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是闽南地区寺庙建筑中一种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剪瓷雕在传统工艺中一般经过选瓷,破瓷,画稿,剪瓷,塑形和拼贴六个步骤十几道工序。
1882年,沈丁仙向该县一名建筑师傅学艺归来后,时年14岁的他开始为街坊邻居建房修庙,用剪瓷雕美化屋脊是重要的一个工序。虽然从师傅那里学到一些技巧,但样式太少、技术不精。为此,沈丁仙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制作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花鸟、树木、动物、人物等。勤于实践、又天资聪颖的沈丁仙后来成了当地有名的建筑师傅和剪瓷雕大师,特别是他做的剪瓷雕更是出神入化、无人能比。直到1929年逝世,沈丁仙一生与剪瓷雕为伴。
剪瓷雕的绝活由此代代相传,至沈振泽的儿子沈阿斌已是第五代传承人。目前,沈氏家族已有8支剪瓷雕创作队伍,相关人员100多人,业务量占全县的90%以上,范围也扩展到广东等相邻省份。
就在谈话的这段时间里,最后一块“叶子”已被粘贴完成,仅10多分钟时间,一朵由碎瓷片做成的栩栩如生的“莲花”便呈现在笔者面前。
虽然已是一门百年民间工艺,但因剪瓷雕一直只出现在庙宇、祖祠、寺院的屋脊上,“远离”人们的视线,所以长期以来并不为大众所了解。
“剪瓷雕真正成为工艺品从屋脊走向展览馆,进入大众视野,为大家所接受还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而且是缘于一次邂逅。”沈振泽回忆说。2007年,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的李豫闽带领学生来到诏安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县文体局看完关于剪瓷雕的文字介绍后,大家兴趣正浓想看实物却找不到,只能联系正在一座庙宇的屋脊上做活的沈振泽,让他带着大家爬上屋顶参观。“牡丹凤凰”、“双龙夺珠”、“牛郎织女”等惟妙惟肖的剪瓷雕让参观人员惊叹不已,而翻墙爬壁也着实让人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