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金砖是古代皇帝御用建造宫殿的,苏州所产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砥象一方黛玉,光滑似镜若一块乌金,敲击时还会发出金属般铿锵之声金砖细腻坚硬,断之无孔”,金砖价格在九纹六钱,接近1两银子。2006年,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御窑金砖要经过二十四道工序,工序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
1.金砖选泥要宣纸苏州当地的黄泥土,这种粘而不散。
2.炼泥,炼泥要炼到没有泥块和气泡,制造金砖的泥,颗粒细腻,质地密实。六转而成泥。在这个过程中,要澄浆沥泥。“复澄以三级之池,滤以三重之罗,筑地以晾之,布瓦以晞之,勒以铁弦,踏以人足”,还要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练就可以用来制坯的泥料。
等晒到泥料练到半湿半干时,还需倒入熬好的糯米汤;然后再进行无数次的翻、捣、摔、揉。这个过程,被称作“醒泥”,目的是要让泥中粘性和砂性达到最融合、最滋润的程度。
炼泥是金砖制作的关键工序之一,也是其与普通砖瓦烧造的主要差别所在,工艺的繁复使得仅是炼泥就得持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取土和练泥的过程中,挖掘地点的选择,取用季候的确定,翻捣摔揉的次数、时间和时机,加入糯米汤料的数量和方式等,都需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工匠来把握;把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出窑后金砖的质量。
3.御窑金砖经过炼泥后制坯,要装入木制的模具,做成平整的砖坯。“揉以手,承以托版,砑以石轮,椎以木掌”,“以板装之,以范以两人共擦之,以石轴碾之,以槌平之端正”。
制坯,需要将泥用手搓揉,然后盛入托版,两人合作,一起用石轮碾轧,用木掌捶击,使坯面平整。
4.阴干
制坯好以后金砖要在阴凉的房子里阴干,需“避风避日,置之阴室”,“日日翻转之,面面梆打之,遮护之,开晾之”,“阅八月而后成坯”。“阴干”不能见阳光,不能见风,需要七个月。
5.装窑
将阴干后的砖坯装窑也大有讲究,砖的堆垛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须有专人指导和有经验的窑工的操作。通常,烧造时,金砖堆叠在窑中间,四周配以其它普通散砖。
6.烧窑
将制成的砖坯入窑烧造,还需五个月左右。期间,需要“防骤火激烈”,所以,“先以穅草薰一月,乃以片柴烧一月,又以棵柴烧一月,又以松枝柴烧四十日,凡百三十日”,“五月而砖始出”。即需要用草糠、片柴、颗柴、枝柴等各烧上一个多月,还需要防止火势过于激烈而使砖开裂,也不能让窑室内的温度过低,或熏烧时间不足而烧出发黄的“嫩火砖”来。
因此,焙烧时,火候的控制和把握,柴草加入的时机和数量,是金砖烧制技艺的关键,而这些关键的技术,全凭工匠的烧造经验和一双慧眼。倘若火候少一分,砖就不会呈青灰色;火候少两三分,出窑后就被称为嫩火砖,呈杂色,一经风吹雨打,很快就会松散成土。倘若火候多一二分,砖面上就会出现裂纹;多二三分,烧出的砖就会缩小变形,且多碎裂,不能使用,有人善于利用这类废砖,就将当碎料做墙脚。而烧窑的时候,有陶长时时从窑炉口观察火候,砖土受火力的作用,会出现如同金银融化时一样的形神摇荡的样子。
7.窨水
经过五至八月的熏烧,然后是窨水冷却。
窨水具体的做法是——在窑顶做出一块田一样的平地,四周略为隆起,以将水灌入其中。通常,三百斤砖瓦需用水四千八百斤。从窑顶慢慢渗入的适量的水渗入窑座之中,遇到高温,化为蒸气,并与其中的火神意相感,相斥相容。蒸气的压力使得窑温在逐渐下降的情况下,窑座内不会出现负压;而此时,窑座外的空气又不能进入窑座,这使得窑室的还原氛围可以一直持续到砖瓦冷却。于是,砖瓦就有了独特的青灰之色,也有了它足以久持千秋的坚硬质地。焙烧和洇水是金砖制作工艺的第二大关键。
8.金砖出窑
通过持续不断的窨水,窑室内的温度逐渐降低。等到完全冷却后,便是金砖烧造的最后一个流程——出窑。
金砖制作从取土炼泥、制坯阴干到装窑焙烧、洇水出窑,最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张问之在嘉靖年间至陆墓督造的五万块金砖,花了三年之久。清代江苏巡抚张渠关于金砖烧造的奏折也可以印证金砖烧制的繁复精细:钦工物料,必须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者,方可起解。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砥象一方黛玉,光滑似镜若一块乌金,敲击时还会发出金属般铿锵之声金砖细腻坚硬,断之无孔。
御窑苏州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制成以后都需要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城,苏州金砖都是苏州造办处监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