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地区最重要的地方博物馆,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筑史。2007年内蒙古博物院正式揭牌成立,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造型独特,设备先进,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博物院集合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三个层面展厅,计为14个陈列,并在注重观众流线的前提下构建层区风格统一和逐层步步升高的感观态势。其中,二层“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内蒙古博物院同时集中表现了自治区六十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成果。其内部设施实现智能信息化,安防预警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文物管理网络系统装备先进;文物库房、文物养护中心、古今生物标本修复室、陈列展览制作室、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学术研究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等功能优化齐全,尤其注重在观众区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和文博产业化服务,将内蒙古博物院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教育、鉴赏、休闲、娱乐的高品位公共场所。
二层四个基本陈列
1、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不负内蒙古“化石之乡”的美誉。
2、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闪光点,引领观众走进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世界。
3、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呈现内蒙古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
4、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太空,发扬草原开放人文精神的情感。
三层四个基本陈列
1、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重点表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悲壮又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争史。
2、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4、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娓娓讲述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辉煌历程。
四层博物馆专题陈列
1、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表现草原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充分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和马背民族的英雄气概。
3、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表现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4、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5、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体现北方草原民族思想文化创造中的特有风格。
6、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开放意识和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
内蒙古博物院的领导
塔拉,男,蒙古族,1955年9月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参加工作,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
现任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研究员,主持博物院全面工作。
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客座教授、内蒙古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遥感联合实验室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文博专业高级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志•社会科学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技史方向博士生导师。 多次获得自治区、文化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1989年被授予“全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被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被授予“文化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主持编写的《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获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第五届优秀成果、《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2005-2006年)》和《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两考古学报告荣膺“2008年度全国最佳考古发掘报告”。主持发掘吐尔基山辽墓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特别奖励、《内蒙古东部区域考古调查阶段性报告》第六届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持发掘燕家梁元代遗址获国家田野考古奖。2013年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中国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个人奖项一等功”。
张牧林,男,汉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1978年3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
付宁,男,汉族,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
于宝东,男,蒙古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