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指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即清朝皇帝的夏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建造,至1708年已初具规模,后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费时87年,才算基本完工,并在宫外修建了“外八庙”。清朝前期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避暑山庄就成了北京以外第二个政治中心。而其周围寺庙又是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处理民族关系的地方,对安抚和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构成了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风格迥异,山庄内朴素淡雅,周围寺庙金碧辉煌。正是由于存在众多历史和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风景名胜、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风景名胜保护区。并在1994年登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北京至木兰围场沿途相继修建了石曹、怀柔、密云、古北口、巴克什营、两间房、热河、钓鱼台、中关、汤山、波罗河屯、济尔哈朗图等一系列行宫。但是这些行宫都是临时落脚的场所,喀喇河屯行宫也过于狭窄。由于当时蒙古王公担心天花的威胁,很少前往北京朝觐皇帝,康熙帝认为喀喇河屯行宫起居不便,限制了对蒙怀柔政策的实施,而该行宫所在的滦河地区“土肥水甘、泉清峰秀”,决定在喀喇河屯行宫附近另外择地修造一座更大的避暑行宫。1701年康熙出喜峰口赴木兰围场行围,回京途中在喀喇河屯行宫附近的武烈河河谷发现一处风景“蔚然深秀”且“旧无人居墓庐”的地区,决定在此建立新的行宫。1711年赐名为“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建造,至1708年已初具规模,后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费时87年,才算基本完工,并在宫外修建了“外八庙”。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皇帝的夏宫,清朝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避暑山庄。据说乾隆皇帝出生于避暑山庄外的狮子园(不过乾隆本人否认),嘉庆、咸丰,两位皇帝去世于此;且在咸丰移灵回北京,诱发恭亲王、西太后途中发动辛酉政变,逮捕肃顺。 避暑山庄建成后,由于皇帝几乎每年夏天都要来此一段时间,随行大批官员、官兵、侍卫驻扎在宫外,有的携带家属,宫外逐渐形成集市,酒楼、旅店、妓院、赌场随之开设,逐渐形成一个城市。1729年设热河厅,1733年设承德州,1778年改承德府。 清朝道光时期,由于国势转衰,不得不宣布“秋狝礼废”,不再巡行塞外,并将避暑山庄文物集中于正宫,陆续撤运回北京。此后避暑山庄空锁了近40年,建筑物多有坍塌毁坏。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曾至避暑山庄避难,同治皇帝即位后再次下令停止修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任其塌废。1911年辛亥革命后,避暑山庄成为热河省政府驻地,先后为热河都统熊希龄、王怀庆等人占据,残存建筑破坏严重,梨花伴月、狮子林、东宫等建筑被毁。1933年日本军队占领热河省,将其并入满洲国,将山庄内残存的13万件文物和铜制建筑“珠源寺宗镜阁”运走,下落不明。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必要的修理和保护,不久之后山庄再度成为热河省政府、承德军分区驻地。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开始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十年整顿规划”,对山庄建筑进行修复,并于1986年开始了第二期十年整顿规划。1994年,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