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睿墓壁画是北齐时期的古墓壁画,娄睿墓壁画出土于1979年-1980年间,轰动了文物考古界和绘画艺术界,被誉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上承魏晋、下启隋唐的代表作,填补了绘画史上的空白,所以很具有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该墓是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4部分组成的砖构单室墓。墓主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
娄氏墓规模宏伟,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地下有墓道、甬道、天井、墓室,总长35.5米,墓底距地表深近10米。据墓志载,娄睿为北齐外戚、鲜卑勋贵,在以娄太后与其子高演、高湛为首的宫廷政变中,以功进封为南青州东安郡王、丰州刺史,进入北齐晋阳根基的捍卫集团。高湛登基以后,又累进司空、司徒、太尉、大将军、大司马,判领军:大将军府事,兼并省尚书令,进太傅、食定州幹、使持节、并州刺史,兼录尚书事,迁太师,成为晋阳最高行长官,代行汇总上报国事,草拟下达敕令及请示汇报并州、晋阳事务,与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接触频繁。娄睿卒后,又“追赠假黄钺、右丞相、太宰、太师、太傅、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沧、赵、幽、青、齐、济、朔十州诸军事,朔州刺史”。
娄睿墓壁画共71幅,无榜题,总面积200.55平方米。壁画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以长卷形式描绘了墓主人生活中的一些显赫、奢华的场面,如出行、归来、宴事等等;还有显示鲜卑贵族巨大财富的马群、驼队。
另一部分壁画内容则表现了墓主人的佛教信仰和迷信思想,如多神鬼鸟兽。这些壁画既分栏分组,又前后呼应,人物姿态各异而情趣一致,造型准确,生机盎然,反映了画家对生活观察之入微和运思之精妙,其艺术水平超越了前代,是承上启下的实物资料。
墓道西壁二层的《鞍马游骑图》中,八人三马。正中长者,长面短鬚,端庄稳跨马上,双手持缰,凝目沉思,任马缓行。当为描写墓主征途筹思军国要务的图像。左侧备骑扬尾随后,右后侧从者六人静静执殳扬旗,步行随后,就在这一四籁无声,唯闻瞪噔蹄声中,似乎突然有警,右前侧从骑随声勒转马头,侧身望后,坐骑赤马,双耳前竖,两目凝视,观察动静,最后二人也回首张望,呼应了警信的强烈。如此紧急的事件并未打断墓主的思绪,充分表达了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冗杂事务的大将风度。整幅画面,显示了作者构思奇特,生动表现了动静对比强烈的绘画才能。
墓道西壁三(下)层的《四马四部曲鼓吹图》,前四人两两相对站立,高举长号对吹,四马静站其后。前右侧白色黑斑五花马三蹄站立,左前蹄抬起,作刨地状,马头微屈向下,两耳前倾,凝目垂视,似听视号角长鸣与马蹄刨士踏节的形象。构思别致,立意奇特,静中寓动,动又似静。
墓门外东侧的《门官图》,可能摹自旧有的画样,犹如唐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但皆比前代显得疏朗,并于面部之眼外、鬓角、颐下、唇周、颈项、囟门等较低凹处,施以淡红晕染,表现了富有立体感的形象,即所谓“疏派”画法。“疏派”是萧梁时张僧繇吸收了印度笈多派艺术风格,加以变化创新而自成的体系不过阎立本的晕染更加细腻,更近生人。两画都沿袭汉、魏“褒衣博带”的画法,但衣纹更显流畅,疏朗自如,不像洛阳朱村东汉墓《饮宴图》那样厚重繁琐。
汉、魏画马,多作奔马,马的两腿前伸,两后蹄后蹬,少见变化,似乎分不清瞬间四蹄运行的先后次序,如《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等。汉、魏的这一画法,直至东晋,顾恺之在其《洛神赋》中之《洛神乘辇图》中,却将驷马的步法演化至极致,犹如受检阅的军列,步调整齐划一,皆挺胸前腿齐发。即使如唐玄宗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虽“人与马的动态舒缓从容”,但马蹄的步法,却显得不太协调。而娄睿墓壁画中,数十匹马与骆驼在运行中蹄步自如,生动逼真,展现了画工深入生活的纯熟写实作风。
娄睿壁画技艺的精湛和涉猎事物的浩繁,是衡量北齐绘画发展水准,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丧葬等礼仪制度的重要例证;亦是北朝中原地区壁画艺术的卓越代表。据史籍记载,北齐绘画成就颇高,名家辈出,曾影响隋及初唐。而从娄睿家族的显贵地位估计,壁画当出自熟悉北方戎马生活的宫廷画师之手。故有的研究者推测它可能是当时宫廷画家杨子华的作品。
娄睿墓壁画