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从字面意思就是放毛笔的圆筒,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明清笔筒都是放杂物的,而不是放毛笔的,因为毛笔柔软,如果倒着放毛笔会分叉,不易于书写,所以古代毛笔都是悬挂着的,而不是放入笔筒的。古代笔筒多少书房装饰物品。
明清笔筒以装饰为主,以功用为辅,所以笔筒的材质都非常好,而且雕刻精美。明清两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笔筒,比如紫檀笔筒、黄花梨笔筒、竹雕笔筒、青花瓷笔筒、象牙精雕笔筒、翡翠笔筒、和田玉笔筒等。
故宫明清笔筒旧藏
1.紫檀嵌螺钿羲之爱鹅图笔筒,清,高13.9cm,口径12.2cm。
笔筒圆体,外壁以螺钿为主,配合染牙、玳瑁、蜜蜡、黄杨木等镶嵌文士及老妪,当为综合羲之题扇、爱鹅等生平轶事而成。

乾隆紫檀嵌石花卉笔筒,清,高11.2cm,口径6.7cm。
笔筒紫檀质,圆筒式,体较小,略显修长。筒外壁精选螺钿、彩石、染牙嵌出芍药、樱桃、湖石等图案。
此笔筒外壁纹饰布局疏朗有致,雕琢及开槽镶嵌均精细得当。花果木石图案富于自然生趣,再经紫檀之深沉木色的衬托,愈显清新莹润。

2.霁红釉笔筒,清康熙,高16.7cm,口径18.5cm,足径16.3cm。
笔筒撇口,斜壁,足微外撇,台阶底,浅圈足。通体施霁红釉,口沿处釉薄透出白色胎骨。近足处凸起两道弦纹,微透白色胎骨。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件笔筒胎体坚硬细密,浓重的红釉与口、足部白色的胎骨相互衬托,避免了色彩的单一,别有一番情趣。笔筒形体上下均外撇,不同于一般的直筒形笔筒,反映出康熙时器物造型的多样性。
康熙时期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主要有郎窑红釉、豇豆红釉、霁红釉三种,其中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常见器形有僧帽壶、梅瓶、钵、盘、碗、高足碗等。或署官窑款,或无款。除用作祭器以外,也用作文房用具、日用瓷等。
洒蓝地五彩人物纹笔筒,清康熙,高14.3cm,口径18.3cm,底径18.3cm。
笔筒呈圆筒形,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洒蓝地五彩装饰。主题图案绘魁星右手执神笔,左手于胸前握一银锭,立在梅花树桩之上,作向前奔跑状。外底心施白釉。无款识。
此笔筒所绘图案具有吉祥含义,“笔”与“必”谐音、“锭”与“定”谐音,魁星手执笔与银锭,当寓意“必定夺魁”。这种画面非常适合作为笔筒的装饰。
清代青花笔筒
3.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清,高12cm,筒径6cm。
竹雕笔筒圆体,底部较厚重,三矮足。筒身外壁以去地高浮雕及镂雕技法刻画松岩竹林中老者及小童10人,分作4组,或对弈,或抚琴,或烹茶,或倚树观望,错落有致,神情各异。刀法圆熟有力,在大量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传世竹刻作品中,此笔筒属较为精彩的一件。

