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厂花丝镶嵌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厂花丝镶嵌

来源:  浏览 4602

大厂花丝镶嵌是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父子独传,后增加了师徒传承方式。目前,第一代传人已去世,第二代传人仅有10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濒临失传。
大厂花丝镶嵌工艺最早可上溯到汉代,明代大批回民的迁入,将伊斯兰文化与当地艺术相结合,使花丝镶嵌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被指定为专职供奉,其工艺也因此而声名远扬。
大厂回族自治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大厂花丝镶嵌工艺的诞生、传承和发展。花丝镶嵌即将金、银、铜掐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饰品。其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银)、包装等至少15道工序。由于是手工制作,质材高级,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现代最具影响的是蒙錾石镶大师马作文老先生,他携弟子制作了“布达拉宫模型”、“十二世班禅金印复制品”等作品。大厂花丝镶嵌是传统纯手工艺制品,造型逼真、图案繁复、制作精良、技术含量极高。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学、技艺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手工艺流程和造型特征。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

 花丝镶嵌在大厂地区从初始的摆件(佛像类、首饰类、器物类)发展到了现在的银蓝建筑物模型、圣诞礼品、钟表、蒙镶刀剑、装饰画等,共上千个品种。从汉代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花丝工艺(尚无镶嵌)已出现精巧、细致、完整的金丝编,但仅局限于功能类,如首饰盒、小摆件等,品种较为单一。

大厂花丝镶嵌

    从县内出土的文物看出,明代前后的花丝镶嵌制品有着明显的变化。以蒙錾石镶香炉、灯炉、装饰盘等制品为例,明代以前,造型多为传统的“六角亭、八角亭形”和“多皱荷叶圆形”。明代以后,出现了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大圆尖顶形”和“平面满月形”。首饰制品的变化更为明显,以手链、项饰为例,我国传统风格为“细线珠连形”,而大厂花丝镶嵌制品受阿拉伯影响呈现出“大珠均衡镶嵌形”。这些风格的转变,使大厂花丝镶嵌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了选择的余地和销售的机会。传统制品的装饰图案多为卷叶、云纹,主图案多为花鸟(牡丹、荷花、梅花、雀类),色彩以白、红、绿、黄为主。回族宗教信仰不崇拜偶像(所有图案不得有人物、鸟兽等“活物”),所以,大厂地区的花丝制品保留了传统的装饰云纹和花卉,增加了阿拉伯风格的多叶团簇装饰纹路。在色彩方面,回族人忌红黄、喜蓝绿,尤喜银蓝、银绿(现代的部分蓝嵌制品仍称为“波斯蓝”)。大厂地区的银丝蓝嵌、绿嵌饰物晶莹剔透、典雅高贵,深受世界各地,尤其是阿拉伯地区的喜爱。自此,大厂花丝镶嵌制品呈现出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被指定为明清两代的宫廷供奉品,其工艺也因此而声名远扬。
    清朝末年,由于连年战乱,社会动荡,腐朽官僚巧取豪夺,各个作坊的金银玉石底料、成品被抢掠一空,纷纷倒闭,掌握全活的匠人远避他乡,花丝镶嵌工艺从此转入单一的家庭、父子传承方式。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已经去世的蒙錾石镶大师马作文先生。

上一篇:河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共655项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莲花落”

更多关于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厂花丝镶嵌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