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有三大九龙壁雕塑,即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和山西大同九龙壁。这三处驰名中外的九龙壁,均用彩色琉璃烧制而成。然而,在紫禁城里的九龙壁上,却有一条龙的腹部是用木头制作的。而且,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九龙壁烧造完成到现在,这条被“移花接木”的“木腹龙”已经存活了整整240年--堂堂的紫禁城里原本为彩色琉璃的九龙壁上,为何竟有条“木腹龙”?
故宫九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皇极门外,是乾隆皇帝改建宁寿宫时专门烧制的影壁。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大门的影壁自然格外讲究。影壁,也称照壁,由“隐避”演变而成。影壁,“隐避”--门内为“隐”,门外为“避”,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遂被称为影壁。一座影壁,不仅可以增加大门的气势,而且在大门敞开时,外人仍然无法直接看到院子的里面,可以在院内营造一种安全私密幽静的环境和氛围。
影壁最早出现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考古发现,影壁在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在陕西省发掘的一处西周建筑遗迹中有一座影壁的残迹,残迹长240厘米、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影壁。
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影壁同样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之一,其设置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西周的礼制,只有皇家宫殿、诸侯宅第、寺庙建筑才能建影壁。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影壁的使用渐渐地多了起来。如今在老北京的胡同中,仍能寻觅到不少残存的影壁。
影壁从材质上分,有琉璃、砖雕、石制、木制等;从类型上看,影壁又有院内和院外之分。大门内的影壁多为一字影壁,即影壁的形状呈一字形。这种影壁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被称为独立影壁;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称为座山影壁。大门外面的影壁也有两类,一类是正对院门的影壁,多被称为照壁,其形状有平面呈“一”字形的一字影壁,也有状如“雁翅”的雁翅影壁。这两种形状的影壁或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之外,或倚砌于对面宅院墙壁。另一类是位于大门东西两侧的影壁,与大门槽口成120度或135度夹角,正面呈八字形,因而被称为“反八字影壁”或“撇山影壁”。
故宫九龙壁实际上是皇极门外的大照壁,但其规制之高、烧造之华丽、设计之考究堪称影壁之最。这座大照壁长29.40米,高3.50米,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端庄凝重。壁上面的九龙分为正龙、升龙、降龙三种,九龙翻腾自如,神态各异。九条龙均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感。纵贯壁心的山崖奇石将九条蟠龙分隔于五个空间,正黄色的正龙居于壁中,前爪做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将火焰宝珠托于头下,瞠目张颔,威风凛凛。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左侧两龙龙首相向,右侧两龙背道而驰,四龙各逐火焰宝珠,似欲破壁而出。壁的最外侧,各是一黄一紫双龙,左端橙黄色的龙挺胸缩颈,上爪分张左右,下肢前突后伸;紫色的龙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龙尾前甩。右端黄龙弓身努背,腾挪跳跃;紫龙昂首收腹,前爪击浪……
阳数之中,九是极数,五则居中。“九五”的数字体现了中国古代“九五之尊”的规制。故宫九龙壁整座影壁的设计,不仅将“九龙”分置于5个空间,壁顶正脊亦饰九龙,中央坐龙,两侧各四条行龙。两端戗脊也有别于其他庑殿顶,不饰走兽,以行龙直达檐角。檐下斗栱之间用九五之积数共45块龙纹垫栱板,使整座建筑以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此外,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
然而,在如此富丽堂皇并精心烧造了九条龙的大影壁上,为何会“藏”有一条木腹龙呢?
驻足九龙壁前,这条白色的“木腹龙”很容易被发现--它“藏”在从东边数的第三条龙腹上,其腹部颜色与这条白色琉璃龙身上其他部位明显不同,呈木头的棕褐色。据说当年建造九龙壁时,由于工期紧,难度大,在烧制琉璃件时,不慎烧坏了这块龙腹构件。皇家制造一般都是按件烧制,哪块被弄坏了,都不可能有多余的替代。眼瞅着九龙壁的完工日期就要到了,交不了工的话是要杀头的!可是,缺一块白色的龙腹如何是好?这时,一位叫马德春的工匠急中生智,连夜用一块楠木雕刻成龙腹的形状,代替琉璃构件安装到白龙腹部,然后再刷上白色的油漆。结果,肉眼看上去居然与白色的琉璃一模一样,工匠们也因此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九龙壁虽然是为乾隆皇帝建造的,但由于乾隆皇帝长期居住在养心殿,所以九龙壁的秘密一直未被发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将军轰出紫禁城后,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欺君大案”,据传他当时竟然还叫嚣着要严惩这些“刁民”呢!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九龙壁上这条白色琉璃龙腹部上的白漆早已剥落,暴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但这块朴素的木质龙腹却愈发显得深沉而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