅掌灶,还专门设了洗肠子车间,使北京炒肝得以继承。 从公私合营至今已有四十年了。天兴居经营的“妙肝、包子”这两个主营的风味品种始终没变。食品质量、服务态度、卫生面貌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今日天兴居
位于鲜鱼口,隶属先达饮食公司。建筑面积102平方米,营业面积40平方米。职工24人。1956年由会仙居、天兴居公私合营合并而成。1992年被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及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确认为“北京老字号”,1997年天兴居炒肝荣获“北京名小吃称号”,在1997年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再次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
天兴居的炒肝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味浓鲜美,肥而不腻,吃蒜不见蒜,晶莹透彻,盛在小巧玲珑,碗口只有二寸的景德镇的特制小碗中,苑若宝盏含晶,甚是诱人。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首竹枝词,特别生动地道出了北京人对炒肝的由衷赞美:“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
炒肝制作方法
先将鲜肥的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再用清水加醋洗净,去掉肠子的腥臭味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上盖一个比锅小一圈的木锅盖,使肠子既能熟透又不跑油,保持肥美的味道。肠子烂烹之后切成半寸长的小段,俗称“顶针儿段”。鲜猪肝洗净后用刀斜片成柳叶状的条儿。他们在佐料上也很下功夫,先将食油熬热,再放入大料,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刻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后放入罐中备用。另外,再熬出些上好的口蘑汤。制作炒肝时,先将切好的热肠段放入沸汤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之后再将切好的生肝条放入汤中,马上勾芡,芡勾得稀稠适度;最后洒上一些捣好的蒜泥,炒肝便制成了。该店在出售炒肝时坚持卖一锅,做一锅,使炒肝滑嫩可口、味道新鲜。他们还在江西景德镇订制了一批直径只有七厘米左右的小碗;盛上炒肝后,宛若宝盏含晶,稀稠适度,色泽喜人,香气扑鼻。吃时不用筷子,不用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着喝,真是别有风味。

上一篇:老北京小吃李记白水羊头

下一篇: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柳泉居

更多关于 天兴居炒肝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