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鬼摔跤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都不知道二鬼摔跤这个传统文化,所以近些年二鬼摔跤濒临失传。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是河南省夏邑县传统文化。
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武术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二鬼摔跤表演时共分四段,第一段,地上摔跤,操作者运用推、踢、抱、压等动作表现二鬼抱着摔,你推我踢,互相压倒对方的摔跤场面。第二段,凳上摔跤,二鬼从地上摔至凳上,操作者运用蹦、跳、蹿、探海等动作,表现二鬼争凳、蹿凳、上凳以及你退我进,我进你退,互不相让,互不示弱的激烈摔跤气氛。第三段,桌上摔跤,二鬼由凳上摔到桌上,层层上桌、下桌,操作者运用翻、滚、旋、扫等动作,表现二鬼桌上摔跤的进退攻守,推、摔到桌沿,压倒翻滚,抱起旋转等惊险场面。第四段,二鬼由桌上摔到桌下。操作者运用快速推、踢、抱、翻、滚、旋等动作,把二鬼摔跤推向高潮。
二鬼摔跤的传承,是以家祖传承和师传这两种形式,传承谱系为:第一代,孙炳文,男,1900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城里村人,已故;第二代,孙炳志,男,1923年出生,家祖传承,已故;第三代,孟献超,男,1933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人;第四代,时福民,男,1964年出生,师徒传承,夏邑县城关镇北关村人;第五代,刘艺,男,1970年出生,师徒传承,1990年学艺,夏邑县城关镇西关村人。
二鬼摔跤发展历程
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传人孟宪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区赴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节目,并荣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逢会一般由“会首”负责筹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时间上,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古庙会。在演出地点上,主要在广场、戏台、街头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夏邑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通过集会、文艺会演等活动,提高了表演技能,规范了表演形式。1984年,夏邑县的二鬼摔跤在我市会演时,对其形式、内容作了改革,并改名为“二喜摔跤”。
二鬼摔跤发展现状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在整个豫东地区,夏邑县仅存一支表演队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独一无二的,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中华民舞中实属罕见。但因各种原因,此汉族民间舞蹈面临失传。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
来源: 浏览 4096 次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毛笔
下一篇:云子围棋手工制作工艺
更多关于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二鬼摔跤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