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以红茶最知名,大红袍是福建红茶的品牌代表,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早在商周时期,武夷茶就被当做贡品献给了周武王,而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最早也可追溯到汉代。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乌龙茶)的故乡。
武夷岩茶在宋、元时期业已被列为贡品,元代时还专设“焙局”、“御茶园”,经历代武夷岩茶制作匠人的精心钻研,到清代初期出现流传至今的完善的制茶工艺。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关键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制茶工艺少有的。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
除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优秀的品种资源外,精妙的制茶工艺可以说充分发掘了武夷岩茶自身的特点。
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其中,大红袍最为名贵,品质最优。
武夷岩茶(大红袍)所以深受人们赏识,在于它的品质优异和独有的“岩骨花香”。优良品质的产生,不外乎: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二有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来源: 浏览 2508 次
更多关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