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机构 > 机构动态 > 苏州博物馆民俗展览

苏州博物馆民俗展览

来源:  浏览 1987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苏州博物馆民俗展览分为三部分,吉祥民俗展览、节令习俗展览以及育子习俗展览。
苏州建城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具有吴地特色的民俗,1986年11月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就是一个展示苏州民俗的窗口,是我国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目前,全馆环绕节令民俗、吉祥民俗与育子民俗展出一些民俗文物,介绍一些民俗知识,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各地朋友与国家友人对苏州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

    吉祥民俗是人类避害趋吉、祈求安康长生、富贵幸福的表现。苏州的吉祥民俗异常丰富多彩,在民间信仰、人生礼仪、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反映了苏州人民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猛将: 猛将是民间供奉的驱蝗神。农历正月十三日相传为猛将生日,苏州城里的宋仙洲巷吉祥庵过去有祭祀猛将的仪式,庵内点燃巨烛,市民争往观看,俗称看大蜡烛,城郊乡民则酬神虔诚,此日前后有的地方还有抬神嬉游的习俗,他们抬着猛将神在田里奔走如飞,倾跌为乐,戏称“嬉猛将”,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猛将还有一个悲凉的传说故事:相传猛将被后娘虐待,以致赶出家门,一路驱赶蝗虫到海边溺水而死,百姓可怜猛将而祭祀他,使他逐渐变成了驱蝗保护庄稼的神灵,是一个头上扎布条的少年形象,俗称“扎头猛将”。猛将还有一个形象是一个武将的形象,说他是为了抗击外来的入侵者而英勇牺牲的,百姓把他奉为了驱蝗神。这里的动漫演示讲的是民间传说的猛将的故事。
和合: 苏州人称和合二仙,是民间掌管婚姻的神仙。苏州民间认为,和合二仙就是寒山寺的寒山、拾得二僧,画面中的二仙,蓬头笑面,一人手拿荷花,一人捧圆盒,谐音“和合”。苏州人结婚喜堂中有挂和合之像的习俗。
福、禄、寿: 福星,原指天上木星,又称岁星;寿星,原指南极老人星。民间俗信以为福、禄、寿三星分掌人世福份、禄位与寿命,苏州民间多有供奉,作为合家多福、长寿不老、禄位高升的象征。三星信仰是天体崇拜与人们祈愿的产物。
文昌神: 中国民间把文昌作为主宰人世功名利禄的神灵,所以过去的读书人都信奉他。
苏州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过去每到农历二月三日文昌生日,苏州府的地方官都要到文昌庙致祭,秀才、举子也都要到庙里烧香祈愿,称为文昌会。反映出苏州文风昌盛的风貌。
 
观音山香市: 相传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生日,苏州民众皆往城西支硎山的观音寺烧香祈福,寺庙前形成热闹的庙会,俗称观音山香市。
 
花神庙: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我们吴地习俗,这一天闺阁中的女子都要剪五色彩带系在花枝上,称为赏红,虎丘的花农这一天也要到花神庙击乐歌舞,祈求花神保佑,夜间还有提灯巡游的习俗,称为花神灯会。
 
东岳庙: 相传三月二十日为东岳大帝生日,苏州城内玄妙观原有东岳殿,善男信女烧香祈福,因为进香者以务农者居多,俗称草鞋香。东岳帝是道教神,由最初的泰山神演化而来,是掌管天下人死生的神灵,因此民间对它信奉尤诚。
 
财神: 苏州人视路头为财神,有五路之称,谓东西南北中五路出门皆得财。苏州人俗以年初五为路头生日,必定要早早起来迎接他,称“接路头”。苏州的老百姓常常在初四夜半就开始摆设供品,以争先为利市,俗称抢路头,反映了苏州民众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苏州节令习俗的陈列,节日习俗包括古老的历史、复杂的信仰、特定的节日装饰、饮食崇尚及文化娱乐活动,是传统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苏州山温水软、四季分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有相当发达的稻作农业和丰富的水产资源,由此孕育了以水为特征的风情独具的节庆文化习俗,本展厅重点展示的有:山塘看会、轧神仙、厨房模型、观莲节、过年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

 
 
山塘看会: 过去苏州清明日有出会风俗,每年此日,抬出本城城隍,各乡土地到虎丘厉坛致祭,箫鼓悠扬,旌旗灿烂,因是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出会,俗称三节会,又因出会仪仗经过苏州过去最繁华的山塘街,又称之山塘看会,此日游人争集山塘,河中画舫云集,热闹非凡。我们这里展出的山塘看会仪仗是用红木雕刻而成的,如果想了解详细的内容可从触摸屏上得知。
 
