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艺术新闻 > 苏作工艺艺术品雕刻特点

苏作工艺艺术品雕刻特点

来源:  浏览 2209

苏作工艺就是指苏州地区雕刻手艺,如今的苏作工艺主要指的是苏州手艺人雕刻的玉器、核雕以及木雕等艺术品。如今苏作工艺代表着中国最高的雕塑造诣,天工奖多出于苏州手艺人。那么在苏作工艺发展史上除了传承外,明清时期的苏作工艺有什么特点呢?
特制进贡
苏州当地工匠在承接宫廷活计的同时也逐渐掌握了宫廷的喜好。他们在实践中揣摩上意,在玉雕、砚雕、漆雕等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并得到宫廷的认可。

另外,作为引领雕刻技艺前沿的苏州,也是新技术的策源地,工匠平七创制的旋玉技术就是其中之一。旋玉技术可以极大提高琢玉效率,且能使所作器物的造型更加规整。此项技术被乾隆皇帝下令引入宫廷后,丰富了宫廷的琢玉技术。
苏作工艺承旨而作
乾隆时期,苏州不但为宫廷造办处输送了许多优秀工匠,而且还承担了大量的宫廷活计。据宫廷档案记载,苏州承接了多数的玉器雕刻、大多数的雕漆制作和大多数的澄泥砚制作任务,也有少量的竹木牙角活计。

由于苏州承接活计量大,造办处档案特设立“苏州”专项。这些活计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办处画样或做样呈览准许后,再发往苏州,由苏州织造内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样制作,然后呈进宫廷。这种活计必须严格按皇帝的旨意制作,要求符合宫廷的“内廷恭造式样”。
苏作工艺内廷炫艺
据文献记载,苏州雕刻工匠至迟在康熙时期已进入宫廷应差。雍正时期,宫廷造办处汇集了苏州竹木牙角匠、玉匠、砚匠等多种雕刻匠人,他们在其自身所擅长的领域担当起主要的设计和制作任务,据主要甚至是垄断地位。乾隆时期,随着宫廷活计的大量增加,进入宫廷造办处的苏州雕刻工匠数量达到空前。其门类也发生了变化,较为明显的是,竹木牙角匠因不合乾隆帝的喜好而逐渐被广东工匠所取代,而玉匠则大量增加,人数渐臻顶峰。
苏作工艺技冠天下
明代中后期,苏州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工艺门类齐全,制作水平高超,雕刻工艺尤为突出,遂有“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

此时的雕刻工匠基本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创作积极,而且吴地文风炽盛,文人的参与推动了雕刻工艺的发展。竹刻艺术在嘉定兴起,名家辈出,名扬海内 ;玉器雕刻和牙角雕刻亦发展迅速,玉雕名匠陆子刚和治犀名家鲍天成曾被誉为上下百年无敌手。而继承顾家祖传技艺的顾二娘砚雕工艺,亦堪称吴中绝技。
江南乃鱼米之乡,“蘇”,从草、从鱼、从米,意为万物复苏。明清时期的苏州,物产益多,市肆益繁,商贾益盛,人文益兴,工艺益巧。当是时,苏州手工业门类众多,工细艺雅,琢磨奚劳,精益求精,妙手辈出,佳作不断,以至“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诸如玉雕“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漆器“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比旧还过”,织绣“工巧殊过,犹胜于古”,家具“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又如,苏扇“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苏裱“吴装最善,他处无及”,苏灯“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
江南曾是明清帝王流连忘返之地,苏作工艺虽出人手,然宛自天开,故渐登宫殿之堂。苏州与宫廷之间千丝万缕,互动频繁。香山帮匠人修建紫禁城后,精工倍他,巧工百出的苏作工艺品,由于皇室的需求,不断输入宫廷,不仅成为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也实际引领了紫禁城内的时尚之风。同时,隶属于内务府的苏州织造,在负责上用、官用丝绸之外还承担了宫廷所需工艺物品的制作和采办。
苏作工艺受到明清宫廷的肯定和赞赏,一方面令其荣耀至上,名声大振,更加助推了苏州手工业的兴盛;另一方面,由于宫廷需用之物制作要求精,技术要求严,工艺要求高,也给苏州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促使苏作匠人技艺水平不断提升。除苏州当地进贡之外,朝廷还陆续征招苏州名手进入宫廷造办处,专事皇室各类生活、礼仪、赏赐用品。由是,明清两朝,苏州工匠或在原籍承旨奉命,或直接在京城就近制作,为皇家留下了诸多传世艺术珍品。

 

TAG: 雕塑

上一篇:东汉彩绘观伎画像砖雕塑

下一篇:唐代马的雕塑:啸马

更多关于 苏作工艺艺术品雕刻特点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