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失而复得的传统手工艺盘金宫毯得以传承

失而复得的传统手工艺盘金宫毯得以传承

来源:  浏览 3249

盘金丝毯,是清朝官坊毯中最高档的种类,专供皇宫使用。即用金箔片切割成一毫米粗的线,然后和丝线缠绕在一起编织而成的毯子。因工艺复杂,用料昂贵和师传保守,曾随着清朝覆灭而失传近百年。
北京手工地毯旧称官坊毯,又称宫毯,与新疆毯藏毯都是有名的地毯品种。早在西汉,织毯技术从西域传入,元代织毯业兴盛,出现大规模的织毯作坊。明代官营织毯机构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坊毯,入清后北京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风格。


  宫毯织造原理并不复杂,主要分前期准备、中期织毯成型、后期美化整理三个大步骤。其中前期主要有设计、放大样、原材料筹备、纺线、染色等步骤,中期主要由组色和织造组成。织造是耗时最长的,动辄半年一年的工期,需要极大的耐心。编织的过程是先经线,纬线和八字扣同时进行,而八字扣则是宫毯编织的核心技术,即经纬线上的八字扣组成了宫毯结构。后期则有平、片、剪三步,美化完毕后方可入库。宫毯主要分地毯和挂毯两大类,工艺技法上区别不大,只是挂毯相对更复杂,加入了更多工艺设计和层次。
1  983年,年仅16岁的北京人王国英进入北京地毯技工学校学习。那时,手工地毯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手工艺项目,有不少与王国英同龄的年轻人走进地毯织造这门行当,但把它作为终身职业的却屈指可数。

  王国英1986年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北京地毯五厂工作。因为在校学习扎实,加上很喜欢宫毯织造技艺,所以进厂后分到了新产品试制车间,专门进行新品研发。相对于其他车间的重复劳动,在这里王国英收获了更多的成就感。也许正因如此王国英一路坚持下来,成为宫毯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织毯技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到唐代,中原地区的地毯织造已大致成熟。元代织毯业兴盛,出现了大规模的织毯作坊。明代官营织毯机构开始织造高质量的官坊毯,入清以后,北京官坊毯的图案渐渐形成多民族色彩、纹样相融合的艺术风格。

  王国英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将这套技艺练习得如火纯青,然而这一路走来也非一帆风顺。王国英从进入这门行当到今天,经历了宫毯由盛转衰再重新发展的过程。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宫毯织造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北京地毯五厂是北京几家地毯厂中规模最小的,但也有几百位工人,每年都会制作大量的地毯和挂毯产品出口海外。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传统手工业逐渐进入出不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窘境,老工厂也逐渐凋敝。王国英所在的工厂生产和销售都大幅缩水,技术人才也流失严重,新产品试制车间的工人人数从王国英刚进入时的将近二十人到只剩下两个人。更严重的情况是没有年轻人来学习宫毯织造这门手艺了,王国英和她钟爱的事业走到了生死存亡之境。

  进入新世纪,国家逐渐认识到传统手工艺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政府的推动下,王国英和一起坚持下来的同事们开始挖掘宫毯织造中一项已经失传的技艺——盘金毯。“我的师傅只听说过没有见过,师傅的师傅也同样如此。”王国英谈起2003年的挖掘小组时,还记得开始完全找不到盘金毯样品的困境。后来听说故宫有盘金毯藏品,挖掘小组多方协调,终于在故宫的藏品库里见到了一件真品。由于只能观察不能触碰,第一次试制宣告失败。后来,王国英和挖掘小组再次拜访故宫,获准使用显微镜观察结构。回去后,王国英和同事们潜心试制多次,最终在2005年成功制造出跟文物类似的盘金毯。“至今盘金毯织造的技艺也是机器不能替代的。”

上一篇: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下一篇:过年说一说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古代花炮制作技艺

更多关于 失而复得的传统手工艺盘金宫毯得以传承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