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间艺术 >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

来源:样子收藏网  浏览 3280

梅花大鼓在过去叫清口大鼓,分为金派和花派,起源于北京,发展于天津。梅花大鼓以梅花调为基础,通过快板、大鼓和唱腔表现的民间艺术形式。
梅花大鼓艺术形式
梅花大鼓以单唱或者对唱的形式,通过乐器大鼓、三弦、四胡、琵琶、扬琴、低胡、高胡、秦琴等表演。唱法上速度快。过板腔调一律更新,板式新变伴奏衬、补、托、随、繁、简、高、低,使得三弦在新梅花调发挥淋漓尽致。
唱腔内容以故事为主,在叙事中抒情。结合慢板、中板,声腔婉转动听;快板、紧板,活泼有力;收束时的慢板稳重而又有余音。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快板中有时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
流派
金派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调改革、发展而来。创始人为金万昌及苏启元。由于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称梅花大鼓。它流行于京津地区,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种之一。梅花大鼓的第一流派是金派梅花大鼓,创始人金万昌等。他的嗖音颚音多,干脆潇洒,吐字发音讲究,不拙不飘,底字低音沉浑有力,听之绕梁。鼓套子打得出神入化,变击多彩,时称金万昌为“梅花鼓王”,是梅花大鼓里程碑式人物。唱金派梅花大鼓的京津两地演员曾有很多,男演员有尹福来、贾凤祥、曹宝禄、屈振庭、刘连玉、荣寿昌、等,女演员有方红霞、郭小霞、关翠兰、宋大红、刘淑慧、孙砚琴、王淑琴、闫丽云、李志义等。当时还出了不少唱红了的名家,特别是有一大批女演员很适合演唱梅花大鼓,从而形成了京朝派梅花的浓厚风格。
天津花派梅花大鼓
天津花派梅花大鼓是区别于京派最早的一个支派,是由弦师芦成科独立创造的,亦称“芦派梅花大鼓”。他是天津著名的盲人弦师,是韩永禄先生入室弟子。此人虽然眼有残疾但操弦技艺高超心秀手快,还能用三弦弹奏摹拟演员的唱腔和自然界各种声音,当时称他这种演奏技法称为“巧变弦丝”。他因曾为京派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伴奏过一个时期,对继承金派梅花大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把梅花大鼓在天津发展了。芦成科为了适应天津观众的口味,对梅花大鼓的唱法和上下三翻以及过板等一些伴奏音乐进行加工提高,起腔落腔加慢渲染节奏用类似“猴皮筋儿”的唱法,上下三翻的演奏加花腔加快节奏。这种演出形式听起来比京派梅花大鼓火爆热闹,能使人情不自禁的高声叫“好”,几十年来在天津曲坛中进行了长足的发展。
芦派梅花大鼓
第一位唱芦派的人是花四宝(张淑文),她嗓音浑厚,天赋奇禀,经芦先生的指导才形成了后来的“花派”实际应称“芦派”。三、四十年代时花四宝在津有“梅花歌后”之称,可见她鼓艺出众。我只听过花四宝灌制的唱片,没赶上这位鼓后的时代。花派形成后,天津曲坛中又出了不少唱梅花大鼓的人才,花五宝(张淑钧)、花小宝(史文秀)、周文如、花云宝、花莲宝、张雅丽、张雅琴、籍微等都是花派唱法。
梅花大鼓的曲目,多为表现儿女情长的悲辛故事。传统曲目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宝玉劝黛玉》、《探晴雯》、《黛玉思亲》、《昭君出塞》、《杏元和番》、《蟠桃会》、《目连救母》、《雷峰夕照》、《王二姐思夫》、《青楼遗恨》、《指日高升》、《拆西厢》、《老妈上京》等。

上一篇: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

下一篇:双轮抖空竹基本技巧方法

更多关于 梅花大鼓 的信息
  • 暂无信息!
民间艺术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艺步骤

福州脱胎漆器手工..

福州脱胎漆器以轻巧、精美而闻名,因为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
白与黑的艺术:乌铜走银手工艺

白与黑的艺术: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画

山西忻州宁武炕围..

“炕围画”在山西省尤其以山西忻州宁武、忻州原平、代县的炕..
民间艺术缩骨功

民间艺术缩骨功

缩骨功,也叫缩骨术也叫卸索,卸索的表演,这就是缩骨功。卸..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工艺

宫廷鸟笼制作技艺起源于200年前的清代八旗子弟。宫廷鸟笼..
风筝魏

风筝魏

风筝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而风筝魏就是过去老手艺人的一个品..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特点

明代手工艺漆器的..

明代漆工艺的活跃与明王室对漆器的推崇与重视有着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