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墩火流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浙和北方的河北等地区都有火流星杂技表演,与很多古老的习俗正在逐渐消失一样,火流星也面临薪尽而火不传的命运。
火流星,是伴随中国节庆习俗而生的一种杂技,杂技表演者手持一米多长绳,两端分别系上装满燃烧着木炭的铁笼子,飞快地舞动绳子,形成一道道流动的光影。在三墩,火流星分两种。白天撩的叫火链星,绳索两端各系铜钱或类似的金属片。晚上撩的叫火流星,绳索两端扎挂的是铁丝络,因其形像碗,当地人称为“铁碗盏”。初学火流星,须用木莲果、沙包练习,熟练后方用铜钱、铁碗盏。
传说“火流星”可以追溯到500年前,源于一名道士。他在山上修道,山里虎豹成群,为防野兽攻击,也为强身健体,便创造了火武器,之后演变成一门融杂技与武术精髓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流传至今。
在北京图书馆珍藏的清人所绘《北京民间生活彩图》中有“耍火流星图”,注释云:“其人用绳一根,两头拴铁丝络,内盛炭点着,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剑’‘骗马’等名色。”
尽管起源难以考证,但三墩火流星杂耍确有上百年的历史。每逢传统节庆,特别是元宵灯会,在巡游队伍最前面开路的就是火流星舞者。
三墩镇火流星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
朱阿利1905年生(已故)
第二代传承人
蒋寿梅1933年生
陈善根1933年生
第三代传承人
陈子六1937年生
王汉良1938年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墩火流星
来源: 浏览 4783 次
上一篇: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一篇: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墩火流星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