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工艺主要用于铜器工艺品表面装饰工艺以及佛教铜佛像的镀金,鎏金工艺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工艺传承叫法有火镀金、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或汞镀金,宋代始称鎏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鎏金工艺的国家。
鎏金工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鎏金是我国一项传统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工艺,是民间传统手工艺,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鎏金工艺的工具
1.金棍
2.发栓
3.金泥
4.水银
鎏金工艺流程
鎏金工艺流程有:清理镀件、杀金、抹金、冲洗、开金烤黄、清洗、压光七个过程。
1.清理镀件
鎏金工艺的清理镀件就是将基体表面的砂眼、裂缝等缺欠部位铆焊平整,锉平抛光,用酸洗去油污。
2.杀金
根据用金量把金块打薄,剪成细丝,并按一份金七份汞液(水银)配比备好(此比例常因人因时而变动)。 把坩埚放在火上加热烧红,放入金丝烤红,倒入水银后迅速用烧红的炭棍搅拌,此刻冒出浓烈的白烟--汞蒸气,事先一定要做好防毒准备以免汞中毒。倾刻金汞熔融成合金,倒入盛冷水的磁盆中,沉在盆底的银白色泥状物即金汞合金,因内含金,状如泥,被匠人形象地称为金泥。 搅拌时间、程度全凭火候、感觉。时间短金泥太稀,犹如稀泥抹墙挂不上,甚至因熔化不充分内含金粒。时间长金泥太稠,涂时拉不开栓,时间过长会致使金扒埚底无法用。杀金火候极重要,优质金泥用手捻之细腻无碴,不软不硬,捏成山形不析汞液。
3.抹金
用金棍抹点金泥蘸点稀硝酸,往镀件上一点点抹匀,边抹边蘸,抹均后,用发拴稍蘸稀硝酸揉刷均匀,特别是不易抹到的犄角、纹饰处,须用拴反复揉刷,以弥补金棍抹不到之处,并将多余的金泥扫下。金棍为鎏金工艺中一种特别工具,以红铜制成,一端打成扁平勺形,并略翘起,磨光,略蘸稀硝酸后,在金泥上浸沾数次,即可应用。发栓是鎏金的专用刷,因"栓"用人发或牛尾毛制成而名发栓或牛尾栓。栓的制作方法:把毛发戳呈扁平状,外缠粗布,边缠边刷大漆,最外层用大漆封住,待干后即可使用。鎏金的遍数越多,金层越厚实饱满,因此常需重复上述四至七步骤,鎏三、四遍,便可得到金光灿灿的效果。
4.冲洗
抹金后,用水把镀件上残留酸液、铜盐冲洗干净,用脱脂棉搌净镀件表面污垢,边擦边揉,使涂层表面细化。
5.开金烤黄
开金烤黄就是把镀件置于架上,下设炭火加热。随温度的升高,镀层中的汞开始蒸发发亮,随机用硬棕毛刷敲打,并用棉花轻捷揉擦,此时镀件表面即呈镜面状色泽。略减火后,边转边揉,使镀件各部位火候均匀,镀层也由发亮渐变暗色,再渐变成白米色,此时停止揉擦,否则将会把金擦掉。继续加热,随温度的升高镀层表面渐变黄,此时火候控制极重要,火小处多烤,火大处少烤,当其均匀地呈黄米色时,撤火即可。
6.压光
鎏金工艺为使金层更加光亮,致密度更高,最后需用玛瑙轧子压光,使金层更加光彩夺目。
鎏金艺术品
鎏金艺术品都是金光灿灿,发散出耀眼的金色光芒,美不胜收。样子收藏网分享一些故宫收藏的各个朝代在精美的鎏金艺术品
鎏金錾花爵,清中期,高10.7cm,最宽9.1cm。
爵圆体,宽流,宽尾,口上有双立柱,三足。通体鎏金。腹部两面雕饰梅花阳纹,流、尾部均阴刻花枝纹。
此铜爵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爵而作,但又有所变化。商周时期的爵形体相对较大,为槽状长流,尾部尖翘,口上有伞形柱,而此爵形体轻巧,口部呈元宝状。此外,鎏金工艺出现于东周时期,因此在商周青铜爵中不可能看到鎏金装饰,梅花纹也是清代常见的装饰图案,并不见于商周青铜器。
银鎏金錾花葫芦式执壶,通高48cm,口径7.5 cm
壶银质鎏金,葫芦式,塔形盖,盖上有钮。腹部凸出一龙首吐长流,相对一侧有龙首吐曲柄。壶底中心双线长方框内阴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通体錾刻纹饰,从上至下分三组,每组四面的中心均为一大朵宝相花,周围六朵小宝相花,枝叶相连,花朵均鎏金。塔形盖上錾刻莲瓣纹,葫芦体上半部有两道弦纹,弦纹之间为两周枝叶纹。
此壶形体巨大,造型规整,实用,是皇帝出游打猎时的用品,为乾隆时期大型银器中的佼佼者。
鎏金刻人马狩猎纹杯,高7.5cm,口径5.9cm,足径3.5cm
鎏金刻人马狩猎纹杯铜质,通体鎏金,高圆足。杯身以细线刻人马狩猎图,近口处饰弦纹一道。
唐代酒器多以金、银制品为首选,此缘于统治者对金、银制品的偏爱和社会的富足使得当时金、银铸造业空前发达。此杯镌刻精致,纹饰生动,且此鎏金工艺艺术品受到西域工艺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