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雕塑 > 艺术新闻 > 大佛寺过去七佛彩绘雕塑

大佛寺过去七佛彩绘雕塑

来源:  浏览 3347

奉国寺也叫大佛寺,大佛寺大雄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长48.2米深25.1米高19.9米,仅次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但时间要早于华严寺120年。“过去七佛”(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奉国寺木雕彩绘佛像,千年来仍然保存完好。释迦牟尼佛在最西侧,过去七佛是指在释迦牟尼之前还有六位佛,释迦牟尼是离现今的佛。大佛寺大殿供奉着过去七佛,正中是毗婆尸佛,连底座高达8米6。每尊佛身前两侧左右一对胁侍菩萨,身高2米5,和最边上有两尊天王像整体形成的雕塑群精美壮观。


七佛顺序

目前留下的最早的关于七佛造像的佛教遗物,在印度的桑奇大塔,桑奇大塔第一塔的北门雕刻着七座塔和七棵树来表示过去七佛。因为佛教早期是不允许崇拜佛像的,就用塔和树来代表佛。到了犍陀罗艺术时期,有了七佛形象的雕刻,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有一件七佛造像浮雕板,在板上,七佛并排站立,后边还雕刻着一位菩萨,就是未来佛——弥勒菩萨。在我国的新疆和河西地区,出土有不少刻着七佛的石塔。这些塔都是八面塔,都是七佛一菩萨。同时也有不少七佛壁画,七佛也经常是与弥勒菩萨在一起的。这种造像中七佛一般都是一模一样的七尊,大多没有标出七佛名号,个别有标出的则是按照顺序顺时针排列,这和佛教右绕佛塔的崇拜仪式有关。雕刻于北魏的云冈第十窟的七佛,中间一佛的手印为说法印,其余均为禅定印,因此推测,中间的为释迦牟尼佛。
稍晚的甘肃天水麦积山有七佛窟,是只有七佛没有弥勒菩萨的。在北周时期开凿的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也有独立的七佛造像,这体现了七佛信仰的一种变化,变得更加独立。还有装饰效果更明显的位于门楣、须弥座等处的七佛。还有主尊为释迦牟尼佛时,作为背景的六尊小佛,这时候的七佛经常是同样姿势,可以说,无法辨别具体的排名先后。
敦煌绢画北宋淳化二年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图上部绘有七佛,每个佛像旁边都有榜题,排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一副元代的七佛说法图壁画,这幅壁画原来在山西的兴化寺。有学者认为中间的一位佛是毗婆尸佛,同时认为此佛两侧的弟子是阿难和迦叶,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毗婆尸佛有自己的上首弟子,分别叫做骞茶和提舍。考虑到两侧的六佛只有供养菩萨围绕,而没有画出弟子,其实可以考虑中间一位是正在说法的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弟子阿难和迦叶显然更为大家所了解,并且释迦牟尼佛作为正在教化众生现在佛,身边有弟子陪伴是很适宜的。
具体到奉国寺七佛,现在没有什么原始的证据证明七佛的排列顺序。我们只能根据外表来判断,其中最西面一座佛偏袒右肩,不像其他六位那样穿通肩袈裟,并且脸稍微向西偏,我们认为他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他是过去七佛中最有特别意义的一位。我们知道有一种七佛的排列方式是释迦牟尼佛作为现在佛在中间,其他六佛在两边,现在我们既然认为最西边的是释迦牟尼佛,那么就不可能是这种排列。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毗婆尸佛在中间然后其他六佛依次左右排列呢,这种排列方式可以说并不多见,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有一个传说,说这七佛是辽代七位帝王的象征,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倒是很可能如此排列。因为,这种排列方式体现的是我国传统宗庙里面的昭穆制度,即始祖在中间,其他祖先左昭右穆来排列,按照这个顺序,释迦牟尼佛也是在最西边的位置。不过,七佛就是辽代七帝的事情没有明确历史记载,只是一个传说,目前也没有发现可靠的出处,感觉这个传说是从武则天的事迹脱胎下来的。武则天因为想以女主称帝,有僧人为了迎合她就编造了一部《大云经》,说弥勒菩萨在成佛前曾经以女性的身份做转轮圣王,暗示武则天就是弥勒转世。人们就传说武则天时期开凿的弥勒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刻的,其实这个传说一样没有信史的证据。
我们知道七佛最经典的排列方式是从右到左按照顺序排列,这不仅符合我国传统的书写方向,也符合佛家右绕礼拜的礼节。这样最西面是释迦牟尼佛也是很恰当的。不过,七佛作为一个群体,其群体意义大于个体意义,我们一定要辨别哪位是哪位并不很重要。在以前的七佛造像,七佛经常是一样的造型,就是这个意思。奉国寺的七佛最主要的区别是七佛的手印不同。经过反复研究,其实这七佛中只有三尊佛的手印比较明确,就是东面第一尊是禅定印,中间一尊是说法印,最西面一尊是右手施与愿印。结合他们之间的四位佛,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七佛左手一直在腹部前方,动作不大,右手经历了从低抬高又放低的过程,其中中间最高,西侧释迦牟尼佛的右手最低。这七佛好像是连续的动画的七帧图片,做了一个完整的动作。无论是从构图来说,还是引发想象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第一位佛是禅定印,表示已进入深深的禅定之中,象征过去佛都已涅槃。中间一位佛右手做说法印,仿佛在向我们讲说佛法。最后一位释迦牟尼,右手做与愿印,似乎告诉我们,只要如法修行,就能圆满所有的愿望。
七佛信仰