4.牙雕开光进宝图转芯式笔筒,清中期,高12.7cm,筒径8.5cm。清宫旧藏。
笔筒圆体,象牙雕,口唇过渡柔和,口沿阴刻回纹带,器表高浮雕山水人物。人物几达数十,分成多组错落置于山水间,有推车者,有托盘者,有抱瓶者,有驱象者,大都兴高采烈,所盛装的皆为珊瑚、宝石、灵芝等殊方异宝。底为后配,底中央突出一圆形台,与筒身以螺口相连。外层又镂雕一字纹地方形开光圆筒,套于口沿与足沿之间,可以旋转,转到不同角度,开光内显现的纹饰亦不同,给静态装饰带来了丰富的变化,是此笔筒最为精彩的一笔。
笔筒壁上之图景实际即清代常见的番人进宝图之变体,其人物均着西洋服饰,表现出当时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清代统治者所秉持的天朝上国的倨傲心态,颇堪玩味。
5.宜兴窑紫砂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大笔筒,清雍正,高16.5cm,口径19cm,底径18.5cm。
紫砂笔筒在明清时期比较少见,这件紫砂笔筒圆形,口底相若,宽圈足。口沿髹黑漆描金缠枝莲边饰一周,器底髹黑漆。附描金漆座,云头形三足。黄砂泥。通体描金堆绘携琴访友图:在烟波浩淼、奇山秀树的环境中,一高士执杖行于蜿蜒的小径,书童抱琴紧随其后。路的尽头是白墙所围的二层屋舍,摆放方桌的二楼轩敞明亮,置身其中,远山近水、白帆点点、摆渡船夫、风吹芦苇尽收眼底。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完美地复制于笔筒上。
髹漆描金是清代宫廷紫砂特有的装饰手法,工艺繁复,富丽堂皇。除器身绘图外,笔筒的口边和器底也髹漆描金,做出讲究的边饰,更增添了宫廷气息。这种底髹黑漆的大笔筒是在宜兴烧好素胎以后由清宫造办处二次加工的御用文房用品。
6.黄杨木雕东山报捷图笔筒,高17.8cm,口径13.5-8.5cm。
笔筒椭圆形,鹅黄色,嵌紫檀木口缘和底座。筒壁采用高浮雕技法,以山崖屏障为界,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山壁右侧为曲径幽林,古松插壁,垂荫如盖,松下三位老者围石桌而坐,谈笑自若,正在对弈。三位侍女立于老人身后,手持莲花,相顾低语。山壁左侧树高林深,峡谷重叠。两骑士高举信旗,争先恐后,策马奔驰在谷道林间。山涧一侧的石壁上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
賭墅已因勝謝元,即臨大事祗夷然。
淮淝捷報傳飛騎,屐齒何妨折不全。
魯珍絕技繼朱枀,逸品流傳頗寡逢。
對奕人間若無事,傳神是謂善形容。
乾隆丙申秌日御題。
下方有楷书“古”“香”二小印及“槎溪吴之璠”、“魯珍”等款识。
这件笔筒取材东晋淝水之战的故事。雕刻层次清晰,虽然纹饰满布全器,但布局妥贴自然。尤其是谢安那胸有成竹的神态,表现了运筹帷幄、落子必胜的信心和毅力,与策马疾奔的信使形成一静一动的鲜明对比,既有各自的独立性,情节上又互相呼应,使两部分构图连成一体。
黄杨木梅竹笔筒,清,高15cm,口径最大6.1cm。
笔筒色微黄,雕作新老竹干丛生状,以老竹一截为主体,环以粗细不同的3枝嫩竹,又镂雕梅干一株,与竹并立。梅、竹干间多处镂空,以梅枝、竹叶穿插其间,精巧玲珑。
作者将镂雕、高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工艺技法相结合,构图疏密得当,虚实应和。嫩竹、梅干微显屈曲旖旎,老干则刚劲挺拔,两相对照,更增韵味。梅、竹旧时喻君子,象征操守高洁,用作案头清玩之题材,耐人寻味。此笔筒容量有限,似非实用物,其纹饰与工艺俱佳,观赏价值颇高,在黄杨木笔筒中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7.掐丝珐琅书卷式笔筒,清晚期,高9.5cm,口径8.5cm,足径6.7cm。
笔筒作大小两书卷式,装饰掐丝珐琅锦袱纹,底作如意云头式足一周,口部饰一红色珐琅长方形框栏,上有掐丝填黑色珐琅“志远堂”款。笔筒以浅蓝色珐琅为地,掐丝填红、黄、蓝、白、绿、黑等颜色的折枝花卉及秀石纹,花纹装饰比较注重色彩的晕染效果。
清代晚期,由于掐丝珐琅器成为一种利润丰厚的出口商品,刺激了宫廷以外私营作坊的生产,“志远堂”即为清代末年私人经营珐琅制品的商号。此件笔筒即出自民间作坊,其造型设计颇具匠心。
8.剔红观鹅图笔筒,清嘉庆,通高14.8cm,口径10.2cm。清宫旧藏。
笔筒窄折边口,平底,附座。筒外壁压雕山水亭榭、人物树木。画面中清水一池,游鹅泛波,一老者坐于池畔榭中观看水中游鹅,小桥之上有二人行走,随行其后的童子怀中抱琴,是为携琴访友之意。景物虽多,但层次清晰,意境恬淡深远。器物上刻几种锦地以示不同的空间。底部髹黑漆,中心镌篆书“嘉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笔筒漆层较厚,雕刻刀法精密,棱线深峻有力,纹饰清晰醒目,色泽艳丽。其刀法及图案风格均保持着乾隆时期雕漆的一些特点。此笔筒为现知唯一具嘉庆款的雕漆作品,故对于研究乾隆以后雕漆工艺的发展变化以及嘉庆时期雕漆的风格特征均极有价值。

笔筒材质
明清笔筒材质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高档笔筒,一般文人多用竹子笔筒和瓷器笔筒,而清代高官和皇家笔筒不仅材质好而且雕刻工艺繁复精美。那么明清笔筒有哪些材质呢?
瓷器笔筒
1.青花瓷笔筒
2.霁红釉瓷器笔筒
3.珐琅彩笔筒
4.五彩笔筒
5.粉彩笔筒
6.龙泉窑青瓷笔筒
红木笔筒
1.紫檀笔筒
2.黄花梨笔筒
3.红酸枝笔筒
4.黄杨木笔筒
其它材质笔筒
1.象牙笔筒
2.剔红笔筒
3.竹雕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