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徐显秀墓壁画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北齐时期的壁画,墓室壁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象图,下层壁画环绘四壁,尤以墓室壁画最为精彩——正面北壁为墓主人徐显秀夫妇宴乐图,西壁为鞍马出行图,东壁为牛车出行图,南壁门洞画面是东西两壁的延伸。彩绘各类人物200余人,马7匹,牛车1辆,神兽8只,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应有尽有。
徐显秀墓壁画的绘制似乎是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表现墓室主人的理想和对他的赞颂,带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是画面的写实——人物众多、结构完整、生动活泼,传达出北朝贵族生活的富丽堂皇和奢华。每一个人物刻画都比较生动准确、性格彰显。在人物处理的侧面和正面形上都能看出画家观察生活的细微和对于物象结构的熟练掌握。绘画表现方式比较自由,没有拘谨和小气的感觉。
墓室西壁是墓主人准备出行的场面。只见青罗伞盖下,一匹枣红骏马整装待发。4个三旒旗手,佩剑武士和马夫屹立在骏马之前;后面则是羽葆执事,捧官印者的随从。这浩浩荡荡的出行图,生动展示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壮观场景与华雍气象。尤其是紧跟坐骑的腋夹公文包、臂挎马扎、手捧官印的仆吏,无一不透露出墓主人对宦海生涯的眷恋。
墓室东壁的《牛车出行图》是另一番出行情况,羽葆华盖下,停靠着一辆豪华的卷棚顶牛车。车前御手正在极力控制躁动的公牛,旁边还有一个胡仆忙前忙后。车后是一群贴身侍女,分别手捧着包袱、梳妆盒和披风之类衣物,频频回首张望,等待夫人上车。其中,昂首抬头的牛画得神采奕奕,水平一点也不亚于千古名画《五牛图》。画面中的人物关系描绘得非常清晰,跟随在牛车后面的侍女面容端庄、形象饱满;在牛车一旁牵牛的侍从,像是一位管家;还有静候在车前的几个随从,神态静穆,其中一人的眼神和正面直对我们,面部表情非常传神。
墓室北壁的《夫妇宴饮图》中,仆役侍从、乐舞百戏将徐显秀夫妇二人拥坐于帐中榻上。男墓主形象英武威严,女墓主高贵端庄,二人还手端着漆杯。在他们的榻前还放置了一个几,里面盛放着堆成圆丘形的不知名食品,周围的13个高足托盘盛满了美味佳肴。
主子身边站立的两个近身侍妾,头梳双髻,身穿红色长裙,外披窄袖衫,脚蹬紫色皮靴,手捧漆杯,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此外,裙上装饰的圈状联珠纹,联珠纹内绘有对兽,常所长告诉记者,这是一种中亚民族尤其粟特人喜欢的图案。帷帐外的两侧,前排是一支8人乐队,右边4个男伎,左边4个女伎分别演奏中国乐器。
有专家研究后赞叹:徐显秀墓壁画人物性格传达的准确生动不可置疑,表明南北朝人物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当精妙的高度。整个墓室完整地构成墓主人生活的场景,人物众多而且比例合适,穿插丰富布局合理,具有真人大小的人物处理,可以说是一种创举。倘若置身墓室,四壁那些比真人还要庞大的生动人物绘画,会让你在瞬间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仰视头顶,圆形的穹庐顶仿若天际,其上繁星点点,朵朵莲花散缀其间……虽是繁华一梦,良辰美景难得,还是动人心魄的。
另外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壁画组合是全景式的,画家设计墓室效果时采用了完整场面的处理办法,没有分栏绘画,比如墓道两侧的《仪仗图》,描绘的是一支由4只神兽引导的仪仗队,96个青壮年士兵静候墓主出行,服装样式都是统一的,但色彩不同。有执三旒旗的,有举鼓吹长号的,有佩剑带弓的,还有执缰牵马的……墓道连接着过洞和天井,而这幅仪仗队图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受建筑分割的影响。
徐显秀墓的壁画反映出来的色彩观念并不是中原的绘画传统,它应该来源于中亚或者印度。在北齐胡化的社会风气下,印度文化或以萨珊波斯为代表的西亚文化,以粟特为代表的中亚文化各以不同的方式进入北齐境内,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领域有明显的反映。以绘画而言,东魏北齐时曾流行一种传自于中亚的绘画,其画法与中国传统的绘画十分不同,是用特别炼制的胡桃油调颜色来作画,以色彩表现见长,近似于今天意义上的油画。因其传自西域,故称之为「胡画」。能掌握这种「胡画」技艺的,文献上见有祖珽、徐之才、平鉴等人。
人物造型的「疏体」风格
徐显秀墓的壁画人物在造型上用笔简洁准确,注意表现物象的整体轮廓和结构动势,加上富有变化的色彩晕染手法,人物形象因而有了立体感,简洁的线条而渐变的色彩相互作用,人物的形体特征得到强调,略微拉长的椭圆形面孔,更突出了人物造型的风格化意味。这种用线简洁而形体周圆的人物画已在北齐时期的壁画和传为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的作品中可以见到,是北齐时期流行的画法,杨子华的绘画被称之为「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属于北朝后期新出现的「疏体」风格。
与北齐的「简易标美」新画风彼此呼应的是南朝萧梁宫廷画家张僧繇创造的「疏体」,按唐宋人的说法,「疏体」是张僧繇在吸收了印度笈多造型艺术因素后加以变化而形成的人物画风格,画法上表现为「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人物造型呈「面短而艳」的艺术特征。可见所谓的「疏体」,就是一种用笔简洁,形象丰满圆润,设色浓丽的人物画新风格。
北齐与萧梁虽隔江而治,但两国却有着频繁的外交往来,文化艺术上也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在侯景之乱中由梁朝的都城投奔到北齐首都邺城的萧放,是一位以诗赋丹青见知于北齐宫廷的梁朝宗室。他人北齐,主要的事务是指导工匠绘制宫中的屏风画。又如,开创佛面「曹家祥」的北齐画家曹仲达,他原是中亚的曹国人,但他的学画师承来源中主要是南朝的画家。出现在南北画家之间绘画技艺的交流,使得南梁和北齐的绘画风格呈现出共同的时代特征。北齐宫廷画家杨子华「简易标美」的风格和梁朝宫廷画家张僧繇的「疏体」画风也由此而一南一北,声气相通。出现在北齐人物画中简易标美的「疏体」新画风,表明了北齐统治者在文化上的取向,他们一方面吸收南朝文化来丰富自己,同时又透过南朝取法于印度和西域,创立自己的文化艺术规范。这种文化策略在响堂山石窟、曲阳修德寺和青州龙兴寺北齐佛教造像上也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其要义在印度和西域。可以说,北齐「疏体」新画风得以流行的潜台词是北齐奉行的「胡化」政策。
徐显秀墓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王墓坡”,距今约有1500年的历史。2000——2002年,经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后,出土了陶俑、瓷器、金银器等共计530余件。2002年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