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雕塑完成后都要涂色,所以秦始皇兵马俑都是彩色陶俑的,彩绘陶俑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且俑坑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经过2200年的侵蚀,绝大多数兵马俑陶俑身上的彩绘已大部分脱落,仅存残迹,只有极少数陶俑身上的彩绘还相对保存较好。兵马俑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对彩绘造成的侵蚀也相当严重,致使生漆底层老化严重,失去了对陶质基础的原有粘附力,颜料层也变得很松散;而彩绘层与填土之间的粘接力却较为牢固,在彩绘表面形成淤泥层。因此,陶俑在出土时,身上的彩绘极易出现分层和脱落现象,大部分粘在了与其接触的填土上。
兵马俑彩绘陶俑工艺步骤
第一步,用腻子将陶质基础表面抹光,进行填补缝隙的处理。但不是所有的兵马俑都经过这一步骤的处理。所有兵马俑在制作泥胎时,表面都经过抹光、压光处理,出窑后绝大多数兵马俑表面细腻光滑,彩绘就可直接在陶的表面进行,只有对表面凹凸不平的陶俑,才会采用这一处理步骤。
第二步,在陶体或腻子表面通体涂刷生漆层。
第三步,用颜料调配成与要求色调相符的颜色,平涂于部分生漆层之上。
第四步,对局部细节进行描画或晕染,如眉毛、胡须等。
彩绘陶俑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彩绘颜料有磷灰石、铅白、铅丹、朱砂、土红、石青、中国紫(或称汉紫),秦兵马俑的彩绘是采用涂刷法施色的,一些涂刷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由于可采集到的样品量极少,黄色层的物质成分目前还难以确定。“中国紫”是国内首次发现的颜料,它是一种当时只在中国制备的颜料,是人工制造的硅酸铜钡(BaCuSi2O6)。
生漆底层有一层的,厚约0.01~0.04毫米,也有经两次涂刷而形成的双层底;颜料层大多数为一层,粉红色层最厚,约0.09~0.20毫米,红色层最薄,约0.01~0.04毫米。少数双颜料层是用不同颜色涂成的,如表示俑的肤色、指甲及局部服饰的一些颜色。大多数彩绘是由生漆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但也有少数彩绘仅由单一的生漆层构成,如一些施于陶俑身上的铠甲片以及发髻、足履上的颜色。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历史上杰出的工艺品,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彩色雕塑陶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