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北京以后,增加了三弦伴奏。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遂正式统一命名为“京韵大鼓”。怯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
京韵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流行于河北省和东北、华东一带。木板大鼓因其演唱者多带保定、沧州口音,故又名怯大鼓。以说唱中、长篇大书为主,兼唱一些短段。木板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伴奏乐器只是鼓和板。刘宝博采众长的同时,对怯大鼓进行了革新。一是以京韵京白演唱短段曲目;二是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丰富了唱腔;三是借鉴京剧的“刀枪架”式和一些唱腔、韵律等,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四是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与刘宝全齐名的还有白云鹏和张筱轩。并形成了以刘、白、张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后又出现了“少白派”和“骆派”。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传统曲目有《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及抒情的写景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韵大鼓
来源: 浏览 4381 次
上一篇: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正骨
更多关于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韵大鼓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