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仙人崖石窟是麦积山石窟的一部分,分为南崖,西崖,东崖,天水仙人崖保存有精美的石窟佛像雕塑和壁画。
仙人崖的古建筑群,是自北魏后历代建造和修缮而成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多为依崖筑屋式; 14座宗教古建筑群依崖就势,就镶嵌在石檐之下。这些建筑从东至西主要有毗卢殿、灵应寺、文殊殿、观音殿、三清殿、财神殿、地藏殿、三教殿等,他们也合称灵应寺。这里的造像壁画,造型优美,保存较好,体现了儒释道三种宗教艺术的交融。尤其是石窟中精美的明清泥塑,丰富了麦积山石窟的数量和内容,从而构成了石窟艺术的完整历史系列,对于研究泥塑的演变,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在宗教、历史、人文、建筑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财神殿也是清代硬山顶式结购,殿内塑像三尊,正中塑关公(武财神),左侧塑一尊长者(比干丞相,文财神),右侧塑一尊青年(孙思邈,药财神)。在关公身后的墙壁上,还画有郭巨(东汉“埋儿孝亲”的主角)、刘海。
三清殿为清代硬山顶式结购,殿内塑像25尊,正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右为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左面塑像白脸的知府子,右面塑像红脸的广成子,左右壁各浮塑十尊群仙像。
东崖崖壁悬峭,崖顶最高海拔1612米,崖底顺软层岩发育有长形崖槽,槽长约70米,深8米,高5米左右,倾向北西。
崖下现存有明代古建筑群罗汉堂,为歇山顶殿堂式结构。内有塑像25尊,正中为释迦摩尼佛像,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莲台前有供养菩萨两尊,两侧分别为十八罗汉像。堂前面北者为韦陀菩萨塑像,面南者为文昌塑像。
东西崖之间,是一座孤峰——献珠峰,献珠峰南,是玉皇峰。玉皇峰于献珠峰和宝盖峰之间拔地而起,望之如塔。四面陡坡,呈悬绝的孤峰,海拔1572米。但山顶面不发育,呈锥状,为丹霞尖山地貌。
南崖上的造像雕塑开凿于北魏,重建于宋、元、明,造像为贤劫千佛,与麦积山第133窟里小千佛形式完全一样。这是在高约7.5米、宽约23.1米的天然崖面上雕凿的小佛龛群。现存15排整齐划一的小龛,约有一千多个。原来每个佛龛内部都有一个神态各异的小佛像,历经沧桑大多数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幅佛陀与儿子的造像还依稀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