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皮漆徽州当地最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南宋时期,犀皮漆的漆器就作为贡品,为皇家所御用。平常人家一件难求,各代工匠更是将犀皮漆复杂的制作工艺,视为不传秘法。
1999年,为了做“最好的漆器”,45岁的甘而可关掉了原本收入颇丰的古董店,转身投入到犀皮漆工艺的研究与制作上,这项事业并不能带来良好的收入,相反需要大量投入的时间、精力与财力。
好的东西从头到尾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完美,这是甘而可的信念,要做就要从最基本的漆器胎骨做起。做一件漆器,完完整整的步骤,需要至少耗费一年的功夫。
漆器做胎用得最多的是木胎、其他陶胎、金属,金属胎和皮胎也有。
为了让胎骨坚固,一般选用老楠木或者老银杏的木,细腻坚固,不易变形。得益于10年木工的经验,甘而可做起木模来得心应手,他能把碗的木胎打磨到像纸片一样薄,而且碗口的大小、高度,几乎没有误差。
胎形做好以后,要裱上夏布,再刷上生漆和古瓦灰制成的漆灰。古瓦灰经过烧制最为稳定,和生漆调和之后黏性更强,因此是上佳的选择。
由于漆的黏合性,夏布会变得很服帖,一天之后趁漆将干未干时,再让夏布进一步压实,批灰则要把夏布的孔全部填平。
这道工序是“层层裱布,层层批灰”,每当批灰一次后,就要把胎体放入温暖湿润的阴房等它阴干后再重复进行这道工序,时间长达几个月。
“漆能不能干,是根据天气、温湿度决定的,裱布一般三五天、一个星期就干了,但有时候一旦错过最佳的干燥期,就会拖得很久。”
尽管时间长,但甘而可要求和他一起做漆器的师傅绝不在这上面偷工减料,因为胎骨的坚固才能保证漆器保存千年不腐。
在胎骨上制作出的凹凸纹理叫做“埝”,打埝是制作犀皮漆的关键步骤。埝的高低、形状、走势都决定了最后所呈现出的花纹,这也是犀皮漆不刻、不画、不描,却能形成美妙纹理的所在。
这一个动作看似轻松,却将很多犀皮漆学匠拒之门外。甘而可说:“打埝时要掌握漆的那种流动性,迅速把漆布到点上去,力求胸有成竹,手法跟心法要一致。”
等埝完全干透,就可以刷上不同颜色的色漆,反复涂刷15次,漆层也只有1毫米厚。
漆需要反复涂40遍,没刷一遍需要阴干,才能继续下一次。漆在没有完全干透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刷第二遍。
接下来就是最考验人的一步——打磨。四层漆加起来,也只勉强够一张纸的厚度,打磨过了,这犀皮漆的纹理就没有了,等于一件废品,之前的数月功夫全部作废,需要重新来过。
在打磨的最后阶段,就是需要在这毫厘之间,反复摩挲。甘而可淡然表情的背后,是14年的心血与磨练。
漆器制作的最后步骤,是要在漆面进行抛光或退光的处理。
甘而可坚持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最后的抛光。
他说:“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方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他追求漆面光亮照人,又不可以有任何划痕,这种光亮感,在之前的漆器中从未有过。
2011年,漆艺大师甘而可制作的犀皮漆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犀皮漆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漆艺大师甘而可
来源: 浏览 8627 次
更多关于 犀皮漆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漆艺大师甘而可 的信息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