按照历史记载,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东汉的汉明帝夜梦金人,然后派人到西方去求法,请来了天竺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永平十一年(68年)在洛阳城外建立白马寺,以此事件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佛教信仰其实在民间已经流传入中国,所以汉明帝梦到金人,询问臣下,大臣就能回答说,陛下梦到的应该是西方叫做“佛”的圣人。这说明佛教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只是皇帝知道的比较晚。但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还是要以僧人来华特别是佛教经典的传入作为标志。
早期翻译的经典中,关于七佛信仰的内容比较多。今天我们如果读大藏经,第一本第一篇长阿含经,开讲就是先讲七佛,紧接着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毗婆尸佛经等等,都是关于七佛的。我们知道所谓大藏经,就是佛教经典的总称,不同的时代都编纂过藏经,但是始终都把这些放在开头,为什么呢,一方面,这几篇经翻译的早,更重要的是,这些经是介绍佛教的来由的。一切其他的经典都是以此发端的。我们知道所有的佛教经典除了《六祖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讲,后来由弟子们集结的。佛讲说的经典很多,但是整理藏经的人要把关于七佛的部分放在前面,因为我们是注重历史的民族,我们讲述释迦牟尼的教化的时候,我们会往释迦牟尼佛之前追述一下。想到过去也有很多佛也是如此这般的觉悟和救度群生,我们会升起一种信心。
在我国最早的七佛造像都是和弥勒菩萨在一起的,这也说明和七佛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弥勒信仰。弥勒佛是未来佛,未来总是给人希望。在我国早期的佛教徒大多是求生弥勒的兜率净土,而不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我们所熟知的唐僧——玄奘法师就是坚定的弥勒信奉者。六佛是过去佛,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是未来佛,过去未来现在都有佛法可以皈依,给人以心灵的安慰。在南北朝时有一位著名的佛教人物“傅大士”,号称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当时非常有影响,梁武帝曾经请他说法。他就说过,自己在修行过程中经常见到七佛,但是只有释迦牟尼佛同自己说话。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当时七佛信仰非常普遍,而且是和弥勒信仰联系在一起的。
七佛信仰还和禅观修行有关,根据佛教经典,七佛所说陀罗尼神咒能使僧人在禅观时降妖镇魔安定心神,使其专心修行。所以观想七佛,念诵七佛咒语在佛教的禅修、拜忏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东晋时候佛陀跋陀罗翻译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中说,礼拜七佛有种种好处,比如,礼拜毗婆尸佛可以除却五百亿劫生死之罪,礼拜尸弃佛,可以在未来生生世世见佛等等,因此七佛信仰对于普通信众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根据鸠摩罗什翻译的《禅秘要法经》,如果修行达到一定程度,七佛会来为修行人证明知见。如果进一步忏悔禅修,七佛还会亲自为修行者解说妙法。修行这种禅法,命终时可以往生兜率净土,得见弥勒菩萨。刘宋时沮渠京声翻译的《治禅病秘要法》中写道,修行禅法的人如果违反戒律或者坐禅的时候被妖魔侵扰心神不宁,可以称念七佛名号达到消除干扰的目的。当时坐禅风气兴盛,这个治疗禅病的方法很流行。另外晋代翻译的《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中说七佛所说咒语能治疗种种疾病,为千佛护佑,临终得见弥勒等种种好处。
七佛还和佛教戒律有关,后秦时期佛陀耶舍翻译的《四分律比丘戒本》《四分律比丘尼戒本》等,就多次提及,受戒僧人每半月诵戒时,应礼拜过去七佛造像,忏悔业障。
莫高窟的隋代、唐代石窟经常有把七佛刻在门楣上,相当于守门神,因此七佛又具有护持佛法的含义。我们最喜闻乐见的《西游记》,里面讲到唐僧的锦襕袈裟的时候,说穿着这件袈裟相当于有“七佛随身”,所以有天兵天将随身保护,这也侧面说明,七佛就是一切佛的代表,七佛信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渗透很深。
可是,到了后来,由于三武一宗的灭佛活动,弥勒信仰也由于被白莲教等民间宗教利用来作为农民起义的工具而被压制,加上禅宗、净土信仰的流行,佛教信仰的重点有了转变,大家渐渐不怎么关注七佛信仰了。到了清代的时候,乾隆四十二年(1777)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进贡给乾隆皇帝一副画着七佛的唐卡,乾隆皇帝非常欣赏,但是不明白其中的含义,他先后询问多位僧人,都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后来还是问到了当时住在北京的藏传佛教活佛章嘉呼图克图,才知道了七佛名号和含义。乾隆皇帝认为七佛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了纪念这件事,他特意做了一座八面塔,刻上七佛的图像和生平简介,并且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和说明这件事。这座塔就在今天北京北海公园西天梵境,也叫做“大西天”景区的后部。

 

上一篇:北魏太和彩色造像雕塑

下一篇:山西高阳云林禅寺雕塑

更多关于 大佛寺过去七佛彩绘雕塑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