 
轧神仙: 农历四月十四日,民间相传是吕洞宾的生日,苏州有轧神仙的习俗,神仙庙又叫福济观,原来在阊门下塘,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此日化为凡人,混迹观中救度众生,城乡民众聚集观中以祈求遇到神仙得到救度,称轧神仙。有病的人都会到神仙庙中的“天医院”求神方治病,庙前形成集市,市场上卖的米粉五色糕叫神仙糕,帽铺的帽子叫神仙帽,虎丘花农担卖花草,名神仙花,还有神仙茶、神仙龟、神仙衣等,所卖之物都以神名,以求吉祥安康。
 
 
观莲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荷花生日,又叫观莲节,苏州过去的习俗都要到葑门外荷花塘观荷纳凉,每晚多有雷阵雨,游人往往赤脚而归,俗谚有赤脚荷花荡之谣。还有到太湖西山消夏湾观莲纳凉,据《苏州府志》记载,相传消夏湾是吴王避暑处,夏末荷花盛开,灿若锦绣,清朝的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消夏五湖湾,荷静水光临晓镜,雨余山翠湿烟鬟,七十二峰间。”现在苏州名园拙政园一年一度也有荷花节,那里成了观荷的好去处。
 
 
过年习俗: 民间以年终用酒肉和香火来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好运的习俗,苏州人的这种大典,俗称“过年”和“过节”。过年的还有许多习俗,如送灶、封井、贴门神、合家欢、燃烛守岁等习俗。除夕民俗活动体现了吴人重人伦,祈丰收的心理。欢度新年也是辛苦劳作后对自己和亲人进行的犒劳,这些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寄托了人类为自己的生存发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心愿。
 
掸檐尘: 旧俗,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家家看黄历择日打扫卫生,准备过年,俗呼为掸檐尘。
 
送灶:  俗传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夜,灶神将上天述职,向玉帝汇报每家善恶,其时家家设斋供奉,称“送灶”, 意在祈求合家平安,丰衣足食。
 
团圆饭: 旧俗,腊月三十日夜,长幼咸集吃团圆饭,又称合家欢。
 
开门爆仗: 苏州旧俗,正月初一放开门爆仗,象征新年高升,诸事顺利。
 
接路头: 苏州城乡年初五有接路头习俗,苏州人视“ 路头 ”为财神,以争先为利市,流传至今。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它的起源非常古老,元宵节大体是由宗教性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的庆团圆、求丰收的习俗,其宗教的内容已淡出了人们的节日习惯。关于元宵节传说很多,相传汉武帝时,东方朔为救宫女元宵与家人团聚,放言说正月十五时火神君派赤衣神女下凡烧长安城,汉武帝忙让东方朔想办法解救,东方朔于是就对武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宫女元宵常做汤圆给皇上吃,皇上可让她十五日做汤圆上供,再让满城百姓燃烟火、挂灯、放鞭炮,迷惑火君,皇帝依言下旨执行,元宵借观灯之名出宫,由于元宵的花灯写有自己的名字,家人终于见到元霄而团聚。到了唐代,灯节观灯已极为盛行。唐诗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名句描绘当时的观灯盛况。宋以后观灯以外还有打灯谜的活动。苏州灯彩自唐宋以来闻名天下,古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过去苏州城里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阊门内外灯彩遍张,人流如潮,民间有“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俗谚。苏州城里的妇女还有走三桥的习俗,说是为了除百病。我们这里展出的苏灯有龙灯、风灯,是出生于灯彩世家的吕泉福老艺人扎制的,反映了苏灯造型优美,制作精良的特色。
 
 
端午节 :又叫端阳、端午、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关于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而苏州一带百姓,端午龙舟戏水则说是为了纪念有功于苏州的伍子胥。端午节主要有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避五毒、挂钟馗等驱鬼避疫等民俗活动。划龙舟,所谓龙舟,就是龙与船的结合,主要目的是祈求丰收、驱除瘟疫。这里展出的有雄黄荷包……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又有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唐时盛传“唐王游月宫”的故事。民间视月为神称之月神,月宫娘娘,太阴月光神,有一系列祭月活动,苏州民俗有斋月宫、吃月饼、走月亮、看小摆设、虎丘听曲等习俗。八月十五日供各式水果、月饼,苏州人还供新上市的菱角、生藕谓之子孙藕,炉香灯烛,侯月亮升起,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男子一般不参加,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毕,月下焚烧月光纸,所谓月光纸,绘月宫情景,桂树婆娑,兔杵而立,中秋街市有售。供品则由家人飨食,然后月下嬉戏,称斋月宮。市面上有线香编作斗形,纳香于中的香斗,家家买之焚于庭中月下,谓之烧斗香。明清时苏州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听歌的习俗,妇女斋月宮后则盛妆出游,联袂踏歌,直到鸡鸣唱晓,犹游意未尽,俗称走月亮,俗信祛病延年。苏州中秋还有看石湖串月的习俗,石湖在苏州城西南,楞枷山下,水通太湖,山水之景绝胜,八月十八夜到石湖行春桥十八桥洞,月成串影。这里展出的有香斗,整个香斗用线香制成月宫的模样,是典型的苏州中秋节物。
 
 
冬至节: 中国古代以二十四节气计时,冬至是其中节令之一。一般在大雪后十五天。这时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又标志冬去春来,是冬春转变之时。苏州城内最重冬至节,有肥冬瘦年的民俗。有送冬至盘、拜冬、祭祖、冬至团圆夜饭、饮冬酿酒、吃冬至且是日妇女必须归婆家吃冬至饭,家家挂喜神像,拜祭祖先。小辈都至长辈处拜谒,称贺节,拜冬,一切礼仪如过年,谚云“冬至大如年。”团子的习俗。苏州过去的冬九九歌,用苏州话读起来是很有些吴侬软语的味道的。
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猫狗眠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

 育子习俗
苏州的育子习俗丰富多样,(以求子、生育为主要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苏州过去生育习俗的特色,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重人伦的特征。)凡出生、满月、周岁等均有一系列的仪式与事象,反映出苏州人崇文重教和对新生命的关注和期待。

 
舅舅送上学: 苏州习俗,孩子启蒙入学,必须由舅舅送上学,舅舅家要准备学习用品和讨口彩的糕、粽送外甥上学。孩子要先拜先圣孔子,再拜先生,礼毕,师生同喝“和气汤”,希望师生和和气气。这些习俗反映了苏州尊师重教的民风。
 
 
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仁兽,是仁厚和吉祥的象征。麒麟送子的图案含有祝福早生贵子,子孙贤德的寓意。
 
鲤鱼跳龙门: 鲤鱼形状可爱,民间传说它能神变,常飞跃江湖。民间还有“鱼化龙”的故事,此图案比喻高升、幸运,视为读书中状元之吉兆。
抓周盘 :旧时小孩周岁有抓周试晬之俗,以试小儿的贤愚和将来的志向,寄托了父母希望儿女们健康成长的殷殷心愿。(是我国古代的育子习俗,小儿满周岁时举行的人生礼仪,在盘中罗列各式物品,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俗信孩子抓到何物,可预测他将来的志向、爱好。)
锁片、长命锁、帽饰 :小儿帽饰,苏州习俗,孩子周岁,外婆家必送。锁片和长命锁为小孩挂件,具有压邪保育寓意。(鎏金或银饰品,苏州习俗,孩子周岁,外婆家必送,用来装饰小儿帽子。长命锁和锁片在周岁时挂于小孩颈项,以祈孩子平安健康,这些物品具有压邪保育之意。)
暖砚: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此砚特点是可以加热,使寒冬腊月砚墨不冻,反映了苏州民间自古重教尚文,学子苦读不已的风尚。(清末文房四宝之一,上为砚、下为炉,可放木炭加热,即使寒冬腊月研磨写字亦不冻结,反映了苏州自古重教尚文,学子苦读不已的风尚。)
百子碗: 清末瓷器,碗壁绘有小儿嬉戏图,有祈子之意。
包领大 :苏州民间寄名习俗,寄子女第一次上门,寄父母要送衣帽饰物,其中必有包袱、项领、肚兜三样,以取“保领大”之意,祈愿孩子顺利长大。
寄名袋: 苏州旧俗,把孩子寄名于子女多的人家,或寄名神佛,生母要将孩儿庚帖和讨口彩物品放在红绸袋内,挂于寄父母家的厅堂高处,俗称“寄名袋”。(苏州民间的保育习俗,孩子若出生后体弱多病或者家中男丁稀少,为防不测,则把孩子寄名给孩子多的人家或寄名神佛。这里陈列的寄名袋为绸制,上绣有鲤鱼跳龙门、蝙蝠、万年青、牡丹、梅花等吉祥文饰,袋内还须放米、茶叶、千年蒀、万年青以及小儿的生辰八字等物品,借此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无灾无难,富贵平安。)
 水晶文房四宝 : 用水晶制成的文房四宝,反映了苏州人自古重视培养子女,崇文重教的民风。 
睡桶、立桶、摇篮: 苏州过去的育儿器物,基本用木或竹制,供小儿睡觉或站立玩耍,方便母亲看护,又适合不会走的小儿活动,既实用又安全,所以苏州民间至今仍流行。

上一篇:苏博兵与礼吴王余眜剑特展

下一篇:“镜鉴昭明——故宫典藏铜镜展”

更多关于 苏州博物馆民俗展览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