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彩绘持琵琶女俑,唐,高34厘米,宽7.8厘米。
女俑梳双螺髻,内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着及地长裙。站立,手持曲项琵琶演奏。
琵琶从西域传来,其演奏技巧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断普及、发展与提高,到了唐代达到顶峰。从广义上说,唐代琵琶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秦汉子,或称阮咸。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的阮咸,为紫檀木质,外施螺钿,纹饰精美,圆体修颈,四弦四轸,多柱,可视为典型代表。第二类为曲颈琵琶。颈短曲,转折成直角或钝角,近似瓢形,多为四弦四轸。第三类为五弦琵琶,也即古籍中所称的五弦。其音箱形状基本与曲颈琵琶相同,只是稍小于曲颈琵琶,五弦五轸。第四类介于秦汉子与曲颈琵琶之间,形体在圆与椭圆之间,音箱较大,头部微向内卷收,四弦四轸。琵琶演奏多用拨,初唐时乐工裴神符开始以手弹,深得唐太宗喜欢,这种演奏方法被称为琵琶。从现有的文献、文物资料分析,手弹琵琶始自唐初,它是对传统演奏方式的一种改进。这种演奏方式在当时并不普遍,只有技艺高的人才能掌握这种技巧,一般乐工仍沿袭传统,这就是多见拨而少见手弹的缘故。唐代产生了一大批名扬天下的琵琶演奏家,如曹妙达、曹善才、曹纲、康昆仑、段善本等,他们多来自粟特地区的曹国、康国等地(今中亚地区),唐代诗人岑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之句生动地描写出“胡人”对琵琶的喜爱,由此也可见外族文化对唐朝文化影响之深刻。
此俑手中未见拿拨的痕迹,当采用手弹之法,可见其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