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古代的救生圈渡水腰舟

古代的救生圈渡水腰舟

来源:  浏览 8674

腰舟是古代航海、游泳的救生圈,如今在黎族还有人使用这种传统的救生圈腰舟。2007年渡水腰舟申请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腰舟发展演变,为研究部分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气候、起源分布迁徙交流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佐证。虽然在中国南部有许多民族历史上都使用过渡水腰舟,但现在却只有在海南黎族还能找到这种原始的渡水工具。
腰舟
腰舟就是一个大葫芦,也有的是两个大葫芦,腰舟是人类战胜洪水最古老、最简单的浮具,由浮具又发展为筏具,最后演化为船只。渡水腰舟不仅仅是一种过河的浮具,也是一种简单的运载工具。因为葫芦舟上部都开口,口径10至13厘米,外套以皮盖。在过江的时后,游者的衣服、干粮等物品都可以装在葫芦内,然后加盖,以防被打湿。到达对岸后,又从葫芦里取出衣物穿上,背着葫芦继续赶路。
我国是葫芦的起源地,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出土了葫芦皮、葫芦子,属于人工栽培性质,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中华民族的先人已经种植和应用葫芦了,其中应该包括利用葫芦的浮力作为渡水的工具。
《歇冠子·学问篇》:“歇冠子曰‘中河失船,一壶千斤,贵贱无常’”。陆佃注曰:“壶,瓠也。佩之可济涉,南人谓之腰舟。”壶、瓠,均为葫芦,渡水时佩带在腰上,可以增加浮力,帮助人在水中游渡,故南方人称其为‘腰舟’”。

  清《琼州黎民图·涉水图》,诗曰:“黎母山头骤飞淙,瓠瓜作楫逐湍泷,情形性习宜泅渡,王政无庸议岁杠”。注文解释:“黎(地)中溪水最多,每遇大流急势难涉,黎人往来山际,辄用绝大壶芦带于身间,至于溪流涨处,则双手抱之浮水而过,虽善洇者不能如其绝捷,亦有于山中取竹,来作一捆,藉其浮势,夹挈而渡者”。
渡水腰舟的使用方法
渡水腰舟游渡时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用一只手臂挟住葫芦,另一只手和双脚划水,作出类似于侧泳的姿态;
二是把葫芦置于头前面,用双手抓住葫芦上的竹篾或藤网套,双腿上下交替击水。葫芦舟上的竹、藤网套,不仅起到葫芦保护作用,利于放置,还便于在操作时对葫芦的掌控。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犀皮漆技艺步骤

下一篇: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龙砚制作技艺

更多关于 古代的救生圈渡水腰舟 